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
摘要: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下,使世界面臨嚴重的資源危機與能源危機問題,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理論,但只體現在了意義與實施途徑方面,在理論基礎與經濟學價值方面涉及較少。對此,本文對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與經濟學價值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低碳經濟;理論基礎;經濟學價值
引言
近些年來,國際方面對“低碳經濟”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希望人們發展低碳、節能型經濟。對此,很多學者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已經獲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并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基礎理論體系,無法定義其經濟學價值,使得“低碳經濟”的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因此,筆者以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對其理論基礎與經濟學價值進行了分析,以推動“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全面變暖問題越來越嚴重,使人類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在此背景下,國內外專家學者開始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理念,并很快在全球推廣。至此,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加大了低碳經濟的理論研究力度,現已形成了多種理論體系,為其基礎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現階段,各國都在積極發展“低碳經濟”,但并沒有抓住理論實質,而是單一調整經濟結構、使用低碳技術,導致其發展緩慢,未能實現經濟學價值。目前,我國比較盛行的“低碳經濟”理論主要有兩種,一是,倡導使用新能源,加大清潔能源的利用率和轉化率,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以緩解全球變暖問題;二是,“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社會實現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環保性經濟,并在發展中改變人們的生活及生產方式,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上述兩種方式都過于強調某一種方式,導致結論都過于片面,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應將二者進行融合,并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從而有效控制C02的排放量,實現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探究低碳經濟的基礎理論
(1)經濟學理論
自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開始將GDP的發展水平劃分為強國標準,將其與經濟學領域進行融合,導致很多國家片面追求GDP,忽略了生態學的效益。在長期發展以來,使這種經濟學理論的缺陷越來越明顯,使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背景下,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才重新對經濟學理論進行定位,但實際上,早期的經濟學理念本身就含有生態學思想,只是在利益的支配下,逐漸忽略了其重要性。
在新時期下,很多學者對經濟學思想進了研究,認為“低碳經濟”是經濟學思想的重要分支,屬于一種發展模式。而“低碳經濟”理念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上,也體現在社會效益上,實行這一理論能滿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其理論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上述理論體現的是國際性特點,而對于國內又有不同的要求。每個國家都存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關注農村經濟是我國政府的重點工作內容。農村經濟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在進行生產活動中對土地資源、水資源造成了嚴重破壞,使其農業經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因此,應發展農業生態產業鏈,以增加經濟附加值,從而縮小城鄉貧富差距,共同推動國家GDP水平快速提高,實現“低碳經濟”應有的效益。
(2)環境與資源學
現階段,環境與資源學在我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國是人口大國,每天的資源消耗量非常龐大,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對人們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這也表明資源與環境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
將“低碳經濟”和環境與資源學有機融合,能將抽象的問題具象化,有利于制定正確的發展規劃。資源(環境)承載力體現的是所能容納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的大小,能表明一個國家從事經濟活動的極限。促使國家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進行管理,從而合理分配資源,有利于控制CO:的排放量,實現“低碳經濟”。另外,環境與資源學有其獨特的價值,能引導人們的消費取向。例如,根據資源的種類可分為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當過度消耗不可再生資源時,會嚴重影響市場上的供給關系,會使國家帶來嚴重的經濟風險和生態危機。在此基礎上,利用環境與資源學理論,可引導人們轉變消費方向,從而降低風險隱患,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
(3)可持續發展理論
自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對自然資源隨意開采,使資源危機與生態危機成為了世界性問題。在此背景下,相關專家學者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以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統一。隨著資源危機的加劇,其理論意義也發生了改變,不再單一注重環境保護這一問題,而是將其作為基礎點,將發展理論與之融合,開始向堅持“綠色環保、節能減排”方向發展。
我國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較晚,還缺少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與實踐經驗,但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可持續發展戰略所需要的時間比較漫長,要求我國人民堅守這一理念不動搖,認真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和要求,推動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快速實現。
(4)其他理論
在國際經濟的快速發展下,全面變暖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將氣候學與“低碳經濟”相融合,能有效體現出經濟與氣候之間的關系。根據目前的形式來看,經濟與氣候的矛盾主要體現在“溫室效應”上,并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因此,需要國家針對氣候學進行調查與分析,正確掌握影響氣候的因素,從而制定合理的解決措施,以緩解全球變暖這一問題。
三、探究低碳經濟的經濟學價值
(1)化解國際貿易爭端,推動國際經濟學發展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加快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使各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國際經濟貿易總量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雖然可以有效增強各國的經濟實力,但也加劇了環境破壞程度,使世界面臨更為嚴重的資源危機與能源危機。現階段,國際間的貿易形式主要是資源互補,以調整國家的資源結構。從短期收益上看,有利于保護本國的資源環境和生態環境,但從長期來看,會加劇資源出口國生態環境的惡化程度,進而引發國際性資源危機與生態危機,這也是國際經濟學不可避免的問艘。
目前,國際貿易爭端主要體現在經濟不平衡的問題,單一從國際經濟學角度無法協調這一問題。因此,需要將“低碳經濟”理論與國際經濟學理論相融合,使世界各國用低碳視角來看待問題,有利于拓展協調渠道,化解國際貿易爭端。同時,“低碳經濟”理念的發展,有利于轉變世界各國的貿易結構,協調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共同以環境社會的發展為出發點,不斷完善國際經濟學理念,推動世界經濟快速發展。
(2)創新消費方式
現階段,世界各國人民受傳統消費理念的影響比較嚴重,過于注重物質消費,國家也通過物質商品貿易來拉動經濟實力。在這種情況下,加大了資源消耗情況,使C02的排放量迅速增加。而降低人們的物質需求又與經濟發展相悖,對國家的發展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需要倡導“低碳經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有效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但又引發了很多問題,導致“享樂主義”、“炫耀主義”問題嚴重。既增加了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嚴重性,又增加了CO2的排放量,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對此,要求國家和社會引導人們的消費方式,從注重物質消費轉移到注重精神消費上去。同時,還要轉變貿易結構,發展智力、科技貿易,以滿足“低碳經濟”的發展需求。
(3)調整經濟結構
自世界經歷三次工業革命以來,開始進入到了大機器、大生產時代,使能源消耗量迅速增加,C02的排放量也快速增加,加劇了全面變暖的嚴重程度。如何正確處理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對此,本文以傳統經濟、現代經濟與“低碳經濟”這三個時期進行對比,來說明經濟結構的變化性情況。一是,傳統經濟時期。在這一時期內,世界各國過于注重GDP的發展情況,不斷加大資源開采力度,導致資源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此時期的經濟結構主要是資源密集型產業。二是,現代經濟時期。受傳統經濟時期的影響,使世界面臨嚴重的資源短缺問題,對各國的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影響。因此,絕大多數國家開始調整產業結構,降低資源所占的比重,大力發展節約型經濟。三是,“低碳經濟”時期。單一節約資源并不能緩解環境問題,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大新能源與清潔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傳統能源的使用率,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同時,在此基礎上,同步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等多種經濟形式,能有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推動“低碳經濟”快速發展。
結束語
現階段,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低碳經濟”的認知程度并不高,僅停留在方法與途徑上面,導致“低碳經濟”發展緩慢。對此,要求人們不斷提高低碳認識,加大基礎理論的研究力度,積極探索經濟學價值的發展要求。從而不斷創新低碳理念,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作者單位:南京公交場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