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蓮 李麗娜 白亞男
摘 要:當前,全國正深入開展金融助推脫貧攻堅工作,金融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創新農村金融制度,精準對接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發揮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帶動作用,成為金融精準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本文從了解精準扶貧政策出發,查閱了近年來與精準扶貧及金融支持農村相關的各項政策措施,選取了四川省茂縣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了實地調查,之后進行了資料的歸納整理。通過調查發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業規模化的發展,但金融支持在具體縣域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四大困境。基于此,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建議,以供參閱。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金融支持 金融困境 茂縣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b)-162-02
1 金融支持茂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實踐
茂縣位于阿壩州東南部、四川盆地西部邊緣,轄內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4家銀行機構。茂縣堅持綠色生態理念,以產業結構調整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為抓手,成立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協會,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08家,家庭農場16家,龍頭企業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農業產業化的主力軍,帶動致富能力較強,茂縣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主要是對農戶、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支持。截至2016年末,49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貸款支持,貸款余額1.18億元,其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貸款余額0.84億元;家庭農場3家,貸款余額0.02億元;專業大戶6家,貸款余額0.09億元;專業合作社28家,貸款余額0.23億元。
茂縣是一個農業發展大縣,也是省級連片扶貧地區,自2013年阿壩州啟動金融扶貧開發工作以來,金融助推脫貧攻堅工作成為茂縣精準脫貧的關鍵。面對繁重的脫貧任務,茂縣立足自身發展實際,用金融杠桿助推脫貧攻堅,在精準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和產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例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六月紅”模式,茂縣六月紅花椒專業合作社建立于2015年,主要業務為花椒和其他農副土特產品的采購、加工和銷售。合作社現有社員813戶,有生產基地10000余畝,覆蓋茂縣溝口、飛虹、疊溪、太平等13個鄉鎮。現有辦公、倉儲、加工地占地面積5.5畝。六月紅花椒專業合作社以提供技術指導、收購農產品、勞動培訓等方式精準帶動基地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截至2016年末月,人民銀行汶川縣支行引導茂縣金融機構累計向六月紅花椒專業合作社發放信貸資金1560萬元。
2 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困境
2.1 農業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金融服務水平不高
目前茂縣僅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4家銀行,2016年存款余額為43億,投放縣域的貸款僅24億元,占比56%。縣內僅有禹鑫和晉福2家擔保公司和3家保險公司,金融機構少,金融服務水平不高。同時在經濟發展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大背景下,各銀行業重點從自身效益和風險防控出發,不斷收縮業務量,上劃審批權限。從銀行存量貸款看,80%信貸資金集中在水電行業,貸款期限長,造成資金固化,對農業、小微等領域產生擠出效應,不利于縣域經濟金融可持續發展。
2.2 金融機構放貸動力不足,有針對性的信貸產品缺乏
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因產業化程度不高,規模小、沒有抱成團,組織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茂縣共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28個,其中“休眠合作社”有205個,占比高達90%,各農業專合社不能有效發揮帶動農戶增收致富作用。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場所主要集中在廣大農村地區,受抵押物缺失、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不健全,農民的承包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和房產權可抵押的“三權”難以轉化成銀行需要的抵押物,影響了涉農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投入,加之涉農金融機構行業壁壘,特別是直接融資工具與方式缺位現象嚴重,縣域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產品缺乏創新,致使金融機構服務水平相對低下。
2.3 財政資金對信貸投入的撬動和引導作用發揮不足
對于基礎條件比較薄弱不發達的茂縣來講,當前金融資金的撬動作用發揮不明顯。目前縣內設立的三類分險資金及部分貼息資金,內容涉及扶貧小額貸款、貧困戶農房重建貸款、返鄉創業貸款等,其特征偏向于小金額貸款和個體性主體。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源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入的作用還未得到發揮。
2.4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設尚不完善
辦理不全。為推動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大多數縣域設置門檻低,工商登記、稅務登記等手續未能完整實施辦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在黨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召喚下,各個地區緊鑼密鼓開始制定相關方案措施。由于農村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的信用評級正在進行中,無法審查評價其真實收入和資產情況,很難測量信用風險和盈利狀況,加之當前個別農民的信用和還款意識淡薄,嚴重影響縣域農村信用環境。如在茂縣“5·12”災后農房重建貸款清收工作中,出現了部分農戶貸款到期有錢也不愿意歸還的情況,為確保有效控制信貸風險,金融機構“惜貸”現象較為普遍。
3 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路徑
3.1 完善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信貸環境
首先要提高各類金融機構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服務水平,加強金融機構的內部創新,加大金融及征信知識的宣傳力度,金融機構及政府應合力建設良好誠信的信貸環境,培育良好的誠信信用環境,改善投資融資外部環境。同時要制定明確的、規范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機制,保證農村產權的合法性和流轉性,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抵押擔保范圍。
3.2 建立銀政企合作溝通機制
從傳統農業到新型農業的轉化,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和挑戰,對市場的適應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一是縣級政府要加大對金融工作領導力度,加大資源整合、力量統籌,推進“三資”融合發展,發揮好財政資金撬動和引導作用。建立專項財政資金,大力發展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通過政府主導建立風險補償基金、貼息基金、擔保基金,推進財政與金融互動。建立銀政企合作溝通機制,暢通信息互通渠道,有效促進融資便利。二是要做好市場調查分析和預測,對發展前景廣闊和具有正外部效應的農業產業進行有針對性的涉農支持,對那些“領頭羊”作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力度,并進行一定程度的直接補貼。三是要強化農業風險保障,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承保范圍和覆蓋區域,進行特色農業產品如紅富士蘋果、青(紅)脆李、車厘子、六月紅花椒等農產品的特色農業保險試點工作。
3.3 發揮好產業發展帶動扶貧的作用
堅定不移地走產業扶貧帶動的路子,結合縣域產業發展規劃,大力培育有帶動作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及農業化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及時跟進相關金融政策和資金,并持續監測其發展狀態及對貧困戶的帶動情況。
3.4 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農村產業的發展,最終取決于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也是解決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缺乏的一個渠道。根據微觀經濟學,規模經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因此,可以通過適度降低農產品價格,擴大其銷售規模來增強市場競爭力。針對茂縣,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打造特色農產品市場,茂縣的特色農產品包括紅富士蘋果、青(紅)脆李、車厘子、六月紅花椒等農產品。二是茂縣是一個羌族特色縣,從而可以和相關旅游部門合作,探索農產品“互聯網+”模式銷售渠道,通過游客購買的方式擴大其特色產品知名度,逐步打開外部市場,向周邊區域甚至更廣泛的區域進行銷售。
參考文獻
[1] 蔣仕龍.新型農村經營主體金融服務現狀、問題及建議[J].時代金融,2013(11).
[2] 陳曉化.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J].農業經濟問題, 2014(1).
[3] 盧義良.新型農村經營主體金融困境待解[J].中國農村金融, 2013(19).
[4] 江維國,李立清.互聯網金融下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模式創新[J].財經科學,2015(8).
①基金項目:本文屬2016年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國家級創新項目《精準扶貧視角下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發展的研究——以四川省茂縣為例》(201610378301)研究成果。指導老師:周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