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紅
摘 要:隨著經濟新常態的提出,國內高等教育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如何在新形勢背景下推動高等教育登上新的歷史高峰是當前教育界以及高等院校管理者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其亦需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思索。為此,文章分析了新形勢下民辦高校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了解決困境的根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論依據展開論述,并就民辦高校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實施層面進行探究,以資借鑒。
關鍵詞:新形勢;民辦學校;發展困境;以人為本;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2-0037-02
Abstract: After the new normal economy was proposed,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How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into a new historical pea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situation is a problem that education field and college administrators should think about. For private colleges, they also need to think deeply about this issu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dilemmas of private colleges under new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hat is to take student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It also discusses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olu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new situation; private colleges; development dilemma; people-oriented; student development
依據教育部官網所公布的“2016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16年5月30日,我國高等學校達到了2879所,其中,民辦普通高校734所,占比25.5%。317所民辦專科(高職)院校,151所獨立設置的民辦高校(本科)和266所獨立學院。民辦高校招生人數達到了178萬人,所占招生比為24%,民辦高校在校大學生的人數占國內高校在校生總數的23%。2016年3月8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不能把一流大學僅僅限定為綜合大學,還應包括民辦大學、職業高校等,只要能達到標準,就是世界一流。”抓住機遇,整合民辦院校自身優勢資源,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新形勢下努力提高辦學質量,建設民辦一流大學。
一、新形勢下民辦高校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生源問題
生源是民辦高校的生命,而生源競爭,生源質量問題是當前民辦高校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公辦院校憑借國家、政府投資辦學的優勢,無論是財力、學校的軟件和硬件實力,毋庸置疑,民辦院校均處于較弱的一層。因此,在生源的搶奪大戰中,一開始就置于不平等的競爭中。盡管近年來某些民辦高校辦學成效顯著,專業特色優勢上升,但這些不足以消除人們固有的觀念:民辦不如公辦。加之民辦院校在辦學經費上不能或很少得到國家的資助,其運轉主要依靠學費來源,因此收費往往比公辦院校要高。這也是影響民辦高校生源的一大障礙。只要有機會上公辦院校,就決不選擇讀民辦院校。這樣一來,導致優質生源被公辦高校瓜分殆盡,留給民辦院校可供選擇的優秀生源數量極其有限,同時這一境況亦導致民辦院校因生源質量不高,使得社會公眾對其的認同度隨之下降,由此使民辦院校在日后的招生錄取過程中進一步處于被削弱的地位,從而直接引發民辦院校的辦學質量危機。
(二)辦學經費緊張
民辦教育屬于企業性質,經費來源主要依靠學生學費。與公辦院校相比,盡管學費要高一些,看似收入頗豐,但學校配套的軟硬件設施、師資力量以及教職員工的薪資以及一系列的補貼政策等都依靠于自給自足。由于經費收入渠道有限,消耗名目眾多,與公辦院校相比,相應配置存在明顯差異,如師資力量配置不夠,教師水平良莠不齊甚至由于工資問題而頻繁跳槽或產生消極情緒影響教學質量,教學硬件配置不夠現代化等。
(三)新形勢下民辦院校特色建設不明顯
民辦高校進入高等教育主流后,內涵提升、特色創新是其創建品牌的有利手段。當前民辦本科院校、民辦高職院校、公辦院校的獨立院校這三種形式的民辦院校具有民辦教育共同特點,雖在發展定位、辦學理念等存在較大差異,但同中求異是民辦教育生存發展的重中之重。民辦高校在特色形成過程中需借鑒、模仿其他高校,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但我國民辦院校在特色發展過程中卻往往停留在模仿階段,造成沒有優勢專業支撐,形成“千校一面”的局面,極有可能逐步被公立院校和社會所淘汰。走出“趨同”,、創新、改革發展特色院校,是當前民辦院校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四)面臨著來自綜合大學的激烈競爭
前文所述,截止2016年5月底,我國高等學校達到了2879所,民辦高校734所,如此激烈的競爭,使得民辦高校面臨著比較嚴峻的生存環境。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下,民辦高校如果不積極改革,順應潮流,很容易被時代發展淹沒。
二、解決困境的根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無論是生源問題,還是綜合院校的競爭問題,其解決途徑都只有一條——增強自身實力,提高競爭力。而民辦學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順利地生存與發展,就需要固本浚源。對于一所民辦高校來說,何謂“本”和“源”?這個問題十分明顯,因為學生是一所學校的根本,那么學生的發展則為高校發展的源泉。這是無可厚非的。為此,民辦高校要解決當前的困境,就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觀念,樹立了這一觀念,民辦高校的教學、管理和就業等多個環節就有了明確的中心,有了改進的方向。
三、新形勢下民辦高校科學發展的現實路徑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本質上是指學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應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具體來說,教育工作不僅僅是教學工作,還應包括管理工作和就業工作。因此,民辦高校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實施需要從政策、教學、管理、就業等層面著手展開。
(一)政府政策落實和財政支持
按照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社會和政府從高等教育中收益,應該分擔教育的成本。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民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及“拓寬辦學籌資渠道”、“完善扶持制度”等有效措施,在財政、稅費、土地、收費等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給予了更大的扶持。2016年《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營利性民辦學校監督管理實施細則》(簡稱“1+3”文件)頒布破解了當前民辦教育發展面臨的法人屬性不明、財產歸屬不清、政府扶持不到位等重大難題,也使民辦高校教育改革平穩有序推進成為發展契機。
(二)教學層面
對于學校而言,教學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民辦高校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首先要做到在教學中踐行這一理念,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出發點。首先,民辦高校的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確立為正確的教育理念,將其用于指導教學;其次,民辦高校教師應該改革當前單一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未來發展著手,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確立為一切教學方法選擇的根本,并付諸實施;第三,民辦高校教師應該貫徹課程改革,增設實踐性課程,建立實踐平臺和實踐基地,并且通過實踐性教學改革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對當前的教育教學評價制度加以改革和調整,將“以成績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衡量標準”的理念,為學生建立最科學的教育評價制度。只有從多方面著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才能切實指導教學工作,才能進一步推進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落實。
(三)管理層面
在高校主要領導管理層面,強化其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以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為辦學理念。在學生管理問題上,學校教育工作者應當秉承人本主義管理理念,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到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也就是說,學校教育工作者應當嚴格秉承“服務為主,管理為輔”的工作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時刻注意服務先于管理。同時,在服務過程中應當具備前瞻性思維,既要注重對學生當下的服務,同時亦要通過有效的服務模式使學生具備個人發展的多種可能性。為達成這一目標,教育工作者必須做到如下幾點:第一,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作為工作重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第二,寬嚴相濟。所謂的“嚴”,即教育工作者必須依托校規、校紀,使學生形成責任意識,所謂的“寬”,即要求教育工作者對待學生工作必須具備足夠的耐心。第三,注重對學生積極性的充分激發,即要在管理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是要在各項管理中向學生講清管理的目的、方法和措施,讓學生理解和支持;二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在學習上指導學生,生活上關心學生;三是注重發揮學生干部的主觀能動性,賦予其一定的工作權限,使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鍛煉和能力的提升。第四,要做到行政、教學和后勤一體化(即行、教、管一體),使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為學生的今后發展服務。同時,學校也可建立學生自主平臺,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和陣地。
(四)就業層面
提高民辦高校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就是當前市場經濟背景下催生出的“校企合一,產學結合”模式,這是基于民辦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所施行的技能性和實踐性教育環節,也是就業層面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具體實現途徑。民辦高校在辦學宗旨、辦學模式和辦學機制上,要始終根據社會需求,加強教學過程中的技能性和實踐性教育環節,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導向。民辦高校不僅要隨時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而且要建立健全為學生就業服務的機制,在辦學機制上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促進民辦高校的人性化、開放性和多樣化。
四、結束語
新常態下,民辦高校應該認清形勢,看到自身發展存在的困境,積極探索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通過人本主義管理模式實現教學管理的創新,實現學生的真正發展,進而提升民辦院校的整體辦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韓天.美國高校管理理念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3(23).
[2]茍靈生.復雜性視閾下民辦高校學生管理質量因素研究——以“陜西現象”為例[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3]趙艷紅,鮑曉艷,斯日古楞,等.完全學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的轉變探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4]袁磊.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難點及對策研究[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3(08).
[5]馬燁.民辦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問題分析及途徑探討[D].吉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