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洪
摘 要: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全面實施,供應鏈管理模式順勢而為,逐漸從資源獲取到需求驅動,成為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措施,尤其是煤炭、鋼鐵、制衣等行業。風險管理作為經營管理的基本構成,是有效防范各類風險的要點,是切實保障資金增值的關鍵。因此,加強“互聯網+”時代的供應鏈風險管理,有助于價值傳遞的循環周期縮短,有利于傳統產業的商業模式改革。本文以煤炭貿易商為例,從供應鏈風險類型出發,探析“互聯網+”時代的供應鏈風險管理現狀,并基于此提出對策,以期推動“十三五”期間煤炭貿易行業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互聯網+” 供應鏈 風險管理 煤炭貿易商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a)-137-02
“互聯網+”,簡言之“互聯網+傳統產業”,指的是互聯網和傳統產業深度融合,重構產業生態環境,提高社會經濟效益。2017年4月7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加快簽訂和嚴格履行煤炭中長期合同的通知》,倡導煤電長期合作,縮短中間交易環節。該通知在促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給貿易商帶來了巨大挑戰,唯有尋求新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才能在利潤薄弱的夾縫中求生。雖然煤炭貿易商積極探索互聯網和供應鏈的結合,但在變革過程中遭遇重重阻礙,尤以風險管理問題最為突出,嚴重影響了煤炭貿易商的生存與發展。為了改造傳統商業模式,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強化煤炭貿易商的供應鏈風險管理,為“互聯網+”時代的煤炭貿易行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
1 “互聯網+”時代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現狀
1.1 供應風險難以管控
一是供應價格風險。近幾年,我國煤炭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價格呈持續下跌趨勢,中間環節利潤薄弱,微小的價格波動便能吞沒煤炭貿易商的利潤,甚至造成虧損。而部分貿易商缺少科學嚴謹的預測機制,以及敏捷快速的反應能力,對煤炭市場的前景預測缺乏充分的信息基礎,導致錯誤評估煤炭價格趨勢,采取的進貨措施與現實不符,大量進貨而價格下跌,減少進貨而價格上漲,煤炭貿易商的供應價格風險高居不下。二是信用風險。在合同簽訂時,部分煤炭貿易商疏于煤企的征信管理,未事先調查煤企的資質、規模、產品等,被某些不法分子通過不實商業信息、虛假優惠承諾等方式欺騙,結果遭受空頭合同、欺詐合同;合同簽訂后,某些煤企延遲發貨,甚至中斷或中止合同,所運送的煤炭質量也存在一定問題,而貿易商無其他可靠供貨來源,只能承擔延誤風險或中斷風險所帶來的損失。三是物流風險。在“互聯網+”時代,貿易商在協調好供應商和用戶后,直接將貨物從供應商運輸至用戶,供應鏈中的零庫存成為可能,但相應的物流規模增加。部分煤炭貿易商屬于中小型企業,沒有自設運輸部門,而是選擇外聘車隊,有時會遇到車隊臨時拒載或漲價,加之運輸途中的地震、暴風雨等不可抗力,煤炭貿易商經常面臨著物流風險。
1.2 電商平臺暗藏隱患
“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快速崛起,供應鏈中間環節逐漸減少,煤炭貿易商與時俱進,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扁平化交易過程,讓供應鏈從線下轉為線上。在建設電商平臺時,雖然煤炭貿易商積極摸索,但仍有許多地方有待完善。一方面,軟件環境不安全。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環境極不穩定,稍有不慎,電商平臺便會被黑客入侵,丟失重要資料,而部分煤炭貿易商缺乏網絡安全意識,疏于軟件環境維護,未采取防火墻、信息備份、文件加密等必要措施,讓病毒乘虛而入,導致電商平臺受到破壞,甚至崩潰。此外,無紙化貨幣時代悄然到來,支付寶、財付通等漸成潮流,賬號竊取、密碼盜用成為新型詐騙方式,煤炭貿易商也主要通過第三方支付實現資金流通,無形的網絡風險對其造成了嚴重威脅。另一方面,硬件設備風險大。煤炭貿易商通過電腦運營電商平臺,其安全性與硬件設備息息相關,一旦硬件受到損壞,電商平臺便無法操作。在現實中,某些煤炭貿易商的硬件設備落后,無法支撐電商平臺的高效運轉,缺乏對溫度、濕度、光照等物理因素的控制,使硬件設備處于潮濕、高溫、直照中。
1.3 用戶管理有待完善
首先,需求預測不到位。在“互聯網+”時代,貿易商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判斷用戶行為習慣,提供銷售預測數據。實際上,大數據、云共享等概念還未普及煤炭貿易行業,多數貿易商對大數據分析并不熟練,歷史交易數據收集不全,缺乏對非結構化數據的追蹤,分析方法不科學,難以有效判斷電廠的煤炭需求量和進貨期,供應鏈存在著較高的預測風險。其次,煤炭庫存難管理。雖然電商模式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基本實現以銷定產,減少供應鏈中的庫存,使零庫存成為可能,但從資源獲取完全到需求驅動,煤炭貿易商短時間內無法實現,供應鏈仍會存在分銷存貨。在管理煤炭庫存時,部分貿易商倉庫選址不當,火災防范不到位,溫度控制不科學,易出現煤炭失火、受潮等現象,使得煤炭貿易商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最后,應收賬款風險高。我國煤炭貿易行業競爭激勵,為了爭取更多的電廠客戶,部分貿易商建立過于寬松的應收賬款制度,未開展征信調查便簽訂合同,給予電廠不合理的還款期限以及現金折扣,缺少專人后續管理應收賬款,結果導致部分款項長期拖欠,煤炭貿易商資金流通不順。
1.4 資金難題屢見疊出
自2012年以來,我國煤炭行業從供不應求轉為產能過剩,多數煤炭庫存積壓,難以脫銷,煤炭行業面臨著嚴峻的資金風險。為了解決資金難題,煤炭貿易商開始求助于供應鏈金融和衍生工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壓力,但煤炭貿易商仍處于困境。這是因為我國供應鏈金融剛剛起步,法規制度缺失,監管力度不足,市場競爭無序,加之煤炭市場不景氣,只有少數銀行愿意為煤炭行業提供金融服務,煤炭貿易商難以通過供應鏈金融籌集資金。同時,供應鏈兩端的煤企和電廠體量較大,中間環節的煤炭貿易商處于弱勢,控制上下游企業能力不足,無法與其建立平等的戰略協同關系,在價值創造和利益共享方面難以達成共識,進而影響煤炭貿易商的供應鏈融資。此外,衍生品市場種類繁多,極為復雜,需要投資者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煤炭貿易商初步涉及衍生市場,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略顯不足,無法靈活使用期權、期貨、遠期合約等工具,稍有不慎便套保不成,反而深陷泥足。
2 完善“互聯網+”時代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對策
2.1 優化供應風險管理,確保上游資源可靠
首先,煤炭貿易商應當完善價格預測機制,提高市場反應能力,充分收集歷史信息,準確評估價格趨勢,并采取相應的進貨措施,預測供應價格上漲便增加進貨,供應價格下跌便減少進貨,從而減輕煤炭價格波動給貿易商帶來的經濟損失。其次,簽訂合同時,應事先審核煤企資格,重點調查商業信息、煤炭質量、企業信用,采取多供應商策略,選擇可靠穩定的進貨來源,并仔細檢查合同事項,確保所簽訂的進貨合同公平有效;合同簽訂后,煤炭貿易商應及時督促煤企履行合同,實時監控煤炭全程運輸,入庫前委派專家進行質檢,以此防范延誤風險和中斷風險。最后,為了降低物流風險的影響,煤炭貿易商可以自設運輸部門,多區域建立配送路線,嚴格控制運輸中的存儲環境,以免煤炭受到物理因素破壞。
2.2 改善軟硬件條件,積極打造電商平臺
電商平臺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趨勢,是煤炭貿易商轉型升級的首要選擇,應當改善軟硬件條件,積極打造電商平臺,轉線下交易為線上,為煤炭貿易商的供應鏈風險管理提供可行之舉。其一,完善軟件環境。樹立網絡安全意識,加強軟件環境維護,采取防火墻、信息備份、文件加密等防范措施,定期開展電腦體檢和系統修復,專人管理公司支付寶、財付通等賬號密碼。其二,維護硬件設備。煤炭貿易商應當購買先進的硬件設備,科學控制物理因素,減少外部環境對硬件設備的損害,并設置技術崗位,專門負責電腦等設備的維修,從而為電商平臺的運營提供硬件支持。
2.3 合理預測市場需求,健全用戶信用管理
第一,完善需求預測。普及大數據、云共享等概念,全面收集歷史交易數據,綜合運用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合理采用相關分析、聚類分析等方法,科學判斷用戶行為習慣,準確預測電廠的煤炭需求量和進貨期。第二,加強庫存管理。煤炭貿易商應當選擇遠離住宅、水源的地方作為倉庫,嚴格控制倉儲環境,切實做好防火、防潮措施,有效管理煤炭供應商的庫存風險。第三,優化應收賬款管理。完善煤炭貿易商的應收賬款制度,利用付款信息管控信用風險,針對不同信用級別電廠,給予相應的還款期限和現金折扣,并委派專人后續管理應收賬款,保證及時足額收回應收賬款。
2.4 靈活運用金融工具,切實解決資金難題
資金難題是煤炭貿易商生存發展的瓶頸,是供應鏈管理模式變革的束縛,為了加強“互聯網+”時代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必須靈活運用金融工具,切實解決資金問題。首先,通過法規制度的建立,以及監管力度的提高,維護我國供應鏈融資市場的競爭秩序,推動銀行發展供應鏈金融。其次,煤炭貿易商應當努力協調上下游企業,與其建立緊密的戰略協同關系,在價值創造和利益共享達成共識,進而能夠通過供應鏈金融籌集資金。最后,煤炭貿易商還應當學習衍生品知識,深入了解期權、期貨、遠期合約等工具,結合煤炭市場情況,靈活運用衍生工具。例如,在套期保值之前,綜合考慮基差和現貨價格趨勢,選擇在期貨價格相對現貨價格大幅貼水時平倉,以期貨盈利彌補現貨虧損。
3 結語
總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產業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已然落后,逐漸向需求驅動變革,與之相應的風險管理也遭遇新的阻礙,影響著“互聯網+”時代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本文基于煤炭貿易商視角,以供應鏈風險類型為主,從供應管理、電商平臺、用戶管理、資金籌集四個方面,加強煤炭貿易商的供應鏈風險管理,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時代煤炭貿易商的轉型升級。限于作者理論和實務的局限,所探討的“互聯網+”時代的供應鏈風險管理——以煤炭貿易商為例難免有所偏頗,希望能夠對煤炭貿易商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徐豪.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2016(26).
[2] 程旖旎.供應鏈風險管理問題及對策探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 2016(2).
[3] 郭悅涵.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方法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 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