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黔東南地區在發展城鎮化過程中大量征用土地,許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失地農民就業困難的問題逐漸凸顯,失地農民就業保障問題能否合理地解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本文深入探討黔東南地區失地農民就業保障存在的問題,分析失地農民就業困境及原因并提出妥善合理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就業保障
一、黔東南地區失地農民就業現狀
(1)失地農民數量逐漸遞增,就業率持續低迷
城鎮化的逐漸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還導致了大批農民失去了原有的土地。2000年以來,因城鎮化建設需要,黔東南地區的許多土地被政府征收:征地33831畝用以修建貴廣高鐵;征地4431畝用以修建滬昆客專線;征地12044.36畝修建三黎高速等等。在經濟相對落后,各產業不發達的民族農村地區,農村企業能提供的就業崗位種類和數量遠難以滿足失地農民的就業需求,他們難以在當地找到穩定的工作,許多選擇到經濟發展迅速的城市打工的失地農民,仍然處于隨時失業的困境。
(2)就業渠道少、層次低、穩定性差
大部分失地農民主要是通過以下三種普遍的生存方式繼續生活:一是通過政府安置、征地單位安置實現就業。但是政府安置就業的情況較為少見并且安置崗位主要集中在公安協勤、市政環衛、保潔等不穩定行業。二是外出務工。黔東南大約有27%的失地農外出務工,生活質量相對較高。但是大約54.8%的缺乏非農技能的失地農民依靠老鄉介紹從事技能要求低、工作環境較差、具有安全隱患的工作。第三,少數具有創業意識的失地農民會選擇自主創業。但是由于資金不充分、創業市場信息不靈通,其中大部分失地農民只是在街邊擺點小攤進行零售生存。
(3)結構性失業嚴重
黔東南地區失地農民總體受教育情況很少,文化水平不高,數據顯示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5.3年,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5.8%,高中、中專、職高共占18.1%,大專及本科以上文化水平僅占5.5%,而就業市場上往往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失地農民就業素質低、缺乏就業技能就成為了他們尋找工作時的短板,這種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加劇了結構性失業現象,加劇了失地農民難以謀求一份職業的艱難處境。
三、黔東南地區失地農民的就業困境及原因分析
(1)征地補償制度的局限以及就業體系存在缺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將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青苗補償費等費用,以一定數額的貨幣形式一次性直接給征用對象。這種安置方式能夠在短時期內緩解農民失去生產資料后的生活壓力,但是實際上卻忽略了土地的增值。征地方僅僅通過一次性的貨幣補償來維持失地農民將來的生活發展是不現實的,其中存在著極大的隱患。政府大多只尋求整體經濟的發展,對失地農民的就業情況普遍少有關注,沒有相應的失地農民就業保障政策來幫助這些失去生產資料的就業困難者。
(2)失地農民自身因素
一方面,由于失地農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就業技能,其進城后普遍從事的是無技術含量的體力勞動。據調查,黔東南地區中月收入為1000-2000元的失地農民占比為57.65%,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為22.4%。另一方面,失地農民受傳統農村生活習慣和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不能迅速轉變陳舊的就業觀念,尋找其他工作的積極性差。
(3)就業市場存在局限性
在就業市場中,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受市場影響,失地農民只能通過自己尋找生計。但是就業市場上存在許多不利影響因素:如大學畢業生等其他勞動力相互競爭,導致有限市場難以繼續接納失地農民;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減少,就業崗位大幅度壓縮;許多城市產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提供的再就業崗位有限。
四、建立和完善失地農民就業保障制度建議
(1)改革土地補償制度,明確對失地農民的保障措施
征地雙方必須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進行交換,政府必須按照土地的實際市場價格對失地農民進行補償,不僅要考慮被征土地原有的價值,土地自身的增值,還要考慮失地農民未來的再就業問題。根據市場價格進行資金補償,逐步實現等價征購,失地農民利用獲得的補償資金從事相關非農行業,對愿意自主創業的農民來說,這筆資金就是其發展的原始資本,逐步保障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生計。
(2)完善農村職業技術培訓體系,提高失地農民就業能力
首先要以市場需求為主要目標,針對性地進行失地農民技能培訓。針對黔東南地區來說,可以結合原生態旅游和民族小商品市場的特性,開展鄉村旅游人員培訓、農家樂培訓、特色農產品經營人員培訓等,拓展就業空間,提高收入水平。其次,政府應鼓勵失地農民進行自主創業,提高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
(3)依托地方資源,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就業渠道
黔東南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歷史悠久,依托這樣的地方資源,大力發展原生態旅游,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等旅游行業,在黔東南地區逐步形成了生產、銷售、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特色發展方式,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可以在當地為失地農民提供許多就業崗位。
(4)提供相關優惠政策,減少失地農民就業阻力
政府應出臺一些幫扶進城務工的失地農民,在一些方面減少針對失地農民進城找工作的手續以及降低門檻,盡可能地為其提供足夠的就業信息,在信貸、就業培訓和扶持以及職業介紹補貼等方面提供幫助,為他們提供一條便捷通暢的求職通道。
本文深入探討黔東南地區失地農民就業保障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失地農民就業困境及原因,并就此提出改革土地補償制度,明確對失地農民的保障措施;完善農村職業技術培訓體系,提高失地農民就業能力;依托地方資源,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就業渠道、提供相關優惠政策,減少失地農民就業阻力等建議以期合理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
作者簡介
黃玉掬(1997-),女,貴州興義人,中央民族大學2014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