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蘭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娛樂的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多。然而曾經引以為豪的北侗民歌當下卻鮮有人傳唱,南侗侗族大歌卻至今蜚聲海外,走向世界。一個民族的延伸出來的兩種傳統民樂的傳承為何會有如此的差異,從地理位置、政府的重視、學校教育以及社會重視程度方面來思考,城市化背景下北侗民歌傳承推廣的困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文化多樣性正因為民族的獨特性才得以豐富多彩,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從一代又一代人中抹去,那么這個民族將會是可悲的。為了重新樹立民族獨特性的意識,當下北侗民歌的發展需要各個方面的努力。
關鍵詞:城市化 北侗 傳承 困境
一、南北侗和天柱縣高釀鎮概況
侗族聚居地分南、北兩大方言區,但其先民主體均來自古越地區,南侗、北侗是同源同宗的一個少數民族。由于兩地先民的遷徙方式不同,與古越母文化的聯系條件不同,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程度不同,導致了其生活習俗和社會內部組織結構的不同,因而兩地的民歌形態出現差異,由于社會內部形態的不同,其傳承和發展道路的不同也是必然的。
北侗的民歌種類亦題材可歸為:玩山歌、婚俗歌、酒歌、喪事歌等。玩山歌最具有代表性,其藝術價值、流行面和享譽程度等均類似南侗“大歌”。“玩山”是北侗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的一種主要方式。凡侗族異姓青年,不論婚否,在節日聚會期間,在走親訪友或者趕集路上,如果男女雙方有緣認識,便互相邀約,到山上去唱歌玩耍,傾吐愛慕之情,對于未婚男女來說,“玩山”的目的是談情說愛,選擇配偶。
二、城市化沖擊下北侗民歌發展的現狀
(1)民族文化保護意識淡薄
從地理位置來說,高釀鎮本身就是一個交通樞紐站,連結鄰縣和另一個鄉鎮。所以這里交通便利,村民的思想比較開放,人們的視野也不只是局限于村寨。在這樣開放的環境當中,北侗習俗文化很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甚至會和外來文化發生融合。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高釀就有許多村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前往沿海打工,于是這里的侗寨人口的結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高釀鎮是整個天柱縣侗族人口最為密集,唱侗歌最普遍的一個地方,但是至今還會唱侗歌的人多數是中年一輩,許多人已經不會唱了。20世紀初,屬于北侗傳統民歌的傳承問題并沒有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包括侗鄉里面的村民,只是把侗歌當作是一種娛樂方式,并沒有把它當作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高度來進行考量。所以北侗侗歌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長期屬于三體缺位的狀態,從政府到社會到村民。
(2)北侗侗歌傳承方式的單一
北侗傳承侗歌的方式非常的單一,隨意和自由。并沒有固定的老師和學習時間,完全憑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濃郁的民俗氛圍。有人形容侗族是“歌的世界,銀色的海洋”,侗族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侗族無字傳歌聲”。[]由于侗族本身就是沒有文字,所以歌聲只能用沿襲傳唱的方式來傳承。當外來文化沖擊著侗族文化時,這樣一種學習侗歌的團體就會解體,傳統而又難學的侗歌就變得愈發的難以為繼。北侗民歌有一部分的功能是尋找中意的人,然后以對歌的形式來試探對方的心意。當下的村鎮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許多年輕人選擇另一半多數看對方的經濟實力,而非是通過唱歌來選擇自己中意的人,所以侗歌的某些功能正在退化甚至消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許多人甚至會懷疑北侗民歌的存在的意義,甚至一度把外來文化奉為最先進文化,所以侗歌的傳承問題變得非常的棘手。
三、保護、傳承和發展北侗民歌的舉措
(1)南侗民歌傳承發展的借鑒
南侗民歌特別是大歌的傳承方式是有組織的正規的系統訓練,由歌師傳歌。其組織形式是以房族為單位,每個房族都建有自己的一座鼓樓。族人按年齡和性別組成歌隊。五、六歲的小孩便開始向父母親學歌,八、九歲便組成小歌班由歌師傳歌。十四、五歲為中班,十六至二十歲為大班,從中班起便按性別分別組成女聲大歌隊和男生大歌隊。歌隊中優秀歌手大都成為下一代歌師,自覺的承擔起傳歌的任務。就這樣代代相傳,從不間斷,即使在“文革”十年浩劫期間也偷偷傳唱下來。由于有民間的專業訓練,所以歌手們的音準感節奏感都很好。只要有四人以上在一起唱歌,張口就會有聲部的縱向結合,而且是無伴奏合唱,其音準程度不亞于專業演員。北侗民歌沒有專門的歌班組織,其民歌產生并依存于生活習俗和“玩山”活動之中。人們在生活實踐中互相學習模仿唱,誰唱的好就像誰學習。因此北侗民歌在傳承和發展方面都變現出高度的自由行和開放性。[]
(2)政府嘗試的舉措
近些年來,天柱縣侗歌傳承保護協會會員為侗歌的傳承和保護絞盡腦汁。許多侗歌傳承人聯合政府來舉辦很多的節日活動,以節日為載體來進行侗歌傳唱的比賽。自從天柱縣的四十八寨侗歌節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天柱縣舉辦的侗歌比賽節目比以前增加了許多,這些比賽的舉辦也促進了各地民歌的弘揚和傳唱,并且形成了一種優良的傳統。政府在文化宣傳上也著力打造侗歌文化,在縣城也營造一種愛護民歌文化的氛圍。
從采訪的過程中也發現,政府也在重視歌師的發展。州級傳承人開始以漢字諧音記錄北侗民歌,避免了侗歌斷代的局面,創新了侗歌傳承的方式,有利于北侗民歌的保護。
本次通過實地考察和采訪,發現在城市化下北侗民歌的傳承和發展的方式都有許多創新之處,對于過往忽視民族文化傳承上的一些問題上都得以解決。在調研中發現政府、社會和個人對民歌保護形成的一股合力,使得侗歌的傳承和發展變得似乎不再是一個難題。本文對北侗民歌發展狀況的描述和記錄對于其他地區北侗民歌發展和繼承也有些許可借鑒的價值,侗族歌聲是民族智慧的結晶,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重視和保護。
參考文獻:
【1】王俊《一個民族兩種不同的音樂文化現象探源》
【2】王俊《一個民族兩種不同的音樂文化現象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