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樹榮 鄧思瑤
摘 要:近年來中國對美國文化產品出口貿易保持了增長態勢。本文試圖探討制造業出口對文化產品出口的影響。實證研究表明,中國對美國的制造業出口促進了中國對美國文化產品的出口,制造業出口對文化產品出口存在持續的正向作用。制造業出口的增長將繼續促進我國文化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和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
關鍵詞:文化產品 制造業出口 影響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b)-056-02
1 引言
中美兩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國之間的經貿關系也是當今兩種經濟力量的融合。美國已是中國最大的貨物出口市場。與此同時,中美文化貿易也在以較快的速度增長。那么,是哪些因素在影響著中國對美國的文化出口貿易呢?如何正確分析中國對美國文化出口貿易的增長狀況?這些需要學術界進行探討。實際上,世界文化貿易的快速增長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文化貿易的影響因素已成為研究的重點。
國內外學者分析了文化消費需求、文化距離、經濟規模等因素對文化貿易的影響程度。例如,李懷亮(2003)、歐陽有旺(2005)、趙有廣(2009)等研究了文化消費需求的偏好相似對文化貿易的影響。Marvasti(2005)、Waterman等(2007)、曲如曉(2010)、李嘉珊(2010)、姜瀟瀟(2015)實證研究了文化消費規模對文化貿易的影響程度。C.Samuel Craig(2005)、Fernando Ferreira(2010)、曲如曉(2013)、許和連(2014)、衛迎春(2016)實證研究了文化距離對文化貿易的重要影響。
然而基于制造業發展的視角,研究制造業出口對文化產品貿易影響的文獻很少。本文旨在以中國對美國的文化產品出口貿易為研究對象,把中國對美制造業出口作為自變量納入進來,實證分析制造業出口對文化產品出口的影響程度。
2 制造業出口對文化產品出口影響的一般分析
制造業出口對文化產品出口的影響機制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制造業的發展會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制造業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以及為文化服務業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例如古代造紙業的發展促進了出版印刷業和文化傳播,當代電子、電器產業的發展為音樂、電視劇等視聽藝術的普及和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又如,鋼琴制造業成為鋼琴文化發展的物質保障。一些文獻通過實證研究表明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制造業的發展具有相關性,意味著制造業的發展能夠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5]。那么,一國文化產業發展了,就會創造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該國文化出口貿易自然也就會發展。
其次,制造業的發展還會通過促進技術進步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與文化的融合往往能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為文化消費提供新的對象。如電子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可以體驗到4D影院這種高端的文化消費。
再次,制造業技術進步還能夠極大地促進文化傳播。例如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能使各國在不進行跨境流動的情況下通過電子媒介享受到他國的文化,大大降低文化消費的交易成本。顯然,文化產品的傳播也離不開制造業技術的升級革新為其提供更廣闊的平臺。科技水平越發達的國家越能享受到以高科技作為載體的全球優質文化產品,進而帶動文化產品的國際需求。
最后,制造業的出口本身也會促進文化出口貿易的發展。一方面,制造業發展了,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增強,工業制成品出口自然增長。而制成品出口會帶動一個國家的文化對外傳播,并且這種文化傳播具有累積效應,從而有力地促進該國文化出口貿易的增長。另一方面就我國而言,作為制造業大國,在制造業產業集群的效應下,制造業領域的出口能帶動諸如文教體育用品、樂器制造、家用視聽設備等文化用品、文化設備和文化器材等文化產品的出口。
3 實證分析
3.1 模型構建與變量選取
本文構建的模型為時間序列模型,根據上文的分析,建立一個實證研究中國對美文化產品出口的模型。選取一定時期內中國對美國的文化產品出口額數據(EXcta)為因變量。根據前面的分析和已有的實證研究文獻,自變量由這樣幾個變量組成。(1)美國人均GDP和中國人均GDP之差(GDPPCac)。收入水平決定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文化消費規模,基于偏好相似理論,選取了兩國人均GDP之差來反映收入水平對文化消費、文化貿易的影響。(2)中美文化距離(CD)。(3)中國對美國的制造業出口額(MEXcta)。(4)美國互聯網使用率(INTat),反映互聯網技術進步對文化貿易的影響。
為滿足估計的需要和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對數據取自然對數,所以模型為:
Ln(EXcta)=α+β1Ln(GDPPCat)+β2Ln(MEXcta)+β3INTat+β4 Ln(CD)+μcta
為保證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完整性,所選取的樣本時間區間為1992年~2015年。中國對美國文化產品出口額和制造業出口額依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統計整理,產品分類標準均遵循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第三版標準分類。中美人均GDP之差和美國互聯網使用率則由《世界發展指標2016》計算整理得到。文化距離由霍夫斯泰德官網給出的6個文化維度指標即權力距離、個人主義、陽剛之氣、長期傾向性、放任約束和不確定性規避進行綜合測算。通過計算得出中美文化距離為45.47,是一固定值,不具有變化趨勢,因此在實證中予以剔除。
3.2 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3.2.1 協整檢驗
協整關系簡單來說可解釋為變量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在進行協整檢驗之前首先確定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通過對變量建立無約束的VAR模型并運用AIC和SC準則來判定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檢驗顯示,滯后階數為1階時,AIC和SC為最小值,LR、FRE等5個指標均顯示模型建立滯后1階的模型為最優,故我們認為模型最優滯后階數為1階。協整檢驗的為沒有趨勢項沒有截距項的形式。
協整檢驗要求同階單整的變量,故需先進行平穩性檢驗,經檢驗所有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因此可以進行協整關系分析。檢驗結果表明模型中4個變量間存在長期的穩定均衡關系,并得到正規化長期均衡方程:
Ln(EXcta)=-1.1769Ln(GDPPCat)+1.3151Ln(MEXcta)+1.2042I NTat+μcta
從協整方程來看,長期內中國對美國制造業出口額和美國互聯網使用率促進了中國對美國文化產品的出口,其中制造業出口額的作用大于互聯網使用率。而中美人均GDP之差呈負向作用,因為只有兩國GDP之差越來越小,即兩國經濟水平越接近時,才更有動力促進文化產品出口。
3.2.2 脈沖響應
進行脈沖響應分析的前提是VAR模型要保證是穩定的,通過建立無約束的VAR模型并對其檢驗發現,模型全部根的數值都小于1即均位于單位圓內。因此我們可以說該模型是穩定的,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分析。
基于VAR模型,建立刻畫4變量之間的脈沖響應函數,限于篇幅,脈沖響應圖略。脈沖響應分析表明,本期給美中人均GDP之差和中對美制造業出口額一個正的沖擊,前4期中美文化產品出口額反應較遲鈍同時伴隨小幅下降,從第5期開始,對二者的沖擊均使文化產品出口額產生正向的響應,隨后基本穩定。而本期給美互聯網使用率的沖擊使文化產品出口額在第2期有回落,隨后第3期開始上升,并基本穩定。
分析進一步表明,美中人均GDP之差、中對美制造業出口額和美互聯網使用率的變動在未來時期對中美文化產品出口額仍會產生正向的影響。就反映速度來說,美互聯網使用率會在第一時間作用于文化產品出口額。對于人均GDP來說,一國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才會開始追求文化消費。美國為發達國家而中國為發展中國家,后期隨著兩國的人均GDP之差越來越小時,對我國文化產品出口的作用才會明顯。而文化產業本身作為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一方面制造業對其發展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去接受這一產業,另一方面兩者之間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也使得其融合需要時間。但一旦雙方相互認可之后,制造業出口必會帶來比美人均GDP和互聯網使用率更大的推動力。
3.2.3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考察了當將VAR模型內一個變量的方差分解到各個擾動項時,其對模型內各變量的相對影響程度。本文利用非限制約束的VAR 模型進行方差分解。通過對未來10期LNGDPPCat、LNMEXcta、INTat與LNEXcta的方差進行分解。結果表明,LNEXcta在第1期的單位標準差變動中,其自身貢獻為100%,即對于LNEXcta,未來1期內只有來自自身的沖擊會對其產生影響。其后不斷下降,至第10期穩定在60%左右。而其他因素對LNEXcta的貢獻不斷上升,其中LNGDPPCat和LNMEXcta在第6期對LNEXcta的貢獻有一個顯著提高,到第10期,LNGDPPCat和INTat達到了7%左右,LNMEXcta對中美文化產品出口的貢獻更是達到20%以上,說明中對美制造業出口額在未來對中美文化產品出口的影響將持續上升。
4 結語
本文主要目的是檢驗制造業出口對我國對美的文化產品出口的影響程度。檢驗結果與對影響中美文化產品出口因素的分析與預期基本相符。重點引入的制造業出口額也很好地擬合了模型,說明中國對美的制造業出口的確促進了兩國的文化貿易,其方差分解也進一步證實我國對美制造業出口對中美文化產品出口存在持續的正向作用。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中國依然是制造業出口大國,制成品出口的增長將繼續促進文化產品的出口和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未來我國文化產品出口將保持較大的增長潛力。
參考文獻
[1] Felbermayr G,Toubal F.Cultural Proximity and Trad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0,54(2).
[2] 劉楊,曲如曉,曾燕萍.哪些關鍵因素影響了文化產品貿易——來自OECD國家的檢驗證據[J].國際貿易問題,2013(11).
[3] 許和連,鄭川.文化差異對我國核心文化產品貿易的影響研究——基于擴展后的引力模型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4(4).
[4] 韓順法.文化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效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7).
①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文化消費需求對我國文化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11YBB349)。
作者簡介:資樹榮(1970-),男,漢族,湖南耒陽人,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經濟與國際貿易;鄧思瑤,女,漢族,湘潭大學商學院2015級國際貿易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