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玲
摘 要:不割裂、不脫離文本本身,不拘泥于現成結論,讓教師、學生、作者都處在一種圓潤的銜接狀態,明晰語文文本的解讀原則,從提問到解讀,從解讀到文本,隱含的內容得以凸顯,才能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效,形成極具張力的生成性狀態的課堂教學,才能與學生產生共鳴,產生創造性理解,彰顯超文本的美麗,演繹精彩。
關鍵詞:文本解讀;透視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文本,就是一篇文學作品,更是連接老師與學生進行思想對話的載體。所以文本解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在談到文本解讀的重要性時曾提出,“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豐富充盈自身的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然后才能帶著豐盈的情感走進教室,帶著智慧的光亮教授每一篇課文。
文本是一個開放性的有待于讀者去填補和再創造的符號體,正如我們日常所認同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立足于育人的角度,對我們文本解讀的能力也有了較高的要求。從教初中語文10年,對于文本的解讀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以此與同仁們交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對于初中生來說,通過閱讀來把握文本內容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于文本的情感的把握就需要我們老師去進行引導,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帶著學生通篇逐段去理解,不僅我們的課堂平淡無味,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文本解讀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尋找一個合適的突破口來引導我們的學生進行別樣的文本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領悟到更多的體驗與感知,便是我們老師在備課時對文本解讀的重要一環。
一、以字詞促篇
以文本中的某個字詞作為解讀文本的關鍵點,帶領學生透過點去品味全文。比如《一顆小桃樹》這篇文章,這是一篇來自于賈平凹先生的作品,文章敘述了小桃樹的“身世”,同時暗寫了作者的經歷,在作者看來,小桃樹是他從兒時便懷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夢”的化身——“我的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基于這樣的文本解讀,我會在初讀感悟環節拋出問題:閱讀全文后,你覺得這是一顆怎樣的小桃樹?學生會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比如矮小、可憐、頑強等等,這時我會把“可憐”這個詞直接板書在黑板上,設計一系列問題逐步引導學生:1、這是一棵可憐的小桃樹,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可憐?2、在小桃樹的身上能不能看到“我”的影子?3、在作者的眼里,小桃樹僅僅是一顆小桃樹嗎?三個問題層層推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帶給了學生更多的想象和品讀空間,還引導學生透過問題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真正讓學生感受到了不一樣的語文課堂。
二、以句子通篇
除了把握某個關鍵詞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某個句子來實現文本的解讀,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個句子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解讀文本之外,它還應該具有體現文本主題的作用,所以我們在選擇關鍵句時要多做斟酌。比如說楊絳先生的作品《老王》,文章以敘述的筆調為我們講述了自己與老王之間交往的幾件事情,感念那些在苦難歲月中保持高貴人性,在自己一家落難時,釋放善意,甚至施以援手的普通人。同樣是在初讀領悟的環節,我會提醒同學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讓自己觸動最深的句子。其實大部分的同學都會找出文中的最后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接下來我就會順勢提問:誰是幸運的人?誰是不幸的人?不幸的人不幸在哪里?這里的“愧怍”指的是什么?幾個問題就可以引導學生全面去把握課文,由淺入深地帶領同學們去剖析文本。在最后了解“愧怍”的環節,便可以進入拓展,“我”對老王的愧怍僅僅是因為“我”對他不夠關心嗎?是不是還有言外之意?你覺得是什么呢?把文章主題升華后,再讓學生回頭重讀文章,相信在這樣的一個過程里面,學生會收獲到更多文本之外的感悟和思考。解讀文本,就應該是這樣的一個超文本的過程。
三、以人物貫穿
不是所有的文本都會關鍵字詞和句子,有時候一些關于人物形象的文章,我們可以通過對某個人物的分析來貫穿全文的理解,而這一位人物,他一定是貫穿全文的。比如說童話小說《皇帝的新裝》,這是一篇通過寫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美麗的新裝”,深刻發掘的則是統治者們丑惡靈魂的童話。備課時,我會把皇帝這位人物作為切入口,引導學生去探究文本的主題。首先創設問題:你覺得文中的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回答:愚蠢、愛慕虛榮、虛偽等等,簡單地請同學們做分析后,繼續提問:造成這樣的笑話僅僅是皇帝一個人的原因嗎?你覺得還有誰的原因?從這群人的真實面孔里面你還讀到了什么?慢慢地帶領著同學們鋪開式地對文本進行探究,我想這樣的探究過程不僅僅是對文本的解讀,更多的是帶著同學們對更深層的社會問題進行的探索,文學作品已經不是一篇單純的文章,更是我們引導學生透視生活的窗口。
任何教學都應當以生活為出發點、以生活為旨歸,樹立大教學觀,注意溝通課內課外,盡力拓展延伸,盡力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人生體驗。詩意的語文教學更是縱橫宇宙,它以大自然為源頭,在廣袤的天地中捕捉教育資源,讓語文成為“無墻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楊曦白. 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案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思考[D]. 遼寧師范大學,2006.
[2]焦祖卿. 呂勤. 讓教學更開放———拓展延伸讓學生觸類旁通[M]. 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