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5月29日文章,原題:像中國這樣的“文明國家”不太可能倒向民粹主義 在西方,特朗普的當選和英國脫歐正在改變傳統政界。但亞洲的轉變卻與之大相徑庭且不太可能沿襲同樣的民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這與亞洲和西方社會以不同方式管理并應對這些變化有關。
“依法治國”和“以法治國” 中西方在法律領域存在巨大差別。在西方是“依法治國”,在中國則是“以法治國”。換言之,法律是規章制度。在秦朝,中國因嚴格施用法律而統一,社會曾認為法律不能高于皇帝。這與西方的羅馬帝國形成鮮明對比。羅馬帝國的組建是基于法律高于皇帝的理念。法律和宗教統一了西方各部落。
民族國家與文明國家在歐洲,擁有共同根基的部落經過多年的戰爭后,才被統一為基于法律和平等公民身份的民族國家。在這些民族國家的社會中,政府重視法律和平等。當少數族群(如穆斯林)提出希望得到區別對待時,西方社會對此普遍認為不合理,因為所有族群都應該一視同仁。但中國在處理該問題時選擇為后者提供某些優惠待遇,例如他們不必都遵守此前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等。
在民族國家,各個小團體的訴求讓社會變得復雜以及讓它們逐漸脫離大眾群體,失去社會的信任并常遭到攻擊。但中國并非民族國家,在這里少數群體的訴求往往會尊重大多數群體的考量。
碎片化的媒體成為競技場在西方,若包括主流媒體在內的各種機構都相繼被視為喪失信用,那么民眾就將轉向具有感召力的個人。中國的組織形式則不相同。中國人絕不能想象中國將由一個多半為將軍和億萬富豪的精英群體領導。在中國人看來,學者應該領導士兵和商人而非相反。在中國,電視新聞通常在進餐時間播放,因此所有人都知道國家的大政方針。西方人往往將中國的新聞視為宣傳而不屑一顧,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老百姓比普通歐美人更了解世界。中國電視新聞的首要目的是告訴并教育而非娛樂民眾。
多樣性與同質化 中國人口的多樣性遠低于正屈服于民粹主義趨勢的西方社會。與西方民族國家不同,中國顯然是一個“同質化”的國家,90%以上人口為漢族。這并不令人意外。中國歷朝歷代可輕松通過殖民擴張中國領土但并未選擇這么做。這是中國被學者們描述為“文明國家”的原因。有專家指出,北京或許是世界上最早將大數據分析用于控制并改善民眾信息反饋和國家治理的政府。當中國出現民粹主義時,政府的直覺是予以壓制,這也是中國不太可能倒向民粹的主要原因。▲
(作者楊榮文為新加坡前外長,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