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蓉
要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凝聚偉大的中國力量,加快建成小康社會步伐,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也包括團結各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能大大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一條有效路徑。
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困境
(1)思路老套,認識有盲區。以重慶市A縣為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已開展了好幾年,但個別鄉鎮領導對此重要性和必要性尚缺乏認識。他們認為只要確保自己轄區基本不出事就行了,其他的盡可以不管。個別地方沒有新的思路和舉措,時間一長就出現松懈和疲沓現象,創建活動流于形式。有的拍幾張照片,玩文字游戲,寫好總結材料就算完成任務,并沒有真正把活動開展起來。有的地方流行大漢族主義,對少數民族不屑一顧,造成民族間的一些小摩擦。
(2)宣傳民族政策有“死角”,對宗教的管理有待加強。個別鄉鎮由于創建工作經費奇缺,領導不重視,對群眾沒有進行必要的宣傳,一些群眾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民族政策。一些鄉鎮很偏僻,交通閉塞。山高路陡,偏遠的農戶要走幾個小時,出門不能坐車,全靠走路,個別鄉鎮工作人員認為那里的農民老實巴交,不會出什么事情,民族政策知道與否無關緊要,從心里和行動上都放棄了。正因為這樣,這些地方的宗教疏于管理才容易出問題。該縣有基督教和佛教兩大教體,一些教徒歪曲教義,干些不正當的勾當,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損失。一些教徒私設聚會點,如果任其發展不積極掌控,將不堪設想。
(3)創建活動缺乏載體,發展經濟社會事業舉措不多。一是創建活動缺乏載體。沒有依據各鄉鎮歷史傳統和文化特性設置民族思想教育基地、民族民俗展覽館、民族文化園、民族團結主題教育館等,也沒有開設民族團結宣傳欄、宣傳墻和宣傳櫥窗,就是中小學校園文化集中的地方也缺乏土家民族特色,更不用說其他地方了。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接受教育沒有載體,開展的活動不多,創建活動的教育覆蓋面和社會影響力不大。有的習慣做表面文章,宣傳效能較差。二是發展經濟社會事業舉措不多。A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經濟較為落后,貧困人口比較多,脫貧攻堅難度大。發展理念還相對滯后,思想不解放,“等、靠、要”思想還普遍存在,其自身潛力挖掘不夠,阻礙了其快速發展。個別領導干部不作為、慢作為現象還比較突出,沒有積極開動腦筋去思考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出路,懶政庸政現象不少見。個別工作人員辦事拖沓,效率低,群眾不滿意。
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現實路徑
(1)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提升黨員干部精氣神。一是強化宣傳教育。開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提高基層干部對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重要性的認識,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服務群眾真正落到實處。充分利用黨校、行政學校、社會主義學校的師資,深入農戶對廣大群眾開展當今形勢、民族政策、惠民政策等宣講活動,使他們了如指掌,對統一思想認識有重要作用。二是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對廣大公職人員開展職業道德教育,使他們做到誠實守信、愛崗敬業、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營造風清氣正的從政環境,做到公私分明、堅持真理,自覺抵制行業中的不正之風。端正態度,關心群眾疾苦,提高服務質量,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2)啃硬骨頭,打好扶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大力發展經濟,切實提高和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水平。在當前階段,我們的主要目標是限時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這是一塊硬骨頭,廣大黨員干部要有攻堅克難的心理準備。結對幫扶,沉下去摸清其貧困的真正原因所在,鼓舞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分析每個貧困戶的家庭情況、真實心態和面臨的實際困難,因戶制策,一戶一策或多策,“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幫助他們徹底走出貧困的怪圈。建立長效機制,實施分類扶貧,重點加強產業扶貧力度,示范帶動輻射,讓更多的貧困戶積極行動起來。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在扶貧攻堅中的作用,實施“電腦下鄉”工程,進一步完善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引進電商龍頭企業,開展農村電商、特色及農產品營銷體系建設。確保貧困人口如期脫貧,防止新的貧困戶產生。
(3)傾聽民意,抓好各項民生實事。深入基層調研,傾聽老百姓的心聲,與他們共商發展大計。一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貧困山區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因,加大財政投入,打通鄉鎮與村、村與村之間的斷頭路,形成暢通的交通環境。加快推進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整治山坪塘、水庫,保障人畜飲水。加強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高防災抗災能力。加強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打造“美麗鄉村”。二是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經濟。鼓勵有經濟實力的返鄉農民工成立農村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撂荒的土地,規模經營經濟林木業或養殖業。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建設,建成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充分發揮經紀人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拓展市場深度和廣度,增強農業市場抗風險能力。三是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和社保水平。加快實施教育工程,教育資源適當向鄉村傾斜。制定城鄉教師輪換制度,讓鄉村孩子能享受同等的教育。加強四級文化陣地建設,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實施“送文化下鄉”工程,讓農民也能享受文化大餐。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農村社會養老制度。充分發揮志愿者的作用,關愛留守弱勢群體,使他們愉快地生活。
(4)創新載體,推進各項活動出實效。一是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村組”活動。充分發揮企業、社區等平臺作用,進一步提升民族工作的層次和水平,構建“和諧企業”“和諧社區”“模范村組”“大美校園”,促使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二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文化宣傳月”活動。大力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舉辦大型民族文藝匯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比賽、民族知識競賽等活動,讓群眾親自參與其中,弘揚民族團結進步的主旋律。三是建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豐富載體建設,比如建立土家民族文化園、土家民族民俗展覽館、民族團結主題教育館、土家勵志教育館等等,免費對廣大干群開放,讓他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四是強化宗教管理。以村組為單位分片管理,登記在冊,治理私設聚會點問題,讓教徒到正規場所參加活動。
(作者單位:重慶市石柱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