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梅
摘要:婺源徽劇,是徽劇藝術的“活化石”,是中國傳統戲曲的基因之一,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極具地方戲曲特色、悠久歷史的婺源徽劇給我國戲曲音樂的創新發展留下了許多深刻啟示。
關鍵詞:婺源徽劇;活化石;高撥子;老吹腔;發展
在中國戲曲史上,徽劇是一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劇種。它不僅是“京劇之父”,還與中國南、北的40多個地方戲曲劇種有著淵源關系,在明、清時期。其影響遍及全國,至今已近500年歷史。因此,它具有中國戲曲基因性質,對中國戲曲的發展產生了且必定還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婺源徽劇亦稱“徽戲”,流行于江西省婺源及周邊的浮梁、樂平、鄱陽等地,其以弋陽腔、“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撥子為底子。吸收目連戲的高腔、下江調、并融進了贛東北地方戲曲饒河戲的彈腔即贛劇南詞及婺源民間小調,逐漸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濃郁婺源地方韻味的地方劇種。它是徽劇的一個重要流派。是戲曲史上“徽班”、“徽調”、“徽戲”的遺存,由于其具有戲曲“活化石”之特質,2006年被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一個地域性的劇種能夠得到社會的承認并產生影響,根本就在于其獨特的文化特性,包括豐富多彩的劇目、聲腔、表演藝術,以及樸實的風格,濃郁的鄉土氣息。
一、聲腔特色鮮明。結構體系完整
婺源徽劇亦稱“徽戲”,即徽班演出的戲曲。其聲腔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伴隨著對各種外來優秀戲曲藝術的兼容吸收。徽州腔顯著的特點是,在曲詞中增加大量的“滾唱”,連唱帶誦。節奏鮮明。其后。融合昆曲的因素。形成“四平腔”(即“徽州高腔”),再后演變成“昆弋腔”。“昆弋腔”在伴奏上取消了鑼鼓和人幫聲腔。改用笛子或嗩吶伴奏,使曲調更加細膩、優美和華麗。另用小鑼、小鼓配合動作演出,很適合載歌載舞的宏麗場面。“吹腔”用笛子、海笛(小嗩吶)、大嗩吶伴奏,委婉柔和。“撥子”以棗木梆子擊節,高亢、激越、悲愴。是徽劇各種聲腔中最具有完整板式結構的聲腔。加上“青陽腔”、。二黃”、“徽調西皮”及“花腔小調”等,徽劇聲腔逐漸成為一個表現力豐富、別具特色的完整體系。
二、表演場面宏麗,武技高超
據光緒年間徽昆班“洪福林”的班主王旺金稱,婺源徽劇的角色體制為:主角“九個頭”,即大花、二花、三花、付、末、外、旦、彩旦、小生,還有老旦、貼旦、文武老生等行當。場面人員5個:一個打鼓,兩個打大鑼(一正一副),另兩人搞內、外雜。還有三個管衣箱,稱“三箱五場”。皆兼幫腔。清末的徽班盛演目連戲。有的夜唱目連。日演平臺(徽戲)。平臺多演徽昆戲。后來又有了板子腔。
徽劇的表演藝術多姿多彩,其特點是排場宏麗,動作性強,且風格樸實。徽劇高度重視表演的動作性。這些動作具有寫意性,以十分簡練的態勢,對人物進行刻畫、塑造,對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情感體驗,并通過動作和神情予以外化。傳達出豐富的內涵意蘊。如《水淹七軍》中關羽和周倉觀《春秋一場戲,演員在表演時做出各種觀書的動作,以身段和亮相造型,表現出兩人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讓人產生一種雕塑美的感覺。《太平橋》中石敬思拔劍自刎,以劍不拔身體不倒的姿態,表現出入物性格的勇猛剛烈。
在唱腔表演上,昆亂兼擅,動作難度很大。動作戲中最強的是武戲。高超的武技是徽班藝人必備的傳統本領。如清末民初擅長武旦戲的“武旦宜”。翻打撲跌,耍槍弄劍,無一不會,演《泗州城》時,能一連翻30多個“烏龍攪柱”;武小生汪灶喜能從8張桌子壘起的高臺空翻而下,繼又打幾十個“旋子”。這些高超的武技。令觀眾“目眩神馳。星流電掣”,贊嘆不已。這些高超的武藝技巧在徽戲中延續下來并不斷豐富發展,形成了徽戲剽悍粗獷的風格。
三、演出活動體現豐富的民俗事象
婺源徽班的演出。與當時徽州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有關。舊時每逢酬神祭祀的日子,徽班都是以酬神祭祀名義演出,且往往以演酬神祭祀戲居多。每到一地演出之前。先“寫戲”。即由班主派員到各村與當地戲會主事接洽,定演多少本戲。連演三本即有一晚天光戲(通宵演出):再“點戲”—請當地主事挑選演出的劇目。頭一晚點的戲目一般都要出天宮,演《天官賜福》《萬花獻瑞》,正戲也多點《滿堂福》《九賜宮》等吉祥戲。演出之前,還要打鬧臺、跳魁星、眺加官、跳財神。如果遇上當地有喜慶之家,班主還要組織演員。打八仙”上門慶賀,祝壽即吹奏《八仙慶壽》,生子即吹奏《張遷送子》。
此外,還有“小旦敬酒”的俗例。舊時農村到家廟祭祖演出前或天光戲的中途,飾演小旦的演員喜慶打扮,手提銀酒壺,后面跟著一個托著茶盤的丑角,隨著海笛吹奏[梳妝臺]等曲牌。一起走下戲臺。臺下設酒宴,按輩份就坐,長輩、士子居首位。小旦依次向正在喝酒的觀眾敬酒,受酒者欣欣然,當即將事先備好的彩金紅包放入茶盤。小旦敬酒完畢,施禮致謝后上臺。
“徽俗最喜搭臺看戲”。婺源各地舉辦廟會,除酬神祭祖的內容外,都要搭臺演戲。如正月十八的“汪帝會”、二月的“華佗會”、四月的“浴沸節”,還有慶源、廬坑的“三月三”,清華的端午戲,中云的九月重陽戲,一年四季都有節慶要請戲班。一次演出持續的時間通常不少于3天,有時一地演出甚至超過5天7天。“段莘十八”祭祖。從農歷正月十三請戲班開鑼唱戲,一直持續到二十三結束,前后達10天。
四、結束語
婺源徽劇作為一個地域性的古老劇種.與民間結合緊密,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且經過一代代徽劇藝人的演出實踐,在聲腔、表演等諸多方面都逐漸形成了有別于其它劇種的藝術風格和體系。“其表演動作性強。“手、眼、身、發、步”都達到了相當完美的藝術境界:重視武功表演.平臺武功和高臺武功都有高超的技藝。劇目豐富多彩,兼容并包,雅俗共賞;聲腔曲調豐富,表現力強,昆亂兼擅,音韻和諧,能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西婺源縣徽劇傳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