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純
摘要: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單單是傳授知識給學生,還應教會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鍛煉學生的理論聯系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舉一反三,把所學知識與新知識及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知識遷移
所謂知識遷移能力,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積極影響。學生能夠遷移的知識量越大,自身解決問題能力就越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L比格曾說過:知識遷移是教育最終必須寄托的柱石。由此可見,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十分重要。下面就主要結合筆者多年教學經驗談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策略。
一、積極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不因為課堂時間不夠、準備的教學題目多等因素而倉促的將一堆知識塞給學生,簡單地認為自己就算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了。事實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應“減量重質”,優化教學內容,注重教學質量,將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例如乘法公式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從多個不同角度給學生自主選擇和獨立思考的空間,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學生印象。一是引導學生根據整式乘法法則計算題目,如(a+1)(a-1),學生計算完后就容易發現式子像是a2-12;二是引導學生用整式乘法法則進行檢驗,如(a-b)(a+b)=a2-b2;三是引導學生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再次驗證。整個教學過程雖然花費時間較長,但對學生而言不僅能強化對平方差公式的記憶和理解,還能有效鍛煉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捕捉知識相似因素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將過多精力放在中小銜接的問題上,要知道中學很多知識也能與小學知識聯系起來,具備相似因素,教師若能換個角度思考,注重分析中小數學知識的相似處,引導學生順利遷移知識,將會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整式乘法教學中若分母不同時就需要找到最簡公分母,這屬于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這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回顧小學階段所學的怎樣尋找最小公倍數,將一個數分解成幾個質數的乘積,同理,尋找最簡公分母時也可以先因式分解每個分母,繼而找到最簡公分母。又如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數也有相似之處。在求解二次函數與x軸交點問題的時候,即求解y=0時x的值,就如同把二次函數轉換成一個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在分析二次函數和x軸是否有交點的時候,同樣也是轉換成對應的一元二次方程進行判斷。這種尋找知識相似因素的教學方法,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有效鍛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運用能力。并且這種知識的銜接方式學生也很容易接受,不會顯得很突兀。
三、引入“變式”練習,強化知識遷移能力
所謂“變式”練習,即轉變問題樣式,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多層面看待和思考問題,然后從中找到與自身認知結構最接近的角度,以便順利進行知識遷移?!白兪健本毩暷芎芎玫貪M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有效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