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天龍
摘要:在眾多的體育訓練中,力量素質訓練是體育訓練的基礎,而對于以激烈對抗為主的拳擊運動來說,力量素質的訓練至關重要,在同等的訓練方式、內容及身體素質等條件下,拳擊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就由力量素質的高低決定,本文針對拳擊運動的特征,結合相關的研究方法,如觀察分析法、文獻資料法等對拳擊運動員力量訓練的方法進行了深入探究,以便為拳擊運動員力量訓練效果的提升提供借鑒。
關鍵詞:拳擊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方法
為了在比賽中占據優勢,拳擊運動員需要在使用各種技術的同時增加力量的強度,因此在日常訓練中對拳擊運動員力量素質的訓練就至關重要,由于拳擊運動形式自身的特點,導致拳擊運動對運動員的體能要求較高,在訓練過程中需要結合訓練頻率、訓練強度及訓練組數、訓練間隔時間等幾個方面的因素對拳擊運動員進行全方位的訓練,因此對拳擊運動員訓練方法的進一步研究非常重要。
一、拳擊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分類及原則
拳擊運動員力量素質的訓練足以可分為基礎力量、專項力量兩個方面來進行,[1]其中基礎力量主要是進行基礎的綜合訓練,而專項力量的訓練則根據不同拳擊運動員的弱點進行專一的加強訓練,如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等。其中速度力量主要是拳擊運動員肌肉在短時間內的爆發力,其集中了速度、力量兩個方面的特點,在實際拳擊運動中,速度力量可以保證拳擊運動員快速、高頻率的出拳效果,贏取比賽的主動性;而力量耐力則是拳擊運動員的肌肉由于長期與阻力對抗而增加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保證拳擊運動員在高強度、長時間的比賽中保持良好的體力及肌肉強度。一般來說我國拳擊運動整場比賽不超過八分鐘,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拳擊運動員需要保持持續、高頻率的出拳速度及力度才可以保證勝利。因此力量耐力在拳擊運動員比賽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良好的避免技術動作變形的情況,增加拳擊運動員獲勝的概率;而最大力量主要是指拳擊運動員能夠在與阻力對抗中獲得的最大的肌肉收縮力,在力量素質訓練中最大力量是最基礎的要求,最大力量可以在運動員出拳頻率不高的情況下利用重擊的形式獲得勝利。
拳擊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的原則主要有負荷模式、順序訓練、系統、專一等原則。其中負荷主要是在拳擊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中要堅持負荷循序遞增的原則,其可以促使拳擊運動員的肌肉逐漸適應一定的理論訓練強度,負荷訓練模式可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主要有波浪式、金字塔平臺穩定上升模式、上升負荷模式等常用的主要為金字塔模式及上升型負荷模式,其中上升型負荷模式在訓練過程中以每組最大1RM%的基礎上持續上升,[2]以運動員肌肉負荷強度的最大值為限制,然后逐漸降低重復頻率,提高運動員肌肉可承受負荷強度,而金字塔模式原則則是由相應的基礎熱身訓練為基礎逐漸增加負荷強度,最后歸零的訓練模式,在進行拳擊運動員訓練時需要綜合考慮拳擊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肌肉疲勞程度等因素進行相應訓練模式的選擇;專一性原則則是根據拳擊運動員肌肉的不同發展情況采取特定的訓練模式,如三角肌、上臂肌肉等;系統原則主要是指在訓練之初對拳擊運動員的身體素質進行全面的檢測、評估,系統科學的制定訓練方案,如在高強度訓練后可逐漸降低訓練頻率和強度,對拳擊運動員的理論素質進行全方位的提升。而順序原則對最終的力量素質訓練成果有非常大的影響,在順序原則下的力量素質訓練主要是按照關節、大肌肉群、腰腹、下肢、脊柱、骨盆等一定的順序展開訓練,然后逐步加強核心部位的肌肉力量訓練,從而利用核心部位肌肉力量對整體身體力量提供支持,并維持運動技能、技術的良好發揮。
二、拳擊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方法
拳擊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方法根據拳擊運動力量素質的分類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即速度力量、力量耐力及最大力量訓練。具體訓練方法如下:
(一)最大力量訓練方法
拳擊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開展的前提就是最大力量的訓練,一般來說最大力量訓練方法還包括變換訓練法、極限次數法等方法。最大力量訓練也可以為速度訓練的有效進行提供保障,在最大力量訓練過程中需要對力量負荷的施加進行合理的安排,拳擊運動員在最大力量訓練過程中一般需要應對的阻力強度為百分之八十以上,通過最大力量訓練可以提高拳擊運動員骨骼肌恢復的速度,并促使其橫截面積增加,為力量素質的有效提升打下基礎。
變換訓練法主要是在訓練過程中運動員負荷強度、訓練間隔時間、訓練頻率等會不斷變化,主要有上升型訓練模式、金字塔平臺穩定上升模式、波浪形模式等,其主要根據運動員訓練程度的區別采取適當的訓練措施,如常用的金字塔平臺穩定上升訓練模式首先是百分之八十的負荷強度六組,然后百分之九十的負荷強度四組,最后百分之百的訓練強度兩組等。
極限次數訓練模式主要是針對于增加拳擊運動員的肌肉橫截面積,在實際應用中常結合頸部、頭部咀嚼肌、腰腹等方面的訓練。但是由于極限次數法會增加運動員整體的肌肉系統、心臟負荷強度的運行負擔,因此如非必要,在拳擊運動員訓練過程中并不會進行極限次數法的力量素質訓練。極限次數法在實際應用中常用于突破期拳擊運動員的力量素質訓練,其可以通過增加拳擊運動員肌肉的橫截面積促使運動員肌肉強度、抗打擊能力、體重等相應上升,如對拳擊運動員支撐肌的極限次數訓練就可以有效提升運動員的抗打擊能力。
(二)力量耐力及速度力量訓練方法
力量耐力主要是拳擊運動員肌肉在瞬間的爆發力。在進行力量耐力訓練時需要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小負荷或者中等程度的負荷為主,并逐漸增加力量素質訓練的頻率,一般來說強度為35%左右的負荷需完成一定次數的最大負荷為1-7,而一定次數的最大負荷在12次以上的耐力訓練重復頻率在12次左右可提高短期的力量耐力強度,而一定次數的最大負荷在22次以上的耐力訓練重復頻率可為長期的力量耐力強度增加提供保障。可根據拳擊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及力量耐力的發展程度進行適當調整,如對于訓練時間長的人員可增加訓練頻率,而對于訓練時間較短的人員可適當下調訓練頻率。同時在力量耐力訓練中應避免增加訓練組數,降低訓練重復次數的方式,應在運動員動作能力將恢復前采取訓練組與組之間的停頓,即進行下一次訓練時運動員的心理可在115次/分鐘左右。
傳統力量訓練理論將速度與力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聯系,如在出拳速度增加時會受到較大的阻力負荷,而為了增加出拳的強度就需要降低出拳速度,而隨著對速度力量的進一步探究發現速度力量的訓練過程中,阻力負荷的增加會對運動員速度的提升產生有利影響。阻力負荷增加主要會增加運動員骨骼肌的可承受強度,然后隨著一定強度下訓練組數、頻率的上升運動員骨骼肌的可承受強度會越來越大,較以往力量訓練會取得更好地效果。若訓練負荷與拳擊比賽的強度差距過大就會影響運動員整體的比賽效果,因此在進行速度力量的訓練是需要綜合考慮速度與運動員可承受強度兩個方面的因素。
此外在力量素質的訓練中還要循環訓練法、極端重復法、等動練習法等,[3]循環訓練法主要是綜合以上幾種訓練方法,同時適當調整訓練組數、頻率、休息間隔時間等,加強肌肉抗疲勞訓練;而等動練習法則是利用相關器械進行,主要針對運動員出拳速度與強度的平衡狀況采取適當訓練措施;極端重復法是在力量耐力最大負荷量的基礎上持續增加訓練次數,從而對運動員的肌肉產生持久的刺激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拳擊運動員訓練過程中,力量素質的訓練非常重要,力量素質訓練主要分為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及力量耐力,在進行力量素質訓練時需要遵循順序、負荷模式、系統專一等原則,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可根據拳擊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如最大力量訓練、極端重復法、金字塔穩定上升訓練方法等,結合實際變化不斷調整,從而促使拳擊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達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金東國.對拳擊運動員力量訓練方法的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2012 (9):170-170.
[2]溫建軍.淺析拳擊運動員的力量素質訓練[J].人間,2016,197(2):139-139.
[3]薛亮,施佳慧,田東,等.備戰大賽期優秀女子拳擊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方法的個案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3,35(5):101-106.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區業余體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