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影視作品的女主人公李某某,要證明之前荒唐的離婚是假的,更要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走上告狀之路。雖然從縣里到市里,官員們都對她很“尊敬”,但同時客觀的詮釋了當前信訪中的尷尬與無奈:信訪人的無理訪與職能部門的截控訪相互交織在一起。
關鍵詞:假離婚;證明;無理訪;截控訪
某影視作品中女主角李某某因與丈夫秦某某離婚被騙,又因丈夫怒斥她是潘金蓮,為了證明離婚是假的,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從此走上了告狀的不歸路。結果李某某從鎮里告到縣里、市里,甚至混進了人民大會堂,接觸到了國家某位領導人的秘書,申冤到北京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不但沒能把假的說成假的,還把法院庭長、院長、縣長乃至市長一舉拖下馬,以至每到“兩會”時她所在的省市縣都要上演圍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續二十年。年年進京上訪,成了最棘手的上訪專業戶。
一、李某某信訪行為的界定
信訪是公民依據憲法表達監督權、控告權、申訴權等民主權利的一種形式,但是有的上訪人以行使信訪權利為由,實施了違法甚至犯罪行為。李某某認為與丈夫秦某某的“假離婚”受騙了,為了保護自己合法的權益,在法庭、法院、縣里不能解決其訴求的情況下,她選擇了執著的上訪之路,這從法律上是予以保護的。因為按照《信訪條例》的規定,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采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影視作品中的李某某在試圖證明自己被騙的假離婚時,她選擇了走訪這種信訪形式,向縣法院、縣政府反映情況、投訴請求的方式,法律是不予禁止的。
根據法律規定,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應當客觀真實,對其所提供材料內容的真實性負責,不得捏造、歪曲事實,不得誣告、陷害他人。信訪人在信訪過程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信訪秩序,信訪人采用走訪形式的,不得在國家機關辦公場所周圍、公共場所非法聚集,圍堵、沖擊國家機關,攔截公務車輛,或者堵塞、阻斷交通的;不得在信訪接待場所滯留、滋事,或者將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棄留在信訪接待場所的;不得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國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為。顯然,影視作品中的信訪人李某某在找法院院長、縣長申冤時,違反了上述法律的規定。法律在保護信訪人權利的同時,但也有信訪人義務上的要求,權利與義務是對立統一的。李某某在喊冤告狀行使自己權利的同時,也應該遵守法律上規定的義務。李某某攔縣長的車、長坐市委市政府三天,每逢兩會或其他重大節日等結點之際,她都執意進京上訪,已觸碰了法律規定的底線、紅線。
二、李某某“無理訪”行為的界定
當前,信訪人在信訪訴求中,“無理訪\無理訴求”現象日益突出,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影視作品中的信訪人李某某從“假離婚”到“我不是潘金蓮的”訴求,其執著信訪二十年是正常上訪還是非正常上訪?在現有法律架構下,其訴求是否合法合情合理呢?何為正常上訪和非正常上訪,是權力機關根據公共利益所需要的信訪秩序運用法律法規來規定的。正常上訪是合法的,非正常上訪就是違法的。所謂非正常上訪,是指違反《信訪條例》第十八條法律規范要求信訪人應作為而信訪人不作為的行為,違反《信訪條例》第二十條法律規范要求信訪人不作為而信訪人作為的行為。
何謂“無理訪\無理訴求”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當前發生的大量“無理訪\無理訴求”案件,主要有如下表現。一方面,信訪人反映的問題既沒有實質程序上處理的錯誤,也沒有道義上應當救助的理由;另一方面,信訪事項經過縣、市、省三級辦理答復、已經終結的以及明顯不符合賠償要求,或事實清楚已經給予適當賠償、補償的信訪案件當事人,仍然以申冤為名,提出無理要求,長期纏訪、鬧訪,不達自己目的,就以進京赴省越級上訪,重大節日、全國兩會、敏感時期上訪等種種偏激、違法方式,向政府部門施壓,難以通過說服教育解決平息。影視作品中的信訪人李某某極力要證明“我不是潘金蓮”的訴求,正是這兩個方面的綜合體現。
筆者認為,造成李某某違法上訪、結案不息訪等“無理訪\無理訴求”現象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二個層面:一是李某某因素。李某某思想偏執,“認死理”“鉆牛角”,不能正確評估國家公權力對自己私權利的保護范圍和程度,小題大做;不熟悉國家信訪政策和法律法規,信“訪”不信法,認為上訪是解決問題的捷徑,拒不通過正常渠道和法律途徑表達訴求。二是職能部門因素。在李某某信訪過程中,縣、市政府職能部門和領導,在落實政策、執行法律上,存在教條主義嚴重、片面追求政績、僅注意維護眼前穩定、不能正視自身工作的問題,不能準確區分性質不同的矛盾,解決李某某無序上訪、無理纏訪問題無從著手、應對乏力,往往以敏感時期重點看守、逢年過節慰問救濟,甚至“花錢買息訪”等做法被動應付上訪“專業戶”“釘子戶”李某某的糾纏,一再姑息遷就,做無原則的讓步。影視作品的最后也對李某某二十年上訪的原因進行了理l生反思。
三、政府截、控李某某信訪行為的界定
在影視作品中,當李某某在大頭同學的幫助下,擺脫四位“看守”人員后,從縣里到市里,從公安到政府各職能部門,派出眾多人力,對李某某圍追堵截,唯恐李某某又在兩會其間到北京告狀。這是當前某些地方政府如何對待信訪人的真實縮影。地方政府為何熱衷“截訪”?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怕群眾“捅婁子”,給地方政府“抹黑”,在政府考核排名中,一票否決,對地方政府主要領導的政績有負面的影響。在信訪隊伍中,有一定比重的信訪人不惜越級甚至進京上訪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給地方政府施加壓力,以求自己訴求的解決,在升遷壓力之下的地方官員們,對信訪人的處理態度也漸漸偏離了信訪制度設立的初衷。二是某些地方“截訪”有掩蓋腐敗之嫌。原因很容易理解,之所以要“截訪”,很可能“截訪”背后存在著嚴重的腐敗問題。也就是說,信訪人舉報和揭露的問題,可能直接針對某些部門或部門主要領導的腐敗行為。
據相關統計數字表明,在信訪案件中,80%以上的信訪人的要求是合理的。也就是說,信訪人之所以上訪,80%以上都不是無理取鬧沒事找事,而極大可能是因為信訪人切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在一些地方或基層政府沒有得到公正合理的解決,沒有辦法才選擇了上訪。因此,就出現一些不和諧的場景:信訪人背井離鄉、越級上訪、直至到北京,一次又一次的被“截訪”;他(她)們一次又一次的進北京。信訪人在當地的怨氣沒處說,有冤假錯案又無處申,上北京上訪又不讓,這樣不和諧的情況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存在,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上訪、信訪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然而,如果看、攔、截、堵、打、壓、抓、扣等變成了對付信訪人的常規手段,無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和諧音”。
現階段,在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升學就業、企業改制等敏感和復雜問題上,部分當事人通過信訪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在纏訪、鬧訪等非正常信訪中,各級政府職能部門首先應當對信訪人做好細致的疏導解釋工作,但是,對信訪人以信訪為名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應當依法予以制止和打擊,進而教育、震懾那些企圖通過鬧訪、纏訪、滋事來達到其目的的信訪人,切實維護國家機關正常工作秩序和社會治安秩序,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作者簡介
張金明(1970-),男,漢族,遼寧朝陽人,遼寧公安教育培訓中心公安法制特級教官,遼寧大學法律碩士,主要從事行政法、刑事法領域研究。
(作者單位:遼寧公安教育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