2017年5月13日至14日,“東亞文化交涉學會第9屆國際學術大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召開。大會由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日本關西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研究院承辦,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孔學堂雜志社、孔學堂書局等多家機構協辦。來自日本、韓國、德國、美國、新加坡、中國等國的近200名專家學者參會。
大會以“全球史觀與東亞的知識遷移”為主題,突破人文社科領域過去主要以國家或民族為分析單位的研究框架,進而關注各個單位內部所發生的文化形成、傳播、接觸以及變遷現象,從綜合性的立場出發,以多元化的視角對東亞范圍內的文化交流整體形態進行闡釋。大會的三場基調演講分別是,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杜塞爾多夫大學前校長臘碧士(Alfons Labisch)發表的《歐亞知識遷移vs歐亞知識交流》,日本關西大學文學部名譽教授松浦章(Matsuura Akira)發表的《清代東亞海域交流史》,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泰國國際佛教大學校長魏查理(Charles Willemen)發表的《超越東亞的佛教聯系》。與會學者就東西宗教交涉、東西文學交涉、知識遷移與留學史研究、從儒學到哲學——近代東洋“知”的換說、西學東漸與中日對應、漢字文化圈的文化與政治張力、歷史想象與秩序重建等30個議題展開了廣泛的交流和研討。
關于文化交流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對個別專門領域的文物及制度進行事例研究,通過對語言、思想、民族、宗教、文學、歷史等領域進行個別敘述完成學術積累。然而這樣的研究范式缺乏把握文化交流全貌所需要的方法論方面的有力支撐,這也是現代人文學科研究普遍面臨的困境。近些年來,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文學科的整合研究已經成為趨勢。本次大會將一種有效的學術精神清晰地傳遞出來,即以全球史的視角對東西文化間的交涉(生成、接觸、沖突、變異、融合)現象進行研究,以整體觀的大視野,打破民族的壁壘和國家的界限,突破人類認識的各種“中心主義”的偏見,將研究對象置于廣闊的相互關聯的情境中來予以理解和考察。
(巢巍、王雷,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研究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