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理論課的教學評價體系一直以來就是一個熱門話題,傳統的一套評價標準大大束縛了學生們的創新能力,也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本文著重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考試改革的原因和具體的做法作一簡單回顧與闡述,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這門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形式理論與政策》考試;改革;措施
一、改革的主要原因
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考試一直采取閉卷形式,閉卷形式就考察學生對一門課重要知識點的了解和掌握情況是有優勢的,也是目前考試最簡單最便利的手段,但這種傳統的考試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一些變化,其固有的優點不僅不能充分發揮,還衍生出一系列其它問題。
第一,傳統的閉卷考試經過長期演化,在師生間逐漸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使考試內容逐漸固定化。《綱要》課程的內容非常龐雜,既有簡單的歷史線索,又有主要的歷史事件,還有中國同世界各國的關系,要讓學生考前全部掌握是不現實的,授課老師只能把考試內容固定在一些基本知識點上,并通過這樣那樣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暗示給學生,劃定考試范圍。學生們根據老師劃定的范圍,課后在與前幾屆學生進行交流,同時對講授同一課程不同教師的課件進行對比,基本上可以自行劃定考試可能覆蓋的范圍,甚至考題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經過長期的師生互動,傳統意義上的閉卷考試逐漸演變成了學生在考前對一些固定內容的死記硬背,考場上再把這些固定的答案以默寫的形式交給老師。學生真正學到了多少,只有天知道。
第二,考試內容的相對固定化,對學生產生了一種負面的誘導作用,使越來越多的學生用實用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態度對待學習和考試。有些學生平時學習不努力,考前找一套標準答案背一背,更有甚者連標準答案都難得去背,干脆鋌而走險,把答案帶進考場,靠作弊蒙混過關。相反,一些平時認真學習的學生,面對這種以“死題”為主要內容的考試,反而失去了進一步發揮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機會。考試在很大程度上簡化成了學生短期記憶力的訓練和測試。
第三,學生形式主義的學習態度反過來又會大大挫傷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既然考試內容已經被固定在一個比較狹小的范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就只能扮演一個照本宣科的角色,對固定的知識進行講解,不可能離開考試范圍傳授知識。本來應該教什么,考什么,結果變成了考什么,教什么。教學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對考試內容的解釋和輔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視野、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都受到極大限制。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考試方式必須進行改革,但如何進行改革,又必須謹慎行事,否則就會得不償失。《形勢理論與政策》一門課的改革只有遵循如下原則,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制定科學的考試改革方案,防止矯枉過正。改革舊有的考試辦法,避免高分低能,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和考試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簡單的由閉卷到開卷或由閉卷到口試的過程。開卷考試固然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可以在更大范圍收集有關材料,把一篇論文寫好,但這種考試帶來了更大的弊端,它無法考察和了解學生對一門課程基本知識掌握的情況。口試的考試辦法雖然有其優點,如師生可以面對面交流,教師通過提問,可以更加深入具體地了解學生對有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的情況,學生也有了一個發揮自己口頭表達能力,展示其豐富知識的機會。但口試的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口試很難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如果學生抽到的題目是他熟悉和擅長的,成績就好,反之就差。二是口試的操作成本太高。以十分鐘考一個學生計算,一組教師一天只能考幾十個學生,幾百個學生的考試要持續十天左右。這在操作上難度很大。尤其不適應教師少學生多的公共政治理論課考試。為避免上述兩種極端的作法,我們認為開卷考試是比較理想的考試形式,但又必須克服這種考試方式的弊端。
第二,考試要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用。傳統的考試制度限制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講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用,把教師的角色簡化成了基本知識的講解員,考試內容的輔導員。因此,新的考試設計必須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教師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自主講授、自由發揮、張揚個性,講出特色。
三、改革的具體措施
第一,采用開卷的形式進行考試,但要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期末考試的分數只占50%,平時成績占50%。這樣的考試方式既能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又能促使學生平時積極到課堂聽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考試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如果平時不認真聽課,僅憑期末的一張卷子是過不了關的。平時成績由學生課后的小論文,到課率,課堂討論幾部分構成,學生缺一不可。這就迫使學生必須認真對待教師的課堂講授與課后的作業,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的制衡關系,開創了一種教學相長,合作共贏的新局面。如果教師講得不生動,學生就很難作到不逃課,學生逃課就會影響其平時成績。
第二,調整期末考試各類考題的得分比例,提高綜合分析題的分值。傳統的考試題目,總是基本知識點占70%,學生自我發揮的題目只占30%,或者20%。如果按這樣的比例出題,期末考試就由過去閉卷考試的死記硬背變為開卷考試的廉價抄工。為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就必須調整各類考題的比例。一份好的期末試卷既要體現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點,又要考察學生運用基礎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尤其是開卷考試更要堅持這兩條原則。
總之,盡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課的考試改革存在著諸多問題,但我和我的同事們都認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確的。過去兩年的改革實踐已經使這門課的教學與考試初步跳出了應試教育的怪圈,并為這門課的教學與考試注入了新活力,這是值得肯定的,今后我們將在已有的基礎上,爭取取得更大成績。
作者簡介
鐘學敏,女,1963年9月生,四川井研,教授,碩士,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