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兵
摘要:為了實現“新跨越,進十強、爭百強”發展目標,近年來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旨在幫助工業企業解決困難和問題,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促進;工業企業;發展
安徽省廬江縣近年來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為了實現“新跨越,進十強、爭百強”發展目標,幫助工業企業解決困難和問題,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筆者深入調研,得出結論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廬江縣工業結構不斷優化,逐步形成了“礦業及其深加工、機械制造及汽配、磁性材料及電子、食品加工及制造”四大主導產業。2016年,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32.7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56.4%。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初步構筑了“二區一廊”工業布局,二區:廬江縣經濟開發區、廬南循環經濟示范區,一廊由同大、石頭、萬山、泥河等重點鎮工業集聚區由北向南構成。
二、存在問題
(1)企業總體規模偏小,抗風險能力偏弱
2016年全縣241戶規上企業中,10億元企業僅有2戶:雙福糧油(10.9億元)、國軒高科(10.2億元),無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僅有12家,其余為小微型企業和規下企業。企業整體規模偏小。2016年,退出規上企業14戶,少數企業待產倒閉,抗風險能力較弱。
(2)產業層次不高,產品技術水平偏低
廬江縣現有的產業體系中,食品加工及制造、輕紡業、建材業、礦業及其深加工等傳統產業,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72.4%。四大主導產業中,礦業及其深加工、磁性材料為資源依賴型,受原材料產出價格制約,產值波動大;食品加工及制造為勞動密集型,有待進一步提升傳統工藝;廬江縣電子企業,大部分為來料加工及粗加工企業,技術含量低;汽配企業,大多依賴江淮汽車,產品低端,依靠訂單生存,市場制約力強。
(3)扶持政策不夠完善,穩定性和精準l生偏弱
自2012年區劃調整以來,廬江縣緊跟合肥市政府步伐,出臺了多條政策,如新型工業化產業政策、自主創新政策等,對促進產業軟型升級,提高技術創新水平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據企業反映,政策不夠穩定,有效期僅為一年,且政策多變,企業主只能被動觀望,難以對企業形成長期有效的激勵。政策不穩定,也導致部分企業主追逐短期利益,甚至降低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4)行政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老大難”問題解決率較低。
一是融資難、資金緊張。縣內大部分企業規模偏小、財務制度不健全、導致小企業融資難。二是招工難,緊缺高端人才。三是歷史遺留問題,少數歷史遺留問題,由于時間跨度大,牽涉利益主體多,難以解決。
三、幾點建議
(1)增強企業規模與質量,提升抗風險能力
一是抓好存量企業提質增效。一方面做好企業家隊伍建設,建立企業家個人素質與經營能力的評估體系,加強對其培訓深造。另一方面,強化經濟運行職能,加強對企業資金周轉、市場訂單、經營業績等生產經營方面的掌握,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形成分析報告,第一時間向決策層反映,第一時間采取幫扶或監管措施,最大程度避免有產品、有市場、有潛力的企業破產倒閉。再者,鼓勵并推動企業資產重組,尋求優質的戰略合作伙伴。二是抓好招商工作。提升招商引資質量,轉變招商觀念,逐步由招商引資向擇商選資過度,由“大招商”向“招大商”轉變,招好商,選好商。做好成功案例推廣工作,充分吸取引進國軒高科這類優質項目的經驗做法。對于引進項目,要加速落地進程,第一時間解決落地進程中的問題。對于在建重點項目,大力推進其早日建成投產。
(2)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技術全新能力
一是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制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路徑藍圖,有步驟、有方向地推進,立足“二區一廊”工業布局,增強產業集聚度,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條,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利用政策引導企業大力實施技術改造、創意研發、自主創新,加大技術資金投入,推動推動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二是利用戰略型新興企業和行業領頭企業引領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促進作用,鼓勵同行業企業向他們學習先進技術、工藝、管理制度,由點帶面,推動各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推動研發成果轉化。對于現有的產學研項目,應進一步拓寬其廣度和深度,挖掘更多的科研項目,引進更多的合作企業。積極幫助企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加強企業與學校、科研所的溝通合作,幫助企業以此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增強產品附加值。
(3)建立并完善政策的評估體系,提升政策的成效性
一是加強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定政策時,務必要對受益對象有充分的調研、分析,避免“天花板下出政策”。適時引入第三方專家對政策制定進行率先評估,把握政策所帶來的各方效益,降低政策的無效性。二是加強政策的事中監管。執行政策時,務必要嚴格按照文件條規逐條進行,警惕“偷工減料”行為,警惕“說得好,做得少”現象。建立健全政策落實過程中的監管體系,明確專人督查政策執行情況。實時監控扶持對象享受政策情況,加強甄別實干企業家、優質企業與非實干企業家、僵尸企業工作,建立企業家綜合素質評估體系,引入企業家個人誠信報告,提高政策的精準度和有效性。三是政策的事后評估。每項政策落實后,扶持對象受益后,應及時對政策整個實施過程及產生效果,進行分析、評估,建立扶持政策投入產出評估模型,充分把握政策產生的各方影響,為下一步制定和完善政策奠定基礎。
(4)努力優化企業發展環境,著力解決“老大難”問題
一是針對歷史遺留問題,建議歸類建檔,集中人力物力集中處理,創新解決問題方案,敢于解決問題,為企業發展掃清障礙,提升政策形象。二是創新融資方式。建立產業發展基金,給予有潛力、發展迅速的小微型企業資金支持;鼓勵并引導企業利用互聯網眾籌方式融資;繼續實施續貸過橋資金項目,據企業反應良好,且占用政府資源較少,更能解企業燃眉之急。三是建立或引入職業技術學校,從源頭解決企業“招工難”問題,加強與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的聯系,建立產業合作關系,直接從學校輸入勞動力。
(作者單位:中共廬江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