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霞付 羅瑩瓊 王平 羅萍
摘 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是為了適應創新性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需要而進行的一項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計劃。目前,控制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存在培養目標模糊、培養過程和要求與學術碩士趨同、學生工程實踐能力不強等問題,文章根據我校控制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實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若干改革思路和措施,旨在促進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控制工程;專業碩士;工程實踐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2-0054-03
Abstract: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is a major reform program in higher education to meet the training needs of innovativ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ntrol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such as the fuzzy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convergence of training process and requirements, and the lack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form idea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Key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contro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s; engineering practice
為了適應我國“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戰略對人才的需要,為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促進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2010年教育部聯合中國工程院和有關行業協會共同實施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重大教育改革項目,旨在改革現有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工程教育回歸工程,創新高校和行業企業聯合人才培養新機制,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1,2]。卓越計劃包括本科、工程碩士和工程博士三個層次,2013年教育部、中國工程院聯合印發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規定了卓越計劃各類工程型人才培養應達到的基本要求。2012年我校控制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加入了第二批卓越計劃研究生層次項目,加入卓越計劃后,根據卓越計劃培養要求,我們重新修訂了培養方案,改革了部分課程設置,總的培養模式和培養過程還是沿襲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模式,培養效果和預期還存在一些差距,本文結合我校實際,通過對當前進入卓越計劃的控制工程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的分析,探討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有效實施卓越計劃、提高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方法。
一、控制工程專業碩士卓越計劃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學生能力要求不具體
目前,我國工程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有“學術學位”型和“專業學位”型兩種,進入研究生層次的“卓越計劃”控制工程工程碩士均為“專業學位”,201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制訂了“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國家標準,但并沒有具體和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目標的模糊,就會帶來思想認識上的模糊。仍然有不少人認為研究比工程強,“專業學位”要低于“學術學位”,因此,一些學校的“專業學位”培養目標趨同于“學術學位”。
由于學校是研究生培養的實施主體,各個學校應該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對人才多樣化的要求,按照自身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特色制訂符合本行業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北京交通大學就提出培養軌道交通控制領域的人才培養目標,但多數學校培養目標都比較空泛,由于培養目標不明確,對學生能力特別是工程能力培養的要求就不具體,多數學校都是要求學生“掌握控制工程基礎理論和專門技術知識,具有控制工程工程研究、設計、實施、工程管理能力”,每個行業或工程領域需要的專門知識不盡相同,應用的條件和要求也千差萬別,因此,空泛化的能力培養并不能滿足實際的工程需求。各學校應該圍繞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對本行業技術經濟狀況特別是典型生產或科研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充分了解企業及其對應技術崗位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制訂符合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需要又具有自身辦學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能力的要求。
(二)和學術碩士培養同質化現象嚴重
為了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改革優化我國研究生教學結構,進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2009年教育部決定開始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并從2010年開始實行獨立招生。由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我國施行才幾年的時間,和已經實行幾十年的全日制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相比,目前在培養體系、培養模式等方面還很不成熟,因此,多數學校對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仍借鑒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3,4]。
在課程設置上,專業學位和學術型碩士課程大部分雷同,一般都包括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三大模塊。公共課程模塊各個學校基本相同,主要包括政治理論、英語、自然科學、法律、人文素質等方面的課程,專業課程模塊一般是相應學科及專業必備的專業知識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實踐課程模塊主要是綜合實踐和碩士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目前各個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仍然以理論課程為主,實踐性課程較少,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和實驗性課程較少甚至基本沒有,很多學校專業學位和學術型研究生使用相同的教材,缺乏針對專業碩士的適用教材。
在導師配備上,部分學校采用了雙導師制,但從實踐的效果來看,企業導師參與的程度都很低,有的甚至只是掛名而已。多數學校專業學位和學術型碩士導師要求基本相同,有的導師同時指導專業學位和學術型碩士。
在培養方式上,多數學校專業學位和學術型碩士基本相同,學制一般是2-3年,在校內分學年進行,第一學年一般主要進行理論課程學習,修滿畢業需要的理論課程學分。第二學年開始進行畢業論文相關的課題研究,這個階段是研究生能力培養的關鍵階段,通過一年時間的系統科研訓練,學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學會撰寫科研報告或論文;第三學年是對研究工作的總結,撰寫畢業論文,進行畢業答辯。目前,這種方式基本上是當前普遍采用的研究生培養模式[5]。對于專業學位特別是進入卓越計劃的控制工程碩士,這種培養模式最大的問題在于研究生工程技能培養得不到保證。
在畢業要求上,多數學校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時必須公開發表研究論文或申請專利,撰寫畢業論文,參加畢業答辯,和學術型碩士要求也差不多。
(三)企業參與度不夠,不能很好地滿足卓越計劃培養的要求
按照卓越計劃要求,學校要加強實踐教學環境建設,建立充足的現場學習和工程實踐基地,要與企業聯合建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共同制訂學生企業培養計劃,建立企業和學校聯合培養工程型人才的運行機制。教育界與工業界要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標準[5]。但目前由于政策等多方面原因,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主要還是在學校進行,部分學校雖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培養方式,請企業導師或工程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教學或研究活動,或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參觀,但是時間都比較短,得不到應有的培養效果,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缺乏有效的途徑,論文選題也不能有效結合工程實際,從而難以滿足卓越計劃預期的培養目標。
二、控制工程專業碩士卓越計劃培養改進建議
(一)以卓越計劃通用標準為基礎,以行業標準為指導,準確定位控制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
全日制專業碩士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堅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能夠獨立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6]。從“卓越計劃”的角度看,控制工程專業學位碩士可定位為碩士層面的工程師,即具有碩士學位,職業定位是工程師,因此,培養的基本目標是掌握某一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獨立承擔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工程師。
此外,不同行業和領域對人才的知識和工程技能要求也不同,制訂培養目標時一定也結合學校自身辦學特色和培養人才所服務的行業需求,并把社會需求放在人才能力培養的首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目標一定是基于特定的職業背景或行業,具備明確的職業指向性。以某行業或領域工程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學生能力結構,在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的同時,強調培養目標以職業需求為導向。
(二)以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重構課程體系,改革培養方式
課程學習是專業學位研究生重要的培養內容,必須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要求,開拓思路,打破現有學術型碩士課程體系的限制,構建符合培養目標要求的卓越計劃下控制工程專業碩士課程體系[7]。課程設置業要以工程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要反映行業產的主流技術和最新發展。可以根據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的要求,打破以往課程之間的分離和重復,按模塊化設置課程體系,如設置工程基礎、工程設計、工程管理、工程實踐等課程模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方向選擇某一課程模塊進行修讀。模塊內按照知識點組織教學內容,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的有機結合,突出分析點評工程真實案例和實際問題解決方案,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同時,改革教學方法,將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實踐學習環節比重,強化學生企業和社會環境下的綜合工程實踐訓練。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培養,強化學生素質教育和工程能力培養,充分利用各種政策和條件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機制,將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為人才聯合培養單位,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長效制度,明確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中的權利和義務,校企共同擬訂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學校要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定位,結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企業相關部門或企業導師共同商定學生在企業的具體培養方案和要求,包括學生的能力培養要求、企業課程設置以及學生企業項目設置和實施過程管理等,學生在企業培養階段接受企業員工一樣的管理。
建立健全校內外導師聯合培養的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學生的工程實踐教育和工程項目研究等培養過程指導。學校可以探索并建立導師的“雙向”流動機制,有計劃地組織學校導師參與企業工程實際項目或到企業掛職合作進行項目研發,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同時,學校也可聘請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作為研究生兼職導師,以提高全日制工程碩士指導教師隊伍的工程實踐能力。
(三)以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目標,追求卓越,建立合理的質量評價制度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主要特點是學術型與職業性的緊密結合,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后從事的都是具有明顯職業背景的工作。卓越計劃下的控制工程專業碩士教育主要是為行業企業培養維護工程師、現場工程師、設計開發工程師或研究型工程師等多種類型的后備工程師,因此,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工程實際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行業需要且具有一定職業適應性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為此,從學生的選拔到教學內容設置、培養過程及培養效果都必須以學生職業需求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為目標。
學生的專業知識、工程實踐能力、技術創新能力、職業道德素質是評價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8],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應根據自身的培養目標和定位,制訂合理的質量評價體系,并貫穿于研究生的整個培養過程。在制訂質量評價體系時,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職業定位,綜合考慮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構成要素及其核心載體,做到評價指標簡明科學,且可比、可操作和可量化,評價方法簡單易行。
三、結束語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是為了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而采取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舉措,目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已達碩士招生人數一半左右,基本實現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由學術型為主向應用型為主的轉變。然而,由于培養環境、師資和管理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卓越計劃下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還存在諸多問題。為了切實改進和提高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各個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特色,探索適合自己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密切和行業企業的合作與聯系,加強培養過程管理和制度建設,推動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職業化和規范化發展,努力提高卓越計劃下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合格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石晶,修光利,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環境工程領域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機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4:15-19.
[2]張士兵,包志華,徐晨,等.“卓越計劃”背景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22):21-23.
[3]黃仁亮,蘇榮欣.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以應用型項目為載體視角[J].科技創業月刊,2014,27(5):77-80.
[4]李忠云,曹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及改善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75-78.
[5]楊家志,蔣存波,謝曉蘭.以卓越工程師為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3,10:499.
[6]李博.培養卓越工程師:比較視野下工程碩士培養模式創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4:79-82.
[7]王淋,于玲.碩士層次“卓越計劃”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4):92-95.
[8]何玉林,楊連發.“卓越工程師”企業培養階段質量評價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3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