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蓉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中更多的年輕人到發達城市務工,留守一族基本是弱勢群體。少見多怪,知識貧乏,精神空虛,容易被不法分子洗腦,給社會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不穩定的因素隨之增多,這種現象在農村中較為普遍。新形勢下貧困山區農村搞好精神文明建設,是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
一、貧困山區農村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動力,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缺乏動力。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農民物質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設卻滯后發展。在貧困山區,一些黨員干部對精神文明建設認識還有差距,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軟任務”,可以在總結材料上做文章,不必真正實干,對之采取漠視的態度。雖然有時嘴上也提精神文明建設,但只是提提口號而已,并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上,不愿意花大力氣來做農村精神文明工作。二是農民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在貧困山區,不少農民認為,現在搞市場經濟,想方設法多掙錢才是第一位的,成功人士的標準就是有足夠多的錢;至于精神文明建設,和金錢相比就顯得無足輕重了。這些思想的存在是不足為怪的,因為留守一族文化程度偏低、物質生活還不富足,認識不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另外,基層組織主抓經濟建設,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小,工作方法老套,沒有成立專業組織機構,農民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缺乏積極l生和主動性。
(2)陣地建設滯后,公共文化設施管理不善。一是農村公共文化設施不少處于“空閑”狀態。經費投入不足,陣地建設滯后。目前,雖然各村都建有便民服務中心,但絕大部分缺乏文化設施設備。鄉鎮文化站使用頻率不高,有的一年只用那么一兩次,基本是大門緊鎖。在廣大農村除了學生外,很少有養成看書學習習慣的人。農家書屋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有的圖書灰塵很厚了,沒有人翻閱過。村村通廣播基本沒有響過,聽不到上級的聲音,只能配當擺設。經久不用,有的設備已經壞掉。群眾公共文化場地較小或者根本沒有,偶爾有塊廣場也被附近農民用來做曬場。這些條件有限,根本滿足不了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公共文化設施管理不善。有的地方配備了籃球場、乒乓臺、老年活動室、健身房、健身器等等,但因為姓“公”,缺乏管理,部分人沒有愛惜之心,損壞程度高,被荒廢的較多,不能充分發揮農村文化建設的作用。
(3)娛樂方式單一,惡習蔓延。一是娛樂方式少。農村留守一族不僅要干農活養活自己,還要照顧孫輩,一天休閑時間少。農閑時他們也有一定時間娛樂,主要是打撲克、麻將、看電視等等,有的為了尋求刺激,會進行小賭博。這些都難以彌補他們空虛的內心。二是惡習蔓延。改革開放帶來了先進的思想和理念,但一些拜金主義的東西也乘勢而入。加上長期忽視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一些農民的價值觀發生扭曲錯位,在偏僻農村中表現得更為突出。辦酒風盛行泛濫,比如除了紅白喜事,還有參軍、生小孩、過生、搬新房、升學等等都要辦酒,讓人們不堪重負。賭博風越刮越烈,由于城鎮抓賭厲害,他們便把“陣地”轉移到鄉村,有的輸得傾家蕩產,導致跳樓悲劇。封建迷信活動也比較猖獗,“看期”“算命”比較流行。這些都嚴重污染了純凈的鄉村,農村中古樸淳厚的韻味正在消失,成為一些人的名利場。
二、貧困山區農村搞好精神文明建設的措施
(1)齊抓共管,提高參與率。一是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級政府要切實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之中,使五位一體協調發展。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納入各鄉鎮、各部門年度目標考核,作為干部考察、提干的重要內容,以充分調動廣大干部投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大資金的多元化投入,主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逐步完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軟硬件載體建設,為完成各項精神文明建設任務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做好宣傳工作,讓農民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各種媒體作全方位宣傳,讓區縣社科聯組織本地德高望重的人士編寫傳統美德教材、身邊成功人的創業故事等等,免費送書下鄉。在農閑時由村組干部組織留守一族進行學習,傳輸正能量。也可以讓認字的人看書后,輪流講故事、擺龍門陣,接受思想教育,提升思想境界。
(2)實施成人素質教育工程,抓好陣地建設。一是實施成人素質教育工程。其一,加強農村基層干部的素質教育。農村基層干部是農村的領路人,他們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負有重大責任。在黨校、行政學校、社會主義學校等等開設相關培訓班,重點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課程,堅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二,培育新型農民,著力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充分利用農閑時節,對農民群眾加強技能培訓,同時開展農村實用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教育,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二是抓好農村精神文明陣地建設。提高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的利用率,讓群眾有去處、去有活動處是其基本要求。村組逐步完善文化設施設備,農村書屋配備電子閱覽室、書籍、音像資料。建立圖書流動制度,每月一輪換,這樣訂閱一套圖書可以讓區縣各地的農村讀者借閱,以此提高圖書的利用率,也降低訂閱多套圖書的成本。使村村通廣播真的響起來,及時把上面的各種新政策、市場新信息送到群眾中。
(3)擯棄陋習,讓創建活動真正“活”起來。一是開展村規民約制定活動。找準活動的切入點,由村鎮干部領頭,引導村民自主制定本村的村規民約。開村民大會由群眾集思廣益,逐條制定,約定俗成,大家遵守。如有違反,給予懲處措施。以村組為單位,開展“文明星級農戶”評選活動,開展對陋習的打擊活動,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道德水平。二是評選文明和諧家庭。做好傳統“忠孝”文化的傳承工作,在農村中積極開展“十佳媳婦”“十佳孝星”“十佳公婆”“十佳女兒”等評選及表彰活動。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了,社會就和諧了。三是積極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鄉鎮宣傳委員要發揮中介作用,積極聯系區縣文化委、科委、衛計委等單位,力爭把這些寶貴的資源與農民共享。也可以采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給農民帶來豐盛的文化大餐,進行科學知識普及,舉辦健康知識講座,開展義診,服務于民。四是培育先進典型。發現身邊的英雄,教育群眾,感化群眾,凈化鄉村環境。
(作者單位:重慶市石柱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