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現民
【摘要】長豐縣全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縣,實現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中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社會公共信用體系建設以及金融應用的有機結合,工作成效明顯,工作經驗值得示范推廣,存在問題值得借鑒。
【關鍵詞】社會誠信體系建設 長豐縣 調查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豐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工作部署,大力開展縣域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創新與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為了總結經驗,找出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筆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一、主要做法
長豐縣社會信用體制建設起步較早,目前已落實信用信息公開等任務,開展了一系列誠信體系建設的宣傳活動,建成了“數據庫+網絡”為核心的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制訂完善規章制度,建立信用信息金融應用體系,逐漸摸索出了一條利用信用信息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新途徑。
(1)建立了信用主體信息數據庫。數據庫是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長豐縣建成了覆蓋全縣農戶、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和中小微企業的各項信用主體信息數據庫。針對不同類型信息主體,設計了靈活的數據征集方式,引入信用積分累計、聯合獎勵等措施。同時,開發建設了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截至目前,共征集入庫各類信用信息1147多萬條,全縣42個政府部門、15家金融機構參與信息報送。其中:涉及農戶基本信息17.6萬戶、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含小微企業)基本信息3萬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信息1000余條、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6.7萬條、銀行新增信貸信息27萬條。
(2)建立了“信用長豐”網站。長豐縣依托“信用長豐”網站建立了信用活動、聯合懲戒、雙公示以及紅黑榜公示、企業公開信息查詢、信用評價優秀企業展示等專欄。網站訪問量不斷上升,累計訪問已超過100萬人次,通過網絡注冊實名認證用戶達1萬多人。
(3)建立了大數據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長豐縣建立了包含信息采集、信用評價、信用服務、異議處理、手機客戶端服務等功能的平臺,實現數據對接、數據處理、數據共享、匯總分析、政府監管以及手機客戶端服務等功能。參照“互聯網+征信”公司大數據分析應用經驗,長豐縣建立了信息監測、信用評級、信用評分分析模型。截至目前,已實現17.6萬農戶信用評分,以及3萬余戶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含小微企業)信用評級實時動態全覆蓋。同時,縣級平臺實現了與市信用平臺的互聯互通,已共享各類數據20735條。
(4)建立了信用信息金融應用體系。長豐縣圍繞信用信息金融應用提供了融資“一站式”服務,開發了“網上融資需求服務平臺”及各類主體、金融單位手機客戶端。資金需求主體通過網站和手機APP登錄,可以一鍵發起貸款申請或發布金融需求,隨時隨地掌握審批進度、及時補充資料,實現貸款審批流程的全透明化跟蹤。截至目前,應用平臺上線金融產品57個,受理融資服務需求500多筆,覆蓋經營主體509個,在線查詢信用檔案1449人次,發放貸款4.07億元。
二、存在問題
(1)社會信用建設組織機構需要進一步健全
為了加強領導,該縣成立了誠信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建立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會議制度和聯絡員制度,縣委、縣政府有關負責人和宣傳部、工商聯、政府機構、國有銀行等單位主要領導分別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小組成員和下設辦公室成員,規格很高,各項工作得到很好的落實與推動。但是,小組成員和辦公室成員多為兼職,誠信體系建設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影響了誠信體系建設工作的高效開展。
(2)信用信息征集機構地位、職責需要進一步明晰
由于信用信息征集機構的法律地位和工作職責還不夠明晰,征集機構在征集信用信息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行政權限不能有效發揮,工作職責不清、分工不明現象,導致了越權辦事、推諉扯皮情況存在,影響信用信息征集工作有效開展。
(3)有關規章制度要進一步完善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弘揚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內在要求。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歸根結底要靠制度保障。目前,雖然建立了一些規章制度,但是內容形式比較單一,還不夠完善,可操作性欠缺,不能很好地形成推進合力,在實質性政策的制定上,與各單位協調力度有限, 影響了在全社會形成“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濃厚氛圍。
(4)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宣傳教育要進一步加強
長豐縣建立了“信用長豐”網站,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宣傳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 ,并且在部分領域開展了信用評級活動。但是,網站的推介還不夠廣泛,群眾知曉度還不高,公眾傳播的其它媒體的宣傳教育力度有限,宣傳方式單一,還沒有形成有足夠影響力的氛圍,宣傳教育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幾點建議
(1)強化組織領導。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必須強化組織領導,不僅要成立縣誠信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還應建立有關辦事機構,設立信用信息責任部門,指定專職人員,負責本行業、本系統信用體系建設,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形成的信用信息,履行向本級信用信息征集機構提供信用信息的義務。
(2)加強制度建設,明確工作職責。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必須制定和完善更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規章制度。同時,要進一步要明晰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組織領導機構的法律地位,明確承擔的職責義務,讓它們合法的、合理的、有效的行使自己的權利和承擔自已的職責義務,充分發揮好管理、監督、 指導、 協調作用。
(3)加強宣傳教育。通過網絡、手機終端、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宣傳臺、宣傳單、明白紙等現代的、傳統的宣傳媒介,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領導干部誠信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誠信文化品牌,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到誠信建設,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
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體系龐大,任務艱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其中,牢固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形成合力,統一協調推進,最終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