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劍麗
各位學員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棗園后溝西山腳下一為人民服務講話紀念廣場_這個廣場是在毛澤東1944年9月8日發表為人民服務講話原址上恢復修建的.在廣場正中有張思德雕像.不知道各位學員留意到沒有,在延安革命舊址里只有兩處高高聳立的塑像,一處就是延安革命紀念館廣場毛澤東的塑像,另一處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張思德塑像.張思德只是一名普通的戰士,那么是什么讓他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范,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又做了哪些事呢?今天讓我們一起懷著崇敬的心情聆聽他的故事。
張思德1915年4月21日出生在四川儀隴縣一戶佃農人家,這天正好是谷雨節,媽媽便給他取了一個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的出生帶給家里的并不是喜悅而是濃濃的憂愁。張思德全家六口人,頭上無片瓦,腳下無寸土,靠給地主幫工度日,家里特別的貧困。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張思德也不例外.12歲起他就擔起生活的重擔,再為地主打工干活中度過了他艱難的少年時代。正是這樣特定的生活環境和苦難的童年練就了他勇敢好打抱不平的性格。1933年8月,紅軍開進了儀隴縣,在當地打土豪斗地主,使剛滿17歲的張思德看到了希望,于是他積極參加了為窮苦人打天下的紅軍,為天下老百姓謀幸福的道路。1934年國民黨對川陜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圍攻。在川北一次戰斗中,他腿部中彈,血流不止,但他沒有退縮,竟然還創造了一人連奪敵人兩挺機槍的奇跡。因此他得了一個美名叫作“小老虎”。
在長征途中,張思德曾經三次負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在黨組織的親切關懷下,張思德進入榮譽學校,一邊療養,一邊學習.但他是個閑不住的人,本來自己就是一個傷病員,但從來沒有忘記要多做事,他為班里打水,掃地,還經常給病友做病號飯。雖然留守后方,但也兢兢業業同年10月,張思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張思德參加紅軍后,干得最多的就是通訊工作,對通訊工作有著豐富的經驗。1940年他來到了延安,被調到了中央軍委警衛營擔任通訊班的班長。大家要知道,在革命戰爭年代,做通訊工作可是個苦差事,那個時候送信沒有交通工具,甚至連一件簡單的雨衣都沒有,而且經常還要冒著生命危險。但是在多年的通訊工作中,張思德不僅主動承擔送信工作,而且還硬是用自己的兩個鐵腳板爬山涉水,克服各種困難。
1942年,張思德從南泥灣回到了延安。也就是在這一年他所在的警衛營和中央教導大隊合并,成立了中央警備團,張思德從班長做回了一名普通的戰士。似乎他吃了虧,許多于他同時期參軍的戰友、老鄉都當了團長旅長,同志們替他打抱不平,可他一點不計較,還說當班長是革命的需要。
1944年7月,組織就派張思德跟內衛班的幾個戰士到安塞縣石峽峪燒制木碳,以解決棗園機關冬季取暖的問題。張思德和他的戰友們決定,在木炭燒好以后還沒有完全冷卻的時候出窯,這樣就把燒木炭的時間縮短為七天。1944年9月5日,那天下著毛毛細雨,為了完成已打好的一個炭窯的一個煙洞,張思德和戰友們又去修理,突然窯頂松動,張思德眼疾手快,奮力將戰友小白,一把推出窯口,可他卻被兩米來厚的黃土給吞沒了。聞聲趕來的戰友七手八腳刨出了張思德的遺體,戰友們哭喊著張思德的名字,但是他卻永遠聽不到了。他用生命實踐了自己的誓言:“為了人民,為了革命,要敢于獻出自己的一切”。就這樣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共產黨員走完了他29歲短暫的一生。
張思德消息很快傳到了棗園,傳遍了延安城。毛澤東當即指示:第一,把遺體洗干凈,換上新衣服;第二,做口好棺材;第三,要舉行追悼會,我參加,要講話。9月8日下午2時,張思德追悼會在警衛隊的操場上隆重舉行,中央直屬機關和附近群眾近千余人參加。毛澤東親筆題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詞。在警備團政治處主任介紹了張思德的生平后,毛澤東緩緩走向土臺,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講演。
講演開宗明義的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解放人民的,是徹底為人民利益工作的。”毛澤東第一次用鮮明的語言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集中概況了張思德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因為,這樣的宗旨要求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張思德就是“一個忠實為人民利益服務的共產黨員”。
張思德的犧牲還引發了毛澤東對共產黨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毛澤東既繼承傳統,又超越傳統,給其注入了嶄新的內涵:“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比泰山還重”,“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張思德同志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如果說共產黨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就是因為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是人民利益;共產黨人要以“天下為公”,這個“天下”不是一黨一派的私利,而是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七大會場有兩句話,一句是“堅持真理”,一句是“修正錯誤”。毛澤東解釋說:“共產黨人隨時都準備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隨時都準備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人民的利益就是檢驗黨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的根本標準。
一個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為人民服務,張思德不是說在嘴上、寫在報告里,而是體現在實際行動中。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人的地位有高有低,一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共產黨員應該成為這樣的人,因為我們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張思德精神,是延安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張思德精神,就是要像張思德那樣對待事業積極,對待工作熱情,對待同志誠信,淡泊功勞和名利。每個時代都需要有英雄和模范,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所以,張思德的名字必將跟著這篇文章一起被人們記住,還將一直被人們傳頌下去。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棗園革命舊址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