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單
摘 要:“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需大量創新、創業、高端技術類人才。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應主動對接國家政策,通過建立多維度人才培養體系,著重培養一批能為國家所用的新型人才。
關鍵詞:一帶一路;供給側;高校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2-0013-02
Abstract: A great number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with advanced skills are in urgent need in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the cradle of personnel training, universities should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policy. Through constructing multidimensional system of personnel training, China aims at training new-typ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
Key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supply-sid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 of universities
大學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大學對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當今,在全球經濟衰退、逆全球化等趨勢之下,中國展現出大國擔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戰略性、針對性的跨時代的改革舉措和戰略構想。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啟動了“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對接俄“歐亞共同經濟空間”,對接蒙“草原之路”,建立“中俄蒙”經濟走廊,構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同志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里,“一帶一路”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是我國的主要經濟戰略部署和改革指導方向。這些戰略不僅促進中國向新常態發展,還將會帶動周邊各國的經濟走出低迷的狀態。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養該如何匹配經濟的發展,高校該如何擔當起時代發展的重任,是值得各高校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一、一帶一路——亟需大量優秀人才支撐
“一帶一路”戰略凸顯了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但“一帶一路”所涉及的國家多,文化差異大,也是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衛生、環保等領域合作,造福當地民眾。”在這樣的一個框架下,貿易、投資、基建等各領域的合作將會日趨緊密,適時會有一大批跨境流通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建立起國際流通的渠道,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目標。這一目標的達成離不開人才的支持,而人才的支持則離不開高校的輸送。例如,“貿易暢通、資金融通” 就要求高校輸送大量貿易、金融方面的人才,他們除了要具備過硬的基本功外,還需要有一定的實戰經驗和不斷創新的能力。除此之外,隨著交流的深入和貿易往來的增多,會需要大量法律、語言、文化等方面的人才服務于 “一帶一路”這一國家戰略部署。人才的支撐保障了中國產業資本順利走出國門,“走出去”不僅可以化解國內的產能過剩,緩解國內的供需矛盾,還將在“共商、共建、共享”的政策紅利下為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新氣象。
二、供給側——對人才培養的方向提出新的要求
我國正面臨著產業升級的重要階段,需要從低端產業向中、高端產業爬升,淘汰落后產能,發展高端制造業,然而,這一轉型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還是在于人才的支持。目前,在很多科技領域中,我國已經在理論研究方面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但脫離了實際與實踐,在先進理論研究、再精湛的設計方案都猶如“紙上談兵”。落后的產能面對先進的理論和精湛的設計束手無策,造不出來,造出來也用不出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筆尖鋼的生產為例,我國作為制筆大國,筆尖的鋼材卻一直高度依賴進口,2016年9月太鋼集團攻克了這一難題,標志著中國向高端制造業又邁進了一步。“筆尖鋼”的成功讓國人振奮,但同時也帶來許多思考: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的缺失是否是產業轉型的最大障礙?
目前,“供給側”改革中亟需大量的應用型人才,一部分是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員,一部分是高技能的工人,前者主要來自于各大高校,后者主要來自于職業技術學校,這給高校和職業技術學校都提出了新的人才培養要求。高校的人才培養不能僅僅局限在學術型人才上,而需要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上下功夫;職業技術學校則需要在培養學生高端技術的操作、高端制造的技術等方面尋找突破。在人才培養方面,高校和職業技術學校只有適應國家的戰略,主動將人才培養和國家發展合理對接,才能讓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貢獻于社會。高素質的人才支持為發展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為“供給側”創造新供給、帶動新需求提供源源動力。
三、高校——建立多維度人才培養體系
(一)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
“一帶一路”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需要加強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理論基礎和技術能力,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是社會進步的源泉,創新創業型人才思維活躍、視野開闊,不僅可以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還可以為改革發展輸入新鮮血液、帶來新的活力。這就要求高校轉變培養理念,對人才培養計劃做出適合時代發展的調整。以上海財經大學為例,2016年8月上海財經大學通過了《上海財經大學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方案》和《匡時班人才培養方案》,首次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納入了上海財經大學人才培養方案。目前,上海財經大學的人才培養計劃主要分為三個層次:應用型人才,學術型拔尖人才,創新創業型人才。其中應用型人才占比最高,創新創業型人才雖然占比不高,但價值潛力巨大,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為配合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上海財經大學成立了創業學院。它是學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載體,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平臺,是創新創業研究的基地和智庫,更是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試點窗口。
除了調整人才培養計劃,高校還應該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滲透到教學和生活之中。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基本的專業知識外,授課教師還應介紹專業的前沿成果,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此外,可以適當增加學生的課外實踐課程,旨在讓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促進專業知識的轉化,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以華東師范大學為例,2017年3月15日,華東師范大學啟動了“時代極客,師大創造”的校園主題日。活動中,全校師生跨學科、多維度理解“科創”,共同探討關心的熱點問題。活動日當天,通過展出近幾年 “大夏杯”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計劃大賽獲獎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上海市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學生優秀的創新項目,集中呈現了高校在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成果,讓創新創業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無論是多層次的培養計劃,還是校園主題日活動,都是希望在高校校園中形成創新創業的氛圍,鼓勵學生將無限的創業點子轉化成現實,更好地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優勢,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高端技術型人才的培養
在產業格局調整的重要階段,高端技術人才是實現產業升級的根本因素。高端技術型人才包括高科技的研發人才、高水平的工程師和一線的操作型技能人才。目前我國高端技術性人才的缺口較大,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的現象也較為普遍。2017年3月19日,在中國制造2025與推進結構性改革單元提問環節,公信部長苗圩回應郭臺銘的提問中提到:“現在培養的大學生知識層面很多,動手能力很少。中國不需要800萬的學生都去做工程師、科學家、科研人員,沒有高技術的人才,中國想建成制造強國,這也是一句空話。”
填補人才缺口,高校首當其沖。首先,工科高校應該完善相關人才的培養標準體系,并發揮工科高校的自身特色服務“供給側”改革和高端制造業發展。高校可以以產業界合作為突破口,加強與建設一線的企業和公司溝通互聯,了解人才的需求,通過成立教育實踐基地,及時有效地反饋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嘗試將高校的學術優勢和職業技術學校的實踐優勢相結合,各取所長,成立聯合培養基地,激發各自的辦學活力,為高端技術人才的培養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四、結束語
今后,“一帶一路”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將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和重點。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新的經濟發展戰略對人才的需求、人才的類型、人才的質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應該放眼未來,聚焦國家發展政策方針,主動對接國家政策,通過課程的設置、培養計劃的調整、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等方式,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的訓練,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和高技術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文件發布,基礎設施互通優先[N].人民日報,2015-3-28(01).
[2]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M].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