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6年實行革新以來,越南將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運用于本國的實踐,并結合時代特征和越南國情,形成了關于當前越南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越南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越南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越南社會主義法權國家、越南共產黨關于自身的建設、關于越南民族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關于國防與安全以及對外關系等方面的系列觀點,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我國學者對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雖然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研究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擴展。本文對我國學者和越南學者對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研究的現有主要成果分別進行了考察和述評,為關注本領域的學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研究文獻;述評
[中圖分類號] D7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2479(2017)01-0047-07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理論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通過總結實踐發展歷程和經驗教訓,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不斷創新和發展,目前已形成相對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系列理論成果。今后,隨著改革實踐的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將形成新的理論成果。世界上除了中國,還有越南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根據本國的社會主義革新成果而形成本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果。研究和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經驗, 無疑將有利于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視野。有鑒于此,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設立了“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國際經驗與啟示”課題①,對蘇聯、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越南、古巴、朝鮮、老撾等國家和地區的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發展歷程和理論及實踐成果進行全面考察,其中,考察越南的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是該研究項目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將中國學者和越南學者對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研究的現有主要成果分別進行了考察和述評,可作為研究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一個綜述,供關注本領域的學者參考。
一、中國學者對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相關研究成果
最早介紹越南社會主義革新的專著是1995年出版的《越南的社會主義》②。該書對越南革新初期的情況進行了介紹。中越兩國合作研究的成果有:《越南國有企業的改革及其與中國的比較》③、 《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④和 《中越經濟改革比較研究》 等⑤。這些成果對兩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進行了比較,介紹了2000年前越南革新的一些特點和做法,對中國學者了解越南革新及其與中國改革的異同有較好的參考價值。然而,這些成果還沒有涉及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民族化或時代化等方面的情況,而且由于時間較早,越南的情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資料和觀點都已顯陳舊。中國學術界對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研究始于2010年。2010年以來,國內學者發表的相關論文逐漸增多,相關專著主要有:(1)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孫偉平、何成軒主編的《社會主義理論新探索:從中國和越南的視角看》⑥。該書選取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與越南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于2004年、2006年和2008年分別就“所有制”“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民生問題與和諧社會”等問題進行研討的部分代表性論文匯集成冊,對于讀者了解中越兩國相關領域理論的情況及其異同很有裨益。(2)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鄭一明、潘金娥主編的《中越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比較研究》⑦。該書收集中越兩國馬克思主義學者研究論文20多篇, 從政治、 經濟、 文化與社會等各個方面對中越兩黨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果進行了介紹和比較,使讀者對中越兩國的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異同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3)潘金娥所著 《越南政治經濟與中越關系前沿》⑧。該書從馬克思主義研究視角概要性地介紹了越南政治、經濟和對外關系的理論與實踐的熱點問題。(4)廣西民族大學陳元中主編的《馬克思主義越南本土化的理論與實踐》⑨。該書收集了近三十篇廣西學者關于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研究的學術論文,從實踐和理論的角度對越南各個時期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胡志明思想、越南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越南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實踐創新以及中越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異同等進行了分析研究。該書是迄今為止國內有關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最新和最為全面的資料,對本項目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鑒作用。(5)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陳明凡所著《越南的政治革新》⑩。該書論述了越南政治革新的背景、進程、理論基礎、重要舉措、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基本經驗和教訓,并同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比較,為中國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提供了借鑒和參考。(6)潘金娥等著《越南革新與中越改革比較》?輥?輯?訛。該書透過歷史背景挖掘深層原因,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體制、外交等各個方面全面深入地對越南革新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將之與中國的改革開放進行了簡要的比較,有助于中國學者全面了解越南的革新。該書集數位國內越南問題著名專家之所成,可視為當前國內學者研究越南社會主義革新的鼎力之作。在該書中,專家們對越南社會主義革新的理論成果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本文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更新和拓展。
此外,在一些對社會主義的比較研究中也介紹了越南對社會主義的探索。主要有3部專著:(1)中國人民大學周新城主編的《越南、古巴社會主義現狀與前景》①。該書最早從理論和實踐介紹了越南和古巴社會主義的現狀與前景;(2)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主編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②,該書收入了中越兩國學者以“社會主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會主義——越南的經驗、中國的經驗”為主題舉行的兩次學術研討會提交的論文,其中越南學者的文章為我們了解越南的社會主義提供了很好的參考;(3)山東大學黨政研究所崔桂田所著《當代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比較研究》③。該書介紹了中國、越南、老撾、朝鮮、古巴等當今共產黨執政國家“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形成的歷史概述、理論觀點及其主張、經濟體制及其改革、政治體制及其改革。
通過中國知網文獻檢索可知,中國學者對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研究論文在2010年前很少,主要有:古小松的《中越社會主義比較研究》④、許寶友的《越共九大政治報告的新特點》⑤、崔桂田的《共產黨執政國家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比較》⑥、蔡國英的《越共在實踐和理論上的新舉措及其成果》⑦等,這些成果為了解越南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動態提供了有益的資料信息,但并不直接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越南化為目的。2010年以來,中國高校一些教師和研究生對越南問題的研究開始活躍起來,相關論文明顯增多,與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相關度也有所提高。如:清華大學陳明凡在《越南民主化改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越南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等文章中介紹了越南民主化改革,認為民主化是越南政治革新的一條主線,受到廣泛好評,越南的許多做法和經驗對中國具有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⑧;陳明凡還在《越南的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中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比較》⑨一文中,對中越兩國市場經濟理論進行了簡要的比較;云南學者齊歡對越南革新以來的現代化模式構建進行了探討,認為越南實施革新開放戰略以來逐步構建出一種適合國情的模式——混合型后全能主義模式,越南的實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將馬列主義同本國實際相結合的新經驗⑩;潘金娥先后發表了《試論越南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輥?輯?訛《越南共產黨的政治革新》?輥?輰?訛《越南革新的最新動態》?輥?輱?訛《越共十一大評析》?輥?輲?訛《從越共政治變革看改革的終極意義——中國共產黨如何始終保持清醒與堅定》?輥?輳?訛《當前越南共產黨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輥?輴?訛《越南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理論沿革及其與中國的比較》?輥?輵?訛《越南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路徑與成果》①等文章,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對越南革新的實踐與理論動態進行了闡述和分析。近年來,我國學者發表了幾篇以“馬克思主義越南本土化”為主題的文章,如韋日平的《21世紀中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比較研究——以中越兩黨理論研討會為視角》②,該文簡單地介紹了第七次到第九次中越兩黨理論研討會情況以及幾次研討會的主題內容;南京大學2013級馬克思主義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鄭志琴的畢業論文《馬克思主義越南本土化研究》,介紹了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成果,主要包括胡志明思想、社會主義、越南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越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及執政黨建設等,并對越南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經驗和意義做了初步總結。該文對馬克思主義越南本土化的研究框架相對完整,但從深度上來說還可以進一步挖掘。
總的來看,中國學界對越南社會主義問題的研究有如下特點:一是以對越南的革新情況進行介紹為主,同時對中越兩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進行了初步比較,以期得到一些借鑒和啟示;二是研究成果逐漸增多,并且研究程度逐步加深;三是越南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開始引起中國學者關注,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研究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擴展,資料也有待更新和補充。
二、越南學者關于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相關研究
1945年越南獨立后,越共中央成立了以胡志明名字命名的“阮愛國中央黨校”(現改名為“胡志明國家政治學院”),為越南干部培訓馬克思主義理論。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前,越南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是翻譯介紹為主,因此在越共中央黨校設立了翻譯、介紹和編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的專門機構,即“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研究院”。在確立胡志明思想后,該院改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和胡志明思想研究院”,越南著名胡志明思想研究者、越共前總書記長征之子鄧春奇教授生前曾任該院院長。近十多年來,基于譯介經典作家著作的工作已經完成,越共中央黨校將相關機構進行了調整,設立3個相關研究院,包括“胡志明與黨的領袖研究院”、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哲學研究所、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和黨史研究所等,分別研究和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其中,“胡志明與黨的領袖研究院”的主要職能包括:研究胡志明思想及其身世,越南將之命名為“胡志明學”;研究越共其他主要領導人的思想;為黨的干部和各高校政治課教員講授胡志明思想,指導胡志明思想課程的教學等。哲學研究所、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分別把研究和傳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作為其主要職能。此外,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原名為越南社會科學人文中心、越南社會科學院)下屬的哲學研究所設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室。
實際上,越南理論界的研究工作直到革新后才逐漸開始。在1986年召開的越共六大上,越南共產黨提出“革新首先是思維的革新”的觀點,由此啟動了越南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相關理論的重新認識,從而開啟了越南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階段,進而經過醞釀逐漸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觀點。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東劇變和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陷入嚴重的危機。越南國內不少人對社會主義失去了信心,對越南選擇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正確性產生了懷疑,越南的社會主義道路經受了巨大考驗。在1991年召開的越共七大上,越南堅定了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通過了越南《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建設綱領》,并首次正式提出了“胡志明思想”。為了統一國內各界的思想認識,1992年5月,越共中央書記處發出指示,同時部長會議主席簽署決定,成立馬克思列寧主義、胡志明思想學科全國通用教材中央指導編撰委員會,設立了“KX-10號計劃”研究項目,組織越南全國范圍內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工作者和教員參與該項研究和調查工作。該研究項目成果豐富,共舉行了兩次大規模討論會,舉行了373次研討會和座談會,匯集了691篇研究報告、32份會議紀要,集合成13部內部報告文集;各個子課題組還在越南近50所高校和黨校進行問卷調查,總共搜集到625個需要解答的問題。越共中央指導委員會經過篩選,決定選取四個基本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這四個問題就是:馬克思的社會經濟形態學說、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關于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說、關于當今時代的一些問題。根據越共中央指導委員會的指示,各個課題組就四個問題開展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并對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論點進行了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礎上起草了一個結論性的文件作為教材編撰的依據。1994年7月,《關于當代馬列主義的若干問題初稿》作為內部參考書發行,并在當年2400多名干部和教員暑期培訓班上進行了介紹,征求了600多名干部和教員的意見。最后,教材編撰中央指導委員會給出結論性意見。1996年《關于當代馬列主義的若干問題》公開發行①。該成果是越南編撰馬克思列寧主義、胡志明思想學科全國通用教材的最基本指導方針。
越共九大前后,越南相關部門設立了多個國家級課題,對越南社會主義建設進行全面總結,為越共十大報告做準備。其中,由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主席阮德平教授主編的國家級1號課題《關于社會主義與越南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匯集了越南主要理論科研單位,包括越南社會科學院、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越南國家政治學院、政治軍事學院、政府部門的高級政策咨詢機構的主要學者,同時還有一些政府高級官員也參與了研究。研究成果受到高度評價,并于2003年6月由越南國家政治出版社出版。該著作反映了越共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對越南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全面的回顧和總結,提出了對越南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建議②。本書結論部分提出,總結過去16年來越南社會主義革新,現階段越南走向社會主義道路有六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第一,要按照“多少利益都是為了人民、多少權力都屬于人民”的思路來建設屬于人民、來自人民和為了人民的社會主義法權國家。成立國家機構要基于這樣的原則:國家權力是統一的,但是立法、行政與司法之間要有分工和協調;建設與改善法律體系,旨在實現民富、國強、社會公平、民主、文明的目標;集中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法權國家,是為了營造建設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的環境。第二,建設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就是為了創造一種最優的經濟組織模式,以使越南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這就需要按照革新的精神解決一系列問題,以建立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關系,其中三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所有制、管理與分配問題。第三,要大力發展越南的生產力,盡快擺脫落后的局面,除了走工業化、現代化的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以選擇。第四,在當前的國際條件下建設市場經濟,搞工業化、現代化,不能脫離主動融入國際經濟。越南融入國際經濟的過程要符合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成功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第五,為了達到民富、國強、社會公平、民主、文明的目標,不僅要正確落實政治與經濟領域的目標與內容,同時還要實現社會的發展、進步與公平;還要取得文化的發展、培養和發展人的素質。誠然,在進步與公平的原則上實現社會發展,不但要有一個快速、有效與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而且還必須要立即著手落實,把它貫徹于整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第六,上述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方向與任務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完成的,因此最為重要的是,黨要經常自我完善、自我整頓,提高智慧與革命道德,旨在有足夠的能力來領導越南人民抓住機遇、戰勝挑戰,為民族獨立與社會主義,為民富、國強、社會公平、民主、文明的目標而奮斗。本書提出越共十大召開之前應該集中研究的理論問題包括: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越南社會主義定向的工業化與現代化;革新與完善政治體系;在新的條件下建設與整頓黨風;推動文化、人文與人力資源的發展;現代科技革命的特征、內容與知識經濟的最新進展; 全球化過程所產生的各種影響; 預測全球與地區的主要發展趨勢;為國防、安全、外交服務的理論問題, 挫敗各種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陰謀③。總之,該書反映了越南共產黨在越共十大前對“什么是越南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越南社會主義”兩個重大理論問題做出的解答,也是越南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越南的實際,并通過總結實踐而得到的符合越南特點的理論成果。
2006年越共十大召開前后,越南理論界對20年來革新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總結,以此為據提出越南未來的發展規劃和方向。代表性著作有:越共政治局委員、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主席蘇輝若等主編的《1986~2005年黨的理論思維革新過程回顧》④。該書由越南研究政治、經濟、文化、黨建、外交和軍隊建設等各領域的頂級專家撰寫相關內容,對越南20年來理論與實踐的革新成果進行了高度總結和概括。越共十一大前,越共中央采取同樣的方式,由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組織國內主要的理論家對過去5年和革新25年的成果進行總結,為越共十一大報告的起草做準備。相關理論成果有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主編的《當前形勢下面臨的理論與實踐問題》①、阮唯貴、阮必遠主編的《屬于人民、來自人民和為了人民的越南社會主義法權國家:理論與實踐》②、范文德等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代》③等。與越共十大前不同的是,越共十一大前越南理論研究成果越來越多,成果內容開始更多地關注越南政治系統的革新,旨在為越南政治體制改革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權國家提供理論依據。
除了上述主要專著,不少越南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和主要理論家還經常在越南共產黨機關報《人民報》和機關雜志《共產主義雜志》上發表文章,闡述他們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和胡志明思想的認識以及對越南社會主義革新的理論分析,同時駁斥各種歪曲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觀點,與各種錯誤思想做斗爭。在中共十七大召開前,中國的理論界有人提出“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越南理論界也受到影響,再次討論越南的“道路選擇”問題。針對此現象,越共政治局原委員、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原主席阮德平在《人民報》上發文指出:“盡管世界變了,但時代沒有變。我們黨、我國人民和我們國家,依然堅持走時代之路——社會主義道路……這個時代就是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④。阮德平的這篇文章在關鍵時刻為越南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方向定了調。在越共十一大前后,越南決定要對1991年通過的《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建設綱領》進行補充和修改,有人乘此機會再次攻擊馬克思關于經濟社會形態的理論和越南共產黨的領導地位,越南理論界再次出現理論交鋒。越共中央黨內阮富仲、蘇輝若和阮德平等一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頂住各種壓力,最終繼續保留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建設綱領》的名稱,只在其后加上了“2011年補充和發展”。新綱領繼續強調當前越南依舊處于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形勢依然復雜。越共十二大之前,越南思想界再次出現了激烈的斗爭,要求越南重新選擇道路、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再適合越南的論調再次響起。為此,越共機關雜志《共產主義雜志》在2013年年底刊登了主編武文福教授的文章,駁斥了“馬列主義是外來且來源于西方的所以不再符合越南”的錯誤觀點⑤。
越共十一大前,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設立了一個國家級課題,準備研究形成越南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課題由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主席蘇輝若主持。該研究成果建議把越南關于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認識系列觀點命名為“胡志明時代的發展主說”。然而,由于理論界對此名稱的意見分歧較大,未能作為正式提法加以運用和推廣。
2016年1月,越共十二大召開。與此前幾次黨代會相似,越共中央提前3年成立了文件起草小組,并安排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設立多個課題組,對越南革新30年的實踐進行總結,為最終起草越共十二大政治報告提供依據。因此,2015~2016年,越南出版刊發了多個相關成果。其中,主要代表作品有:一是現任越共中央政治局書記處常務書記、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原主席丁世兄等主編、由越南主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撰寫的《越南革新和發展30年》⑥。該書對越南革新30年來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總結,全面評價了越南國內外背景對越共的革新路線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分析了各個領域革新的過程和發展,包括: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工業化、現代化、文化發展和人文建設、社會管理和發展、保衛社會主義祖國、對外路線和政策、建設社會主義法權國家和黨的建設,等等。在此基礎上,該書對未來5~10年影響越南革新的因素以及越南發展的目標、觀點、策略等做出預測。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1)革新的國際和國內背景及30年來黨的革新路線發展的過程;(2)主要領域的革新和發展;(3)繼續大力推進革新事業。二是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主編的《批判各種錯誤觀點,保衛越南共產黨的路線、綱領的思想根基》。該書收集了24篇文章,以充分有力的資料和論據,從各個角度有力地批駁了歪曲和否認馬克思列寧主義和胡志明思想、歪曲越南共產黨的綱領和路線的各種錯誤觀點。
結 語
綜上所述,越共六大啟動革新以來,尤其是越共十大至今,越南學術界對于如何將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運用于越南的實踐,結合時代特征和越南國情,形成了關于當前越南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越南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越南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越南社會主義法權國家、越南共產黨關于自身的建設、關于越南民族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關于國防與安全以及對外關系等方面的系列觀點,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果借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這些成果可看成是越南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或者越南本土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關注和熟悉。然而迄今為止,越南理論界并未明確采用“馬克思主義越南化”或“越南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概念,而只強調“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運用于越南的具體實踐”。對于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越南理論家、《共產主義雜志》總編輯武文福認為①,越南社會主義定向的馬列主義研究和發展工作的總體方向是,政治理論研究工作應將理論的基礎研究、發展研究與應用研究密切結合,旨在為越南共產黨的路線、國家的政策制定工作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和捍衛祖國事業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踐依據。也就是說,要以馬列主義和胡志明思想為基礎,將之與對越南實踐的總結、吸收和借鑒馬克思主義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密切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構建真正革命的、科學的、可行的關于越南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體系。武文福建議:一方面,在總結實踐和發展理論工作中,要繼承已有的理論成果,但必須采取辯證的方法來繼承;另一方面,在發展理論的過程中,應本著實事求是、不抱任何成見的態度,以獨立、不刻板、非實用主義的方法來分析和選擇性地吸收他國的經驗。實際上,武文福文章的觀點可代表越南理論界對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越南共產黨領導人多次表達了目前越南理論研究落后于實踐的發展要求的憂慮,而在越共十二大和不久前結束的十二屆四中全會上,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再次強調理論研究和總結工作對于加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性。因此,可以預見,革新以來越南理論界所做的各種探討以及已經形成的上述研究成果,將為今后系統形成越南關于本國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識和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李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