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李珍 本報記者 邢曉婧 ●金惠真
國產電影“求排片”近日再度引發熱議。上周末《加勒比海盜5》在國內上映首日占據院線五成以上排片量,國產電影《夏天19歲的肖像》制片人安曉芬就此公開發文希望“多給國片一點空間”。國產院線為何不給自己電影站臺?個中原因有些復雜。而針對這種電影院線排片上的“寡頭”現象,苦惱的并非只有中國電影人。
韓國《京鄉新聞》此前報道稱,韓國樂天、CJCGV(希界維影城)、MegaBox(美嘉歡樂影城)這三家院線旗下的銀幕數占韓國92.2%(以2016年初數據為準,韓國總銀幕數為2400多個)。其中,樂天和CJ兩家更是集電影投資、發行、上映等多個電影產業鏈于一身的綜合企業,因此“優先安排自家制作、發行的大片上映”的現象司空見慣,導致一些中小成本的韓國電影甚至或被安排到深夜時段上映。早在2014年底,韓國公正交易委員會經過調查后發現,CJCGV和樂天院線在排片方面存在“過度關照自家影片”的情況,遂裁定罰款每家院線55億韓元(約3360萬元人民幣)。不過韓國相關院線方面解釋稱,影院決定排片數量和上映期限時,主要的參考依據是電影試映會反響、在線預訂情況及后續口碑,不存在特意冷落“小制作電影”的情況。
韓國YTN電視臺稱,像美國這樣電影產業成熟的國家,行業規定一部影片的排片不得超過20%。而目前韓國沒有類似規定,導致少數大片排片占據七成的現象司空見慣。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孫佳山3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加勒比海盜5》在國內上映首日占據院線五成以上排片量,這個現象本身而言肯定不合理,但這是結構性問題,不是簡單通過排片就能解決的,“其根源是在票房不斷被放大的今天,如何認識票房的問題”。
孫佳山說,在中國由于世紀之交的院線制改革,在頂層設計上沒有預料到近幾年院線產能的過快擴張,導致尤其是一、二線城市院線的運營成本壓力過大。因此,缺少大明星壓陣的中小成本國產片根本不能進入院線的法眼,即便上線也基本都是一日游甚至一場游。而對于中小成本影片來說,上不了實體院線就意味著很難收回成本。于是,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更直接導致一線明星天價片酬問題,單純依靠市場已很難走出這種行業困境。
在日本,好萊塢商業大片經常隆重上映,各大院線也賣力宣傳。但好萊塢大片票房時常輸給日本本土影片,這還得歸功于本土導演的“投其所好”——與好萊塢大片的科幻元素和大場面相比,日本人更喜歡“小人物的拼搏和眼淚”。所以除了影院排片,如何從影片題材和內容上抓住自家觀眾胃口,也值得借鑒。▲
環球時報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