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到9月初,就有一批新生進入大學的學校,他們剛跨過高考這個門檻,從比較封閉式的教育環境來到比較開放式的教育環境。對于他們,離開家庭,到一個新環境,無論心理上,還是生理及社會適應上都有著重大變化。
關鍵詞:“90”后;大學新生;社會心理
一、研究對象
“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年青一代。隨著2008年9月第一批“90后”大學新生進入大學校園,他們心理、生理及社會適應等問題備受關注。“80后”原本就是備受社會質疑的群體,而今“90后”也開始邁進大學校園,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90后”,比“80后”大學生引起的爭論更多。筆者將工作中開展的新生小組等活動,從生理、心理及社會維度分析“90后”新生群體的特征。
二、“90后”大學新生的生理特征
生理上,新生一般在17~18歲年齡段,屬于青春期后期,第二次發身期基本結束,是生長緩慢期,身體上的發育變化主要包括內在變化和外在變化,尤其是性的成熟。
外在變化主要表現在身高、體重、足長、大腿圍等日趨定型,性機能上,大學生青春期的到來,標志著性成熟的開始。男性表現為喉結突出、聲音變粗、發音低沉、開始長胡須;女性表現為聲音變高、皮膚光澤、體態豐滿等。這意味著生殖器官的成熟。通過觀察大部分新生對愛情充滿憧憬,對異性有特別感覺,渴望與異性相處,但對性方面的認識缺不全面。
內在變化變現為各個器官系統日趨完善、神經系統發育成熟等,大部分新生由于胃液分泌活躍等而食欲大增,消化力加強,其次,由于神經系統的內分泌作用,新生的機械記憶會減弱,但邏輯記憶、理解記憶會增強。
三、“90后”大學新生的心理特征
(1)渴望獨立卻缺乏獨立能力。獨立,不僅是生活上、經濟上的獨立,還有工作學習上的獨立。進了大學意味著脫離高三那種枯燥的學習生活,他們有自己想過的生活,渴望自由獨立。但生活上,他們會急于熟悉大學生活,經濟上渴望有獨立經濟,學習工作上表現為敢于嘗試獨立完成任務。但現實又不盡人意,筆者接觸的新生中,大部分新生除大量咨詢大學生活信息外,更多是傾訴自己不知如何安排生活的困惑;其次,他們渴望經濟獨立但經濟來源主要依賴家庭,他們努力想得到經濟上的獨立,同時又遇上各種問題;在學習工作中,他們渴望獨立完成,但過于自信往往使到結果不如人意。
(2)新鮮感與戀舊感交織。岡4進大學后,面對新環境、新同學及新生活方式,他們都充滿新鮮感。但這種新鮮感維持不久,“90后”大部分都是獨子女,加之新時代賦予良好生活條件,生活自理能力、適應能力及為人處事等方面都比較弱。新鮮感過后,新生一般會出現懷念家里生活和以前同學,甚至出現厭學、宅在宿舍、不愿意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子。一些個案中,他們入學不久就宅在宿舍,很少主動結識新朋友,不參加任何社團,深入地了解后發現,案主們并不非想如此,過去他們交友很多,入學后發現由于地區不同,差異性大,難以融入新群體,多次努力未果后不再愿意適應,這不是少數個案,只是程度不一樣。
(3)心理受挫能力較低。心理受挫能力低,是相對于“70后”“80后”而言。新時代的發展帶給了他們良好的家庭生活條件,他們不用太過擔憂衣食住行的事,這也易導致心理較為脆弱。
一份對“90后”大學新生研究調查顯示:關于“遇到挫折后”的心態調查表明中,大多數“90后”心理素質偏弱,抗壓能力明顯不足。新生的心理受挫能力較低,體現在大學適應性方面,如在學習安排生活、如何重新建立交友圈、重新適應學習方式上。筆者開展新生工作坊中發現,大部分同學曾在開學后情緒低落一段時間。
(4)創新意識強,易于接受新事物。“90后”新生的最大優點體現在創新意識及接受新事物方面。對比“80后”,“90后”的創新意識特別強,不喜歡循規蹈矩,渴望有所突破,在很多表演上或作品上都體現出屬于“90后”的創意。在接受新事物能力上,新生在度過環境適應期時間比較短,而在電子高科技產品及新生科技上,他們的接受及學習能力表現突出。
(5)善于表達自我情感。與其說“90后”是個性張揚的一代,更不如認為他們是善于表達自我。在“90后”新生入學初期,他們無論在人際交往中,還是在自我認知上,都善于表露情感,特別在自我認識上,新生們很注重自己的真實情感,也習慣向他人表露。在筆者工作中,對面很多新生的心理咨詢,不難發現他們易于表達情感及反思自我情感。可見,“90后”新生是一群真性情、善于表達和不喜愛造作的群體。
四、“90后”大學新生的社會特征
(1)社會適應。根據一項調查統計顯示:89.4%的新生為獨生子女;73.8%的新生從未出過遠門;56.8%的從未住過集體宿舍;86.7%的不經常在家做家務,其中競有超過40%的人基本上沒做過家務。可見,社會適應能力程度可能與自身家庭因素有關。
筆者接觸的很多案例發現部分適應不強的新生,在家很少承擔家務,所以生活上常出現不適應。不難看出,由于“90后”群體多在獨生子女家庭,家庭環境較好,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家長過分看重學習效率,而過分包辦了子女的生活,導致了很多新生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比較弱。
(2)社會交往。“90后”大學新生群體社會交往上有兩個趨勢,一是人際交往網絡化,二是渴望異性交往。在信息話高速發展下生活的“90后”,電子信息接受能力強,人際交往中更喜歡選擇網絡,面對面人際交往能力較弱。他們在人際交往上更喜歡用QQ、微信等新媒體,少面對面交流,一方面認為面對面要時間和地點的配合,另一方面,他們已經習慣用網絡去與人交流,這更易表達自我。此外,處于青春期的他們,一方面對愛渴望較大,另一面渴望追求獨立生活,離開家庭后,強化了這些需求,為此,在社會互動上,他們會易對異性產生好感,與中學不同,他們會更喜歡結交同性朋友。
五、總結與反思
從三維的角度分析“90后”新生群體,研究對象主要是工作中面對的新生,研究對象比較窄,代表性不高,于是為了彌補一些缺點,本文通過閱讀文獻,整理后分析撰寫,但仍存在不足之處。選擇“90后”新生群體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是筆者對該群體接觸較多,感觸較深,另一面是本文希望通過對“90后”新生群體研究對他們適應大學生活等方面都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
楊宇婷:1990年10月出生,漢,廣東第二師范學院輔導員,上海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研究方向:社區管理和青少年社會工作
(作者單位:廣東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