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的教育哲學意義

2017-05-30 22:17:14張宏敏
孔學堂 2017年2期
關鍵詞:立德樹人

摘要:王陽明在貴州龍岡書院對龍場諸生發表的《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主要從樹立志向、勤奮學習、改正過錯、勸勉從善四個方面,語重心長地告誡弟子求學、做人的基本道理,從中我們可以提煉出王陽明教育哲學中的人生觀、學習觀、道德觀與修養觀。從教育哲學的視角關照,王陽明良知心學的實質,就是一種道德人文主義的教化之學,它對于我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現實啟迪就在于,以人文素質和道德教育為優先,同時兼顧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

關鍵詞:立志 勤學 改過 責善 教育哲學 立德樹人

作者張宏敏,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黔浙文化合作論壇”陽明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哲學博士(浙江 杭州310007)。

引 言 [見英文版第106頁,下同]

明朝正德元年(1506)冬,王陽明因上封事而得罪宦官頭子劉瑾,先被廷杖,再下詔獄,繼而貶謫至貴州龍場(今貴陽市修文縣龍場鎮)任驛丞。正德三年(1508)春,王陽明在歷經曲折之后到達龍場;面對荊棘叢生、蟲獸出沒、惡疾流行的惡劣生存環境,“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大學》“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便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之說。貴州龍場因王陽明在此“悟道”,也因王陽明日后成為中國歷史上被公認的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者”而名揚四海,更被后人譽為“王學圣地”。

“悟道”之后,王陽明在龍場與當地土著居民相處得十分融洽,他們還幫助王陽明修建了龍岡書院及賓陽堂、何陋軒、君子亭等居所。王陽明還受邀登壇講學,即在龍岡書院中招收“諸夷弟子”,傳道、授業、解惑。師生之間的問答、切磋、歌詠、彈琴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也應運而生。當時,龍場周邊地區的不少儒生,聽聞王陽明在龍岡書院開展教學活動,特意從四面八方趕來,問學求教。為了解決諸生對于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等一系列問題的困惑,王陽明對他們發表了《教條示龍場諸生》,這么一篇帶有勸諭性質的訓詞。該文主要從樹立志向、勤奮學習、改正過錯、勸勉從善等四個方面,告誡弟子們求學、做人的基本道理。

2011年5月9日,習近平同志在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與師生座談時的講話,結合《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指出:

王陽明在龍場講學時向學生提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點基本要求,首要的是立志。他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對今天的學生來說,要成才,必先立志。就是要善養浩然之氣,要砥礪、磨煉自己的志向。……希望大家在學校的時候就樹立遠大、正確、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在實踐中去考驗、去磨煉,做到“雖九死而不悔”,這樣才能有真正的堅定方向,今后才能有大的作為。

這些語重心長的話,表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也對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作出了高度評價與現代詮釋。

一、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107]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首先向他的眾弟子宣講“立志”之于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性:“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

這里,王陽明特以“求學”為例,闡述志于“圣賢之學”的重要性:現在所謂“求學”的人,大多荒廢學業、懈怠懶惰,貪圖安逸、虛度時日,結果一事無成,都是因為沒有“立志”的緣故。所以,你立志成為圣人,最后果真就會成為圣人;你立志成為賢人,最后果真就會成為賢人。志不立,就好像沒有舵的航船失去方向、沒有馬嚼子的馬狂亂奔逃一樣,最終的結局肯定是一事無成。

又因為前來龍岡書院求學的子弟,大多數是“蠻夷”即少數民族子弟,王陽明擔心以“志于圣人之學”勸勉之,有一定難度,便因材施教,適當降低了“立志”的標準,先要他們去立志做好人、做好事、做君子。王陽明還援引宋代學者徐積(1028—1103)教誨學生“為善去惡”的格言:“諸君欲為君子……鄉人賤之,父母惡之,如此而不為,可也。鄉人榮之,父母欲之,何不為君子?……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為小人者,未之有也。”大意是說:假如一個人做了好事,而父母對他發怒,兄弟對他埋怨,宗族同鄉輕視厭惡他,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不去做好事,那是可以的;做了好事,而父母愛他,兄弟喜歡他,宗族同鄉敬重信任他,為什么不去做好事、做君子呢?假如一個人做了壞事,而父母愛他,兄弟喜歡他,宗族同鄉敬重信任他,處在這樣的狀況不,去做壞事,那是可以的;做了壞事,而父母對他發怒,兄弟對他埋怨,宗族同鄉輕視厭惡他,為什么一定要去做壞事、做小人呢?

王陽明深信,龍場諸生只要時時事事念想徐積的這番話,也就自然會明白“立志”的道理:“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王陽明引用徐積勸人“為善去惡”的話語,其目的就是告誡龍場諸生,要主動開顯自己的“良心”(“良知”),振奮自己的精神。而王陽明也說過:“吾‘良知二字,自龍場悟道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與學者言,廢卻多少辭說。”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王陽明所引用的“為善去惡”語,恰與其晚年所提良知心學“四句教”之“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相對應。當代著名的日本陽明學者岡田武彥先生(1909—2004)就認為:王陽明提出“立志”的目的,是勸學生學做圣賢;自宋代以來,學術界就開始提倡做學問的目的是為了成為圣賢,但是首先強調做學問先要“立志”的人,卻是王陽明,這也是陽明學的重要特色。

“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童年時期便有如此志向的王陽明,注定了他日后非凡成就的一生。據王陽明弟子錢德洪(1496—1574)編撰的《陽明先生年譜》記載:王陽明12歲就讀私塾之時,有一天,忽然問私塾先生:“何為第一等事?”先生說:“惟讀書登第耳。”王陽明卻表示懷疑,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此言一出,王陽明的父親王華(1446—1522)笑道:“汝欲做圣賢耶?”這位中過狀元的王華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后來果真成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王士禎語)的“儒家第一流人物”(馮夢龍語)。

“立志”不僅是安身立命之本,還是事業成功的根本;志向的大小,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生命個體成就的大小。王陽明所說的“志”,就相當于我們現代人所講的“理想”。理想是一個人成功的目標,即便是為官從政,也要從樹立遠大的政治理想開始。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講過“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話。習近平也要求領導干部“正心修身”,胸懷天下,不斷學習進步,“要立志當‘公仆,做大事”,“要從政,就是一種事業的追求,就得舍棄個人的私利,不能什么好處都想得。一個人也許一輩子成就不了什么大的事業,但最起碼他是兩袖清風,一身正氣”。2015年11月19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階段會議上的講話中,便援引了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中的這句名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借此來說明理想和方向的重要性,“人不能沒有理想,合作不能缺少方向”。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引用了“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句話,意在闡發“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如果沒有立志的明確,如果沒有志向的堅定,那么就沒有任何成功的基礎,就沒有任何成事的基石。

二、勤學:“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于學”[109]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文中,一方面,王陽明告誡前來龍場向其求學問道的青年才俊,要立志成賢成圣;另一方面,又勸勉諸生既然有志于圣賢之學(“志于道”),自然應當篤志力行,勤奮學習,“自求變化氣質”。

為了向龍場諸生講述“勤學”的道理,王陽明挑明了自己對于門人弟子的遴選標準:不是聰明、機警、敏捷,而是勤奮、執著、謙虛。他還列舉了生活中常見的兩類人加以評判:一類是妒忌別人長處,諱言自己短處,自吹自擂,說大話欺騙人,即便這個人的天資稟賦極高,同輩中人還是討厭他、鄙視他、嘲笑他;另一類則是堅守謙虛、靜默的為人風格,把自己看作無能,堅定志向,努力實踐,勤學好問,稱贊別人的優點而指摘自己的過失,學習別人的長處而明白自己的短處,忠厚誠實,和樂平易,表里一致,即便這個人天資稟賦愚笨,同輩中人還是喜歡他、贊慕他、敬重他。王陽明希望龍場諸生向后一類人學習,學習這種這類人“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志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里一致”的可貴品質。

王陽明不僅以“為己之學”作為君子之學乃至圣賢之學的主體,鼓勵自己的門生去“篤志力行,勤學好問”,還同樣以之教誨自己的兒輩。比如寫給自己兒子王正憲的《示憲兒》詩:“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義;節飲食,戒游戲;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斗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這一段以“三字經”形式寫成而別具韻味的“王陽明家訓”,采用了歌謠體的形式,向子弟輩傳遞、指明了讀書學習的方向。

王陽明無論是早年在龍場的授徒講學,還是晚歲在家鄉紹興的聚徒弘道,反復教導門人弟子的就是:“為學”必須首先“立志”。寫作于嘉靖三年(1524)的《書朱守偕卷》文,就詳細記錄了王陽明與朱守諧(生卒年不詳)之間就“為學”與“立志”關聯的師生問答語:朱守諧問為學之方,王陽明答道:“立志而已。”朱守諧又問如何立志,王陽明答曰:“為學而已。”這時,朱守諧還是不能領悟陽明先生的意思。看到學生的困惑,陽明先生又補充說明:“人之學為圣人也,非有必為圣人之志,雖欲為學,誰為學?有其志矣,而不日用其力以為之,雖欲立志,亦烏在其為志乎?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為了把“立志”與“為學”(“勤學”)之間的辯證關系說得更為透徹一些,王陽明又例舉《孟子·告子上》篇中的“學弈”故事:“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在王陽明這里,“為學”之“心”與“立志”之“事”,二者不可析分:“弈者,其事也;‘專心致志者,其心一也;‘以為鴻鵠將至者,其心二也;‘惟弈秋之為聽,其事專也;‘思援弓繳而射之,其事分也。”詳而言之:“立志”是“為學”的前提和基礎,并貫穿了“為學”的全部過程,因為這涉及你要學什么的問題;其次,“為學”的實質與本義,就是要“立志”,“立志”本身又是“為學”(“勤學”)的功夫。而“立志”的最高理想則是通過“為學”而“超入圣域”,達成圣人的境界。所以說,在陽明心學語境中,“志”與“學”系“一而二、二而一”的辯證統一關系。“立志”“勤學”,則充分體現了王陽明作為一位哲學家的人生觀與學習觀。

三、改過:“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111]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作為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是說:哪個人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卻能改正,沒有什么善事能比這個更大的了。易言之,勇于改錯,是一種優秀的道德品質。唐代儒者韓愈在38歲時有《五箴》之作,其“小序”云:“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大意是:人只怕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已經知道而不能改正,這是沒有勇氣的表現。改正錯誤,需要勇氣,既要有勇氣承認錯誤與過世,更要有勇氣痛改前非。如果明知故犯,將錯就錯,就是一個諱疾忌醫的懦夫,終會沿著錯誤的道路滑向深淵,無可救藥。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要求前來龍場(龍岡書院)求學的青年才俊,在日常生活尤其是道德修養過程中,一定有勇于“改過”,過而不改是恥辱:“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那么,王陽明又是怎么向諸生解釋“改過”之說的呢?

在王陽明看來,偉大的賢人,包括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七十二賢人,也在所難免犯錯,但是這并不妨害他們成為圣賢,因為他們有了過錯能立即改正。《論語·學而》有“過則勿憚改”,《孟子·公孫丑上》有“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的記載,所以對于一個有志于圣學的青年學子而言,可貴的不在于沒有過錯,而在于能及時改正過錯。在日常生活之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主動反思一下,平時有不符合廉恥、忠信的行為嗎?或者在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方面做的不妥,而有狡詐、刻薄的惡習情況嗎?接著,王陽明要求諸生:你們不妨內心反省一下,萬一有接近于上述情況的,確實要深深地追悔前非;但也不應該寬恕自己,從而失去改過從善的決心。只要能一旦徹底洗滌舊習慣,即使從前是盜賊,也不妨礙他今天成為一個君子。

實際上,王陽明不但要求弟子門人勇于“改過”,而且對于自己的家人子侄輩也有同樣的嚴格要求。正德十三年(1518),時在江西南贛帶兵平亂的王陽明,時常收到自己胞弟王守儉、王守文、王守章等從家鄉(紹興)寄來的信函。信函之中,三人均表示愿意追隨并效法兄長守仁(王陽明),篤志于圣賢之學,并“有悔悟奮發之意”。對此,作為兄長的王陽明,感到很欣慰,出于呵護、提攜弟輩的良苦用心,復函《寄諸弟書》,尤其強調了“改過為貴”的理念:“本心之明,皎如白日,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

在《寄諸弟書》中,王陽明向諸位胞弟強調的重點就是:沒有犯了過錯而不自知者,但令人擔憂的是不能改過。作為一個凡人,誰沒有過錯?勇于改過,才是最可貴的。王陽明在此還借用了成湯、蘧伯玉、孔子等圣賢的“改過”案例,來說明勇于“改過”之于成就君子之學乃至圣賢大業的重要性。

《尚書·仲虺之誥》有對成湯“改過不吝”,即毫無保留地改正過錯的記載。對此,后世歷代學者更是傳頌不絕,諸如宋人蘇軾《上神宗皇帝書》:“改過不吝,從善如流,此堯、舜、禹、湯之所勉強而力行,秦、漢以來之所絕無而僅有。”清儒顏元《四存編·存人編》有云:“伊尹稱成湯改過不吝,自新便成的君子,改過便做的圣人。”與孔子同時代的衛國大夫蘧伯玉,是一位有道德修養的人,尤以時時事事“改過”為榮,古人對他的贊譽頗多,如《淮南子·原道訓》稱“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論語·憲問篇》載:“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大意是:蘧伯玉曾派自己的使者去看望孔子,孔子與這位使者同坐,關心地問道:“蘧老先生近來在做些什么?”使者回答說:“他老先生想少犯些錯誤,卻常感覺沒能做到。”這是對蘧伯玉這位賢德勇于改過的稱頌,日后,孔子便以蘧伯玉“欲寡其過而未能”事來勸勉弟子。這從一個側面也證明了孔子之所以被后世尊奉為“至圣先師”,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他是一位“勇于改過”的典范,無怪乎,《論語·述而》有云:“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借用成湯、蘧伯玉、孔子諸位圣賢的“改過”案例,王陽明得出結論:“古之圣賢,時時自見己過而改之,是以能無過,非其心果與人異也。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者,時時自見己過之功。”而王陽明本人在少年時志于“圣學”之后,也以“改過”作為塑造君子人格的一種道德實踐功夫,并“實見此學有用力處”。具體到陽明心學的工夫論層面,“改過”的具體要求就是,時時事事堅持“去欲存理”、“省察克治”。當代陽明學者吳光先生在解讀王陽明的“家風家訓”時,就依據王陽明《寄諸弟書》這封家書的討論主題,特別指出:“‘勇于改過,以改過為貴,也是王陽明所提倡的優良家風。”

四、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112]

《論語·顏淵》云:“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中引用了孔子語,進而提出“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的論斷,向前來龍岡書院請益問學的眾弟子,闡釋朋友之間的“責善”之道,進而訓誡勸勉之。

王陽明“責善”理論的基本思路是:“勸勉從善,是朋友相處之道”,但是必須要“真誠地勸告對方,善意地引導對方”。基于這一預設前提,要求龍場諸生:與人交朋友,就需要自己拿出全部的真誠和愛心,委婉曲折地指出朋友存在的過錯,同時要善意地幫助自己的朋友去改正過錯,使之有所感觸但不氣惱,這才是理想、可行的“責善”之道。如果不講究“責善”的方式與策略,徑直揭露他人的錯誤,還去嚴厲指責,就可能致使對方無地自容,進而激起對方羞愧憤恨的心理;這時,即使想要說服對方從善,勢必都不大可能。更為可怕的是,嚴厲指責已經把對方激怒,很可能會使對方一錯再錯。所以,那種以揭發別人的短處、揭露別人的陰私,來換取正直名聲的人,都談不上是真正的“責善”之道。

對于“責善”之道在師生教學過程中的受用,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有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其用典出處是《荀子·修身篇第二》:“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大意是說:批評我而且批評得恰當的人,是我的老師;贊揚我而且贊揚得恰當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敵人。

王陽明所闡發的與“責善”相關的言論,還見于正德三年春所成的《重修月潭寺建公館記》文“君子之教,不必泥于古,要在入于善”,以及嘉靖四年(1525)左右所成的《與周道通書》:“凡今天下之論議我者,茍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礪切磋我也,則在我無非警惕修省進德之地矣。昔人謂‘攻吾之短者是吾師,師又可惡乎?”這是說:凡是現在議論我的世人,如果能從中獲得益處,那他們就是在跟我切磋磨礪,那對我來說無非是更加需要警惕反省自己、增進品德的地方。

王陽明在宣講良知心學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提倡師生之間平等互動的施教原則,尤其希望學生對自己多提批評意見,以求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我們也知道,“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最早出現在《禮記·學記》中:“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就是說,在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應通過交流、互動來相互促進、共同進步。韓愈在其名篇《師說》中也主張:“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王陽明提倡的“諫師”觀念,更進一步地拓展了“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也只有在雙向互動的教育氛圍中,教師和學生才得以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有論者指出:王陽明的“諫師”教育思想,是古代師生關系論述的一個飛躍,它對于現代教育如何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重要的啟迪;“教學相長”反映了師生交往的平等思想,這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包含著師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進步因素,是難能可貴的。

綜上,“改過”“責善”體現了王陽明的道德觀與修養觀,前者主要涉及:吾人為何要改過?如何改過?對于如何改過,王陽明的建議是:成己成人,過失相規,勇于改過,以過而不改為恥。王陽明的“責善”之道涉及:何為責善?如何責善?而陽明心學語境中的“責善”,則是傳統儒家所論“五倫”之朋友相處之道所關注的主要話題,還突出強調了“不善者亦吾師”“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的道理。

結 語 [114]

《教條示龍場諸生》,作為一篇闡發古代教育思想的至文,一方面,它集中體現了王陽明教育哲學中的人生觀、學習觀、道德觀與修養觀;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對王陽明的教育理念進行“創造性的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煉其蘊含的歷史啟迪與現代價值,進而助力并踐行現行教育所提倡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毋庸諱言,陽明良知心學作為一種“明人倫”的“盡心之學”“教化之學”,它是王陽明在一生的學習、教學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無論是早年“示龍場諸生”的四大“教條”,抑或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良知”之“教”,還是晚年提揭的“四句教”之“教”,它們的學術旨趣是一樣的,即關注現實的“人生之道”,奉行“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強調“人人皆有良知,個個做得圣賢”,以追求并實現獨立和完整的道德人格(君子、圣賢)為根本目的。從本質上講,作為傳統儒學重要理論形態之一的陽明心學,其實質就是一種教化之學、教育哲學。

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立德樹人”的重要性,他將青少年時期的價值觀養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習總書記還說過:“中小學生是青少年的主體,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中小學生要立志成才,必須勤奮學習、提高綜合素質,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遠,勤學上進、追求卓越,強健體魄、健康身心,錘煉意志、砥礪堅韌。”這就告訴我們,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這是完成“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基礎與前提。

“善言古者當有驗于今”,而《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所揭示的王陽明教育哲學中的人生觀、學習觀、道德觀與修養觀,其根本落腳點也在于“立德樹人”。而王陽明教育哲學作為一種古典的道德人文主義學說,它對于我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現實啟迪就在于:在教育實踐層面以人文素質和道德教育為優先,同時還要兼顧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在教育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

(責任編輯:張發賢 責任校對:陳 真)

猜你喜歡
立德樹人
“互聯網+”時代民辦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教育的探析
亞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35:07
高校體育與立德樹人研究
武術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9:40:00
鋼琴教育與當代大學生的立德樹人
夯實基本功,做立德樹人的中職班主任
東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09:01:35
立德樹人視閾下的服務型基層黨支部構建方式探究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04:24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析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初中音樂教學策略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體育師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AV色爱天堂网| 91在线视频福利|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视频a| 亚洲区一区|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91热爆在线|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在线99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无码国产伊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亚洲bt欧美bt精品|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爽爽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www.youjizz.com久久|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网站|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欧美a在线视频| 色悠久久久| 四虎成人精品|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综合五月天网|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久久精品66| 日本欧美精品| 毛片卡一卡二|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欧美国产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欧美天天干| 丁香综合在线|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伊人久久婷婷|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91偷拍一区|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97|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91麻豆国产视频| 69综合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青青青草国产|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91免费在线看|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亚洲人在线| 91青青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99re视频在线|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色成人综合| jizz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