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什么是廉潔有獨立的認知,尚未形成穩定的廉潔觀念,且“知”“行”不一。大學生廉潔觀教育要積極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先進經驗,健全特色廉政理論體系,充實教育內容,拓展教育渠道,豐富教育形式,實行全員育人。
關鍵詞:大學生;廉潔觀;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0-0161-03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have their own ideas of honesty, but not yet formed a stable sense of integrity. And this means that they know what to do, but they can't do i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anti-corruption should be actively absorbed to establish the Chinese clean government theory, enrich the content, expand the ways, enrich the forms etc. Everyone in Vocational College, such as the leader, teacher and staff must act as an example to the student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of honesty; education
高職院校大學生是江蘇省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江蘇有專科類高職院校85所,占全日制普通高校的52.47%,2013-2015年年均在校生684290人,占全省本專科大學生的40%,高出全國平均數的6.85‰。全面、客觀地了解江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廉潔觀教育現狀,發現廉潔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成效,引導他們正確認知中央反腐敗工作成效,構建穩定的廉潔價值觀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使其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課題組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為中心,向蘇州國際教育園區部分高職院校的一、二、三年級在校學生發放調查問卷750份,成功回收723分,回收率為96.4%,其中有效問卷為702分,回收問卷的有效率為97.1%。接受調查的學生中男生382人,占54.4%;女生320人,占45.65%。從學生所在的年級來看,一年級學生占29.3%,二年級學生占46.4%,三年級學生占24.3%。從學生的城鄉分布來看,農村學生占被調查總數的67.8%,城鎮學生占32.2%。從家庭收入來源和家庭經濟狀況來看,父母是農民(含外出務工)的占69.1%,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普通工薪階層占24.4%,反映了高職院校學生主要來自于農村和城鎮工薪階層的事實,基本上能夠反映蘇南高職院校大學生廉潔觀教育的現實狀況。
一、問題分析
(一)對社會腐敗問題關注度高
在回答“你關注社會腐敗現象嗎?”的問題時,只有18.23%的受訪者選擇“不關注”。45.2%的受訪者對反腐敗效果表示“不滿意,腐敗現象仍然嚴重”,32.2%的受訪者認為效果“一般,沒有明顯的變化”,兩者占77.4%,僅2.3%的受訪者表示“滿意,比以前有所改善”。調查表明高職院校大學生重視清廉社會建設,對反腐敗問題普遍關注。對當前反腐效果認可度較低,說明他們對建設清廉公正社會的高度向往,這也許和受訪者主要來自社會中低階層及其本身在就業市場所處的不利地位相關。
(二)對腐敗問題有獨立的認知
在回答“你覺得當前腐敗現象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的多選題時,76.8%的大學生選擇了“利用職權貪污受賄,聚斂錢財”,70.1%的選擇了“領導干部,以權謀私”,57.8%的選擇了“領導、黨員干部生活腐化墮落”。說明大學生對腐敗問題的產生根有清晰的認識,認為貪污腐敗者主要是手握權力的領導干部。黨的為人民服務先進理論與部分領導干部貪污腐敗的現實沖突,給他們造成了治理腐敗不力的直覺。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回答治理腐敗的最好方法時,78.5%的大學生選擇了“加強民眾監督,強調法治預防”或“加大懲罰力度,有腐必反”,強調對腐敗行為的監督與嚴懲,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對教育防腐的信心不足。陳金波先生的調查也得出了類似觀點:“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制度與機制的硬約束來健全懲治與預防腐敗體系,看重由外而內的治腐革新,看淡由內而外的教育改造”[1]。
(三)存在廉潔觀“知”“行”脫節現象
大學生對校園腐敗的感受不同。有50.4%的大學生認為身邊“存在極個別”的腐敗現象,說明他們認為校園腐敗并不嚴重。但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學生干部評選、獎助學金評定等問題時則感到很嚴重。在題為“你身邊下列教育教學活動中是否存在著腐敗現象?”的多選調查中,56.9%的學生選擇了“各類獎助學金評定”,51.3%選擇了“評選學生干部”,選擇“教師學術造假”的只有26.4%,說明大學生對腐敗現象的評價與其個人利益具有關聯性。為了個人利益,他們能夠接受或采取“手段”達到目的,表明他們尚未形成穩固的廉潔觀念,存在廉潔的“知”“行”兩層皮現象。對于身邊的代考、抄襲等不誠信或其他不廉潔行為,34.9%的學生選擇“不涉及切身利益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17.9%的學生選擇“盡管涉及自己利益,仍不會舉報”,29.6%的學生選擇“非常氣憤,但不會舉報”,不愿從行動上直接抵制的達83.4%,雖是多選題,這個數字也是偏高的。說明相當多的大學生抵制不廉潔行為尚處在思想認識階段,缺乏抵制的勇氣。甚至在涉及個人切身利益時,仍然選擇了沉默,這樣的心態自然不利于清廉社會的早日建成。
(四)認同廉潔教育,但不夠滿意
調查中,只有0.6%的受訪者對“在大學校園里開展廉潔教育”表示“無所謂”,說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對開展廉潔教育的認同。在回答“腐敗會影響個人發展嗎?您認為一個人成功主要因素是什么?”時,42.8%的受訪者選擇“腐敗會影響個人發展”,認為“個人奮斗”是個人成功的主要因素,表明他們認可廉潔品質在個人成功中的重要作用,49.9%的受訪者選擇“把廉潔自律作為個人處事的根本原則”。56.3%的受訪者認為所在學校對廉潔觀教育的重視程度“一般”,45.2%的受訪者選擇“很少接受廉潔教育”,因為“受教育人數太少(只有黨員、學生干部)”。說明大學生廉潔觀教育的普及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他們接受的反腐敗信息主要來自于“網絡、電視等高科技媒介”,僅3.2%的選擇“課堂教育”。教育形式要適應時代的變化,注意內容與形式上的多樣性與吸引力,不要墨守成規。
二、對策建議
(一)加強理論教育
大學生廉潔觀教育不是中央和上級部門反腐政策宣示的傳聲筒,要從維護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高度,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如把傳統家訓的勤儉美德、反對浪費、慎獨自律、義以聚財和清正廉潔等價值理念[2],充實大學生廉潔教育內容,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廉政理論體系,經得起網絡社會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競爭語境下的審視,做到理論自信。同時在我國當前社會個體利益差異化的社會現實中形成廉政價值的最大共識。只有如此,才能在國際國內的輿論較量中高舉理論大旗,大張旗鼓地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牢固的社會主義廉潔價值觀。本質上,價值觀教育就是價值觀的競爭,也是理想觀念感召力、吸引力的競爭,只有站上制高點才能贏得群眾、贏得未來、贏得歷史的主動權。因此,大學生社會主義廉潔價值觀教育不僅要講特色,還必須具有超時空的、普遍的世界意義[3]。
(二)建立課程體系
積極借鑒國外大學生廉潔文化教育的成功經驗,以政治心理學、社會控制論、品格教育等為理論指導,開發廉潔教育課程,通過課程教學,培育大學生的廉潔價值理念。如20世紀70年代,英國各類學校普遍使用《生命線》系列教材,借助課程教學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養成誠信、守法的廉潔基礎。1995年,成立“公共生活標準委員會”,提出建設社會公德的無私、正直、客觀、負責任、公開、誠實和發揮典范等七項原則[4],作為指導英國大學生廉潔教育的準則。這些有益經驗,對于我們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提高教育成效或許不無借鑒意義。
(三)拓展教育課堂
截至2015年6月30日,中國互聯網普及率為48.8%,網民6.6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手機上網人群的增加,帶動了人們閱讀習慣的轉變。網民人均日上網時長是成年國民人均每天閱讀書報刊的4.3倍[5]。課題組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的智能手機占有率達到97%,他們的閱讀已從讀紙質書的一代,轉向互聯網閱讀的一代。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體對社會問題議程的設置能力進一步下降,“兩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互聯網媒體成為大學生了解新聞時事的第一信息源。借助“兩微一端”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提供了便利化的第二課堂。
(四)建設清廉校園
意識形態是一個政黨的旗幟,可以有效地統一思想、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激勵斗志。高職院校大學生廉潔觀教育也是意識形態構建的過程,必須遵循意識形態培養的規律。在意識形態的構建中,任何人都沒有先天優勢,必須通過具體的社會行為表現出意識形態的指導作用。學校各級領導干部、教師職工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嚴以律己,帶頭遵守廉政建設的各項制度規定,為大學生樹立學習模仿的榜樣。同時要嚴懲發生在高校校園內的各種腐敗現象,如2011年9月,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季倫等6人實名舉報原北京農業大學校長石某某(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竊取他人成果。湖北工業大學教授石某某涉嫌抄襲本校2009年本科畢業生胡素美畢業作品《救生三角筏》,獲2012年國際設計大獎“紅點獎”的“至尊獎”等,知名專家學者涉嫌抄襲剽竊,成為影響極壞的反面教材,必須予以嚴懲,使高校成為一片凈土。要求涉及大學生切身利益的部門做到全員育人,如學生工作處、團委、教務處等,做到辦事公開、公平、公正,使大學生切身感受廉潔文化的影響力,引導他們認識公正、廉潔品質的可貴。
(五)加強法治社會建設
社會大環境對思想整治教育具有強大的導向和警示作用,但如果法治社會建設進展不力,缺乏有力的制度措施,宣傳調門的拔高和教育方式的創新或許會于事無補,還可能助長說大話、套話、假話的不良風氣,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改革開放后,部分黨政官員的行為受到“經濟人假設”理論的支配,他們廉潔或貪腐都是利益驅使的結果,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臺上談清廉,臺下受賄賂”雙重人格官員的原因。如2015年查處的領導干部中,擔任省市正職“一把手”的黨政高級官員13人,超過落馬總數的1/3[6],說明我國當前反腐敗制度設計存在著不足,為腐敗的寄生和嵌入提供了空間:一是腐敗的收益遠大于廉潔的收益,為腐敗提供了強大的動機;二是對權力的監督虛化,助長了腐敗的泛化;三是預期被抓獲的風險和抓獲后受到的懲罰強度不大,使腐敗分子心存僥幸,鋌而走險[7]。加強法治建設,健全反腐敗法制體系,控制官員濫用權力,建設清正廉潔的社會,為大學生廉潔觀教育提供良好的社會大環境是提高教育成效,幫助他們養成廉潔觀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陳金波.大學生廉潔教育價值及現狀思考[J].高教論壇,2014(12):22-26.
[2]李國俊.家訓文化與大學生廉潔自律意識之養成[J].廉政文化研究,2015(3):85-89.
[3]韓震.我國意識形態工作困難的成因及其破解辦法[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京),2015(4):13-17.
[4]鄧純余.國外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基本經驗及其借鑒[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83-84.
[5]CNNIC.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shtml.
[6]王麗麗.三個1/3:“打虎”透出哪些信號[N].檢察日報,2016-1-12(5).
[7]唐利如.社會資本、嵌入和腐敗網絡-新經濟社會學視角的腐敗問題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5(2):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