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莉娜
建造于半個多世紀前的杭州制氧機廠和杭州鍋爐廠,曾占據杭州工業的半壁江山。如今,這里廠區關停、建筑荒廢、場地空置,但人們并沒有忘記這片記錄著城市人文、精神氣質形成的區域。借著城中村改造的契機,這些承載了城市記憶的老廠房,將在2019年建成一個博物館群。
工業遺存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和歷史精華。如果將杭州比作一部史書,那一幢幢的工業建筑,就是一卷卷的分冊,是城市發展進程中重要的章節,是城市的“活化基因”,是工業化歷史的見證。一座城市,當煉鋼熔爐的烈焰慢慢熄滅,當巨大的煙囪告別晨鐘暮鼓時,如何面對大片工業遺跡,保存這些反映時代特征、記錄了杭州工業經濟輝煌的工業遺存,是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責任和擔當。
在一些城市還熱衷“大拆大建、拆舊建新”的時期,杭城的決策者們就較早地體悟到只有“幾十年”老廠房的價值。老廠房很多在寸土寸金的主城區,杭州并沒有粗暴開發,或一拆了之,簡單地賣地開發房地產。早在2007年,杭州組織開展了細致的《杭州市工業遺產普查》研究,摸清了市區的工業遺產家底,初步整理出保護名單。2010年實施了《杭州市工業遺產建筑規劃管理規定(試行)》,這是全國首個工業遺產建筑規劃管理規定,使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走向制度化。
對于工業遺存,最好的保護就是再利用。杭州在“變廢為寶”“傷疤變靚景”方面做了很多積極的嘗試。比如,拱宸橋西中國刀剪劍、扇和傘博物館等組成的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就是由紅雷絲織廠老廠房、土特產倉庫、杭州第一棉紡廠等舊工業遺存改建而成。如今,工藝美術博物館已經成了杭州一塊響當當的牌子,在G20峰會期間,向全世界的媒體展示了杭州現代與傳統交相輝映的別樣精彩。還有一些工業遺存在經濟轉型、產業創新、城市發展中變成了新空間,像玉皇山南基金小鎮的一、二期建筑群主要由舊倉庫、舊廠房、農居以及歷史建筑翻新改造而來。目前基金小鎮已集聚各類金融機構1556家,成為全省經濟轉型的窗口和特色小鎮的標桿。
在杭州,許多舊廠房、舊倉庫和工業園區華麗轉身,成為眾創空間、特色小鎮和新城、綜合體,城市空間布局由功能分區走向了功能綜合、產城融合。老舊廠房融入城市建設中,融入人們的生活,煥發著生機和活力,彰顯出其特殊價值和獨特魅力。
老廠房的嬗變,不僅呼應經濟轉型、產業創新,更關乎城市發展路徑、發展方式。“為了明天保護今天。”老廠房里曾經人聲鼎沸、機器轟鳴,這些熱火景象是父輩們難忘的人生記憶,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他們還能在這里,回憶年輕時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是一件多么珍貴溫暖的體驗。我們銘記著昨天,那么明天的他們也將記得住現在,這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