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華
摘要:在西方音樂文化、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下,20世紀的唱技理論研究更趨于規范化、系統化,是唱技理論發展的新階段。俄羅斯美聲學派對我國聲樂影響很大,而俄羅斯的中低音聲部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認同。通過對霍洛斯·托夫斯基的演唱藝術特征的探究,由點及面,分析和總結他演唱中的特征和優點并加以借鑒,從理論的探究中取得成果,運用于我們的歌唱實踐。只要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我們的聲樂學習才會更加科學和系統,我們的演唱水平才能取得進一步的提高。本文最終想論述的就是演唱時我們如何做到正確的發聲以及氣息運用,如何更好的演唱。當我們的演唱具備了科學的發聲方法和正確的氣息運用,我們的聲樂學習才會更加全面具體,我們才會成為一個更好的歌唱者。
關鍵詞:氣息運用;發聲位置;藝術特征
俄羅斯的男中音歌唱家霍洛斯·托夫斯基在世界聲樂比賽上獲得了第一名,之后他一直活躍在世界的聲樂領域,被稱之為世界上最具有實力的男中音之一。霍洛斯·托夫斯基的聲音具有渾厚低沉且寬廣明亮的聲音色彩,他寬厚明亮的聲音是俄國歌劇的優秀闡述者。近年來,他專注于和國內音樂機構的合作,在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愛國將士演唱俄戰時歌曲中,普京總統非常贊揚霍洛斯·托夫斯基的愛國熱情,可以說他是一個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歌唱家。
本文中對霍洛斯的演唱藝術特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我將會通過對霍洛斯·托夫斯基演唱中的聲音位置、氣息處理的闡述來得出一個實際的并且是具有借鑒意義的歌唱理論成果,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歌唱。歌唱本身就是自身情感的一個抒發,因此對于作為聲樂學習者的我們來說學習聲樂不僅僅要擁有一副好聽的嗓音,同時還應該有一個科學系統的發聲方法,用我們的發聲技巧去更好的完成我們所演唱的聲樂作品。我們不但可以從藝術史中,欣賞一個又一個偉大的藝術品,領略一個又一個偉大藝術家的風采,還可以看到誕生這些偉大藝術作品和藝術家背后所蘊含的歷史邏輯和歷史哲學。
一、氣息運用的藝術特征
提到發聲一定是不能脫離氣息的,氣息是歌唱發聲的原動力,可以說沒有氣息就不會有歌唱,就像手風琴一樣,如果沒有風箱,那么再好質量的琴也是沒有用的,而即使是歌唱有了氣息,風琴有了風箱,如果我們對氣息運用不好,那么就像手風琴的風箱運用不好,出來的聲音也不會是悅耳動聽的,所以就可以看出氣息對于歌唱是多么的重要。霍洛斯在演唱時對于氣息的運用是非常游刃有余的,當他在演唱抒情緩慢的歌曲時他的氣息悠長而舒展,當他演唱一些節奏跳躍的音樂作品時他的氣息又特別靈活輕巧。在聲樂學習中對于氣息的訓練是很重要的。中國古代聲樂理論認為“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氣動則聲發”。意大利美聲學派認為正確的氣息是歌唱的基礎,是走向聲樂學習成功道路的第一步。因此,霍洛斯嫻熟的氣息運用為他別具一格的發聲特點打下了基礎。
二、發聲位置的藝術特征
霍洛斯的聲音明亮而又渾厚,這與他的發聲方法是有很大聯系的。他的發聲對于后咽腔的運用是很多的。因此,他的聲音不但深沉而且有著很強的面罩,而對于后咽腔的運用我們可以用一次函數的反比例函數來說明。我們可以把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與X軸正半軸的接點看做是我們的聲音的起點,而圖像的左后方部分也可以看做是我們的后咽腔,當我們的聲音挨著后咽腔行進最后經過一個拋物線的運動從口腔發出,這時的聲音經過后咽腔的共鳴回響則具備了比之前聲音多好幾倍的面罩共鳴,質量自然是大大提高。這樣的聲音不但立體,也就是平時我們說要“豎”起來的聲音,而且穿透力會增加幾倍。反之,也一樣。反過來,如果我們是壓著喉嚨唱的話,那就正好相反了。這樣的情況正好是符合正比例函數的圖像,還是以圖像和X軸正半軸的接點為聲音的起點,這時的聲音如果是壓著喉嚨唱的話,那么大部分的聲音都會壓在喉嚨里面,這樣的聲音缺乏面罩,發蒙,傳不出去。長時間這樣唱容易使聲帶病變,而且容易氣息僵化。這里提到了氣息不流動,氣息的不流動是聲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氣息不流動對于歌唱的影響表現在不正確的深吸氣上。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我們在唱歌時非常關注氣息,確信“聲樂的秘訣就在深吸氣”等這類金玉良言,非常重視氣息對于聲音的支持,但這樣的氣息是不流動的。這樣產生的聲音效果就不很好,會使聲音不流暢,聲音位置低,聲音傳不遠。這里還要提到一個關于聲音分配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聲帶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其發出的聲音量是固定的,也許通過后續的練習能夠增加聲帶的張力,但是音量也不會增加多少,要想逐步增加聲音的音量就要通過練習打開足夠多的腔體,然后通過氣息把聲音傳送到各個腔體,這樣聲音的音量通過腔體的共鳴反應就會變得更大。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個問題,就是聲音的分配。聲音以不同的方式分配于各腔體會形成不一樣的聲音效果。如果我們把更多的聲音分配到頭腔,那么聲音就會很明亮且穿透力很強,但是聲音的厚度就會差一些,且聲音聽起來支點不夠;如果把更多的聲音分配到胸腔,那么聲音就會更厚實一些,但是聲音發蒙,穿透力不強。那么如何做到合理的聲音分配呢。這就要求我們一個聲音的均衡分配,這樣出來的聲音才會形成一個頭腔和胸腔貫通的整體,出來的聲音才能夠傳的遠,有支點,而且會更加厚實。而霍洛斯無論是對于聲音在各腔體的分配,還是對于后咽腔的運用以及氣息的運用都很成熟,所以也就構成了他別具一格的聲音特征。
參考文獻:
[1] 趙璐《中國古代演唱技術理論研究》 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2011.5:6-6頁
[2] 邢春如《世界音樂藝術講解》 遼海出版社 2011.8: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