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來說,教育其實是很多人的剛需,就算是離開了校園,很多人也有接受再教育的需求。為什么如今的在線教育平臺,卻一個接著一個出現了“錢快燒光了”的問題呢?
亂象頻出
現在提到“做大平臺”,很多平臺首先想到的就是燒錢。而我們知道,在市場泡沫還沒有破滅的時候,正是補貼最為兇殘的時候,所以目前這類平臺的紅包補貼層出不窮,從投資人身上獲得的錢,絕大部分都用在了紅包補貼之上。和當初的打車大戰一樣,這樣的補貼不僅僅是給消費者的,更是給老師的,這就導致了在在線教育平臺之上,刷單現象非常嚴重。甚至有新聞顯示,一些出色的在線教育輔導老師一小時的收入甚至超過了一些網紅主播。
而早在2013年,歡聚時代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學凌就曾經樂觀表示:已經有傳統機構出來的教師,在YY上做到了月收入90萬元人民幣。可以說,很多名師進入在線教育平臺的原因很單純,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
教師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而“跳槽”本身沒有錯,但是有些平臺為了吸引人流,而瘋狂刷單,那就錯了。前段時間,網曝的在線教師工資清單中,一位輔導老師開設了高中物理在線直播課,9元人民幣,課時,2617名學生購買,扣除20%的在線平臺分成后,老師一小時的實際收入18842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有多少是真正學生買單值得懷疑。決勝網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戴政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我看來,在線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大多數機構靠刷單活下來,尤其是K12領域就不該出現這種教育。”
而面對這種亂象,知名教育媒體人鄭勇就曾經炮轟刷單,甚至讓“當年依靠在電線桿上刷宣傳單”的俞敏洪中了槍。他認為教育機構有了錢,就不會想著去做教育,而是想著把自己的資源變現為收入和數字,然后去問投資人要新一輪的投資。在這過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平臺都沒有什么損失,損失最大的就是“冤大頭”投資人。
勿忘教育質量才是根本
就和之前鄭勇炮轟的一樣,教育平臺有了錢,想到的就不再是教育,而是怎么把左口袋的錢放到右口袋里,把投資人的“婚前財產”變成自己的“婚后財產”。但是殊不知,一個平臺想要真正意義上做大做強,靠的還是教學質量行成的口碑效應。
目前看來,在線教育平臺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它們都關系到在線教育最根本的“教育”二宇。
首先,缺乏優質教師資源和社會認可度。作為一個新興行業,這只能靠時間來硬磨資歷。然而現在不少平臺和教師都是一年一簽合同,平臺錢給得少了點,優秀師資力量就直接跑了。結果就是粉絲群也跟著一起跑,就平臺而言,教學質量當然得不到保障。
其次,教育行業的特殊性沒有被真正理解。教育行業是一個強互動性行業,老師不能只是干巴巴地在臺上講,而是應該與學生產生互動。而在在線教育平臺,一個老師動輒就要面對成千上萬個學生,在此過程中,互動就變得少之又少。這樣的行為,顯然很難被學生所接受。
最后,則是技術創新不夠,進而導致用戶的實際體驗不佳。在線教育缺乏強制性,所以學生經常想來就來,想不來就不來,結果就是學生漏課現象層出不窮。所以很多學生堅持不了多久就會因為跟不上老師的進度而流失。
這些問題在傳統教育領域其實都不是問題,但是到了互聯網時代,就變成了限制整個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要知道,如果不解決它們,互聯網創業者們又談何“互聯網思維”呢?
盈利困境
現在,互聯網市場已經不是“有一個想法就能騙到天使投資”的時代了。很多投資人捂緊了錢包,只想選擇更有盈利前景的產業。而在線教育領域正處于一個殘酷的擠泡沫階段,投資人面對這一領域甚至產生了唯恐避之不及的想法。
這時候,只有能夠證明自己有盈利能力的平臺,才能夠繼續在這個資本寒冬之中活下去。
目前在線教育平臺盈利模式其實和絕大多數互聯網直播平臺差不多——要么收門票,要么收打賞,說白了收的還是“人頭稅”。這種傳統單一的盈利模式,實在很難讓投資人感興趣。
除此之外,在線教育平臺是要做B2B還是C2C這也是一個大問題,目前主要流行的自然是起步更為簡單的C2C,但是這樣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一個老師跑了,一群學生就會跟著老師一起跑。而B2B的門檻雖然高,但通過平臺和某個教育機構簽訂合約,可以將教育機構的師資力量打包放到平臺上去,以此來讓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科目或者老師。
相對而言,B2B所體現出的優勢就在于教學質量也許不突出,但是很穩定,能滿足絕大部分學生的需求。而目前看來,B2B也許更符合在線教育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