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暄
摘 要:隨著我國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新媒體應運而生,改變了我們的學習生活習慣,同時豐富了我們的課余時間,我們身處學校,無需觀看電視,便可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了解社會上的大事小情,達到“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的效果。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顯著的優勢,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媒體勢必會迎來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發展;分析
引言
新媒體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使我們接收到了多姿多彩的信息,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新媒體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為了正確發揮新媒體的作用,我們應該對新媒體進行深入分析,做到趨利避害。
1 新媒體的發展歷史
1.1 概述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傳播信息的媒介也會發生新的變化,因此,我們說,新媒體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傳統的媒體形式如報紙、電視、廣播等等,而新媒體的形式有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以網絡技術作為依托,通過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進行傳播,由于新媒體具有顯著的優勢,其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1]。
1.2 優勢
首先,新媒體具有跨越性的特點。新媒體輻射的范圍非常廣泛,而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在學校里,不僅能接收到國內的最新信息,還能接收到國外的最新資訊;不僅能瀏覽到近幾天的社會新聞,還能查看若干年前發生的社會事件,所以,新媒體具有時間和地域上的跨越性。
其次,新媒體具有受眾廣的特點。新媒體由于傳播的范圍較大,其受眾也非常廣泛。在如今的社會里,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每一個人都用手機來接收信息。老師們用微信來觀看新聞,我們用微博來瀏覽資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移動終端,并通過移動終端來收取信息。
再次,新媒體具有互動性的特點。我們在應用傳統媒體時,只能就事件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周圍人進行溝通交流。應用新媒體之后,我們可以把自己對事件的看法公布到網絡平臺上,和其他的用戶進行線上交流,從而獲取更多的資訊和想法,進而開闊眼界。
1.3 發展現狀
首先,我國新媒體的技術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成熟階段。新媒體以互聯網技術作為支撐,20世紀以來,我國進入了信息化時代,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對新媒體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在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同時,移動終端的制作技術和通訊技術也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使新媒體如同錦上添花,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其次,我國新媒體的消費人群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應用在了社會的各個領域,互聯網和手機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上文已述,新媒體較傳統媒體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新媒體的消費人群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我們在學習生活中應用新媒體來獲取信息,進行網上購物和網上交流等,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新媒體的信賴心理。
最后,我國推行了促進新媒體發展的政策規定。國家的政策支持對新媒體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國正在打造網絡信息平臺,而且正在尋找一座橋梁,進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良好架構。為了規范新媒體的發展,我國推行了新媒體的管理制度,使新媒體在國家的管理下平穩運行。
2 新媒體的發展問題和應對策略
2.1 發展問題
首先,從宏觀上,新媒體的跨時空性會使西方殖民主義文化侵入中國。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化的步伐不斷加快,西方殖民主義文化對發展中國家的侵襲越來越嚴重。新媒體的受眾極廣,一些人利用新媒體的特征宣傳西方的腐朽文化,使我國的思想文化遭遇了文化霸權主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依靠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支持推行殖民文化,勢必會給我國的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其次,從微觀上,新媒體會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新媒體為我們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時,其質量卻是良莠不齊的,如暴力、黃色信息等,會阻礙我們身心的健康發展[2]。此外,一些同學沉浸在新媒體所創造的虛擬世界中無法自拔,影響學習成績,使自身的學業陷入危機。
2.2 發展策略
面對上述情況:
首先,國家應該加強對新媒體的管理。為了避免受到殖民主義文化的侵襲,我國應該完善新媒體管理的制度,在準入信息時進行核查,如其中有霸權主義等不適言論,相關部門要立刻封鎖信息。而為了提高管理效率,國家應該建立責任追究的制度,對散播不良信息的個人或集體進行嚴懲。
其次,我們應該抵制腐朽思想的侵害。在應用新媒體時,應該趨利避害,杜絕暴力信息和黃色信息對我們的侵襲。同時,我們應該控制運用新媒體的時間,以學業為重,在新媒體上查找學習資源,發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
3 結論
綜上所述,新媒體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因此發展勢頭良好。為了最大化地發揮新媒體的價值,我們必須合理地利用新媒體,從而促進新媒體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曉寶.淺析新媒體的發展及其影響——以手機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例[J].現代婦女(下旬),2014,(12):306-307.
[2]韓沂瑾,郝振坤.淺析新媒體發展對新聞傳播的影響——以新浪微博、騰訊微信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8):169-170,186.
(作者單位:鄭州市外國語新楓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