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斌
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作為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動機”,中德面臨世界經濟發展乏力、世界局勢不確定性增加、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國際環境。在這一背景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5月31日起訪問歐洲并將德國作為首站。筆者認為,這對中德兩國加強合作、共同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促進中歐投資保護協定談判的推進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德兩國要想完成這樣的使命首先要民相親、心相通,而基礎是相知。反觀現實,中德兩國在相互認知上存在巨大“赤字”,主要是德國對中國認識誤區長期存在。
不久前,中德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在北京正式啟動。在首次會議配套活動中,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原校長、現北京體育大學書記曹衛東教授的親身經歷引人深思。曹衛東教授1998年赴德,師從法蘭克福學派當代傳人霍耐特教授。他向曹衛東提出的問題卻讓人大跌眼鏡:“中國有鐵路嗎?”“你的孩子不梳大清時的辮子嗎?”要知道,霍耐特是德國知識界的精英,是社會話語體系中極有分量的人物。當這樣的人對中國的了解仍停留在100年前,可以想象德國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認知會是什么狀況,因之中國在德國形象之負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把這種現象稱為德國對中國“認知不足”的話,另一個極端則與之相反,可被稱為對中國能力的盲目高估。
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整體實力的增強,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并購的勢頭逐漸加大。2016年中資企業在德直接投資近30億美元,同比增長258.6%,中資并購的企業包括世界工業機器人巨頭庫卡等高科技企業。這引起了一些德國人的恐懼,他們擔心中國利用國有資金買空德國,用并購獲得相關企業的技術,進行技術超車,提高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最終取代德國在世界上高端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
其實德國人的這種憂慮缺乏事實基礎。中國在德直接投資的總量不足88億美元,僅占海外在德投資存量的1%。與德國在華8000家企業、700億美元的投資總額不可同日而語。德國應該看到,中國的發展給德國帶來的是機遇:2016年在世界經濟發展乏力的情況下,中德貿易達到了1700億歐元的規模;2016年中歐1702列貨運班列中有1034列往來于中德之間。2016年,中國成為許多德企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應放棄零和思維,摒棄針對中國企業并購進行的《對外經濟法》修訂,為開放的世界經濟秩序的建設和維護做出示范。
此外,德國還應放下對政治、社會制度差異的偏見,不以標簽作為自己判斷的準繩,而是以事實。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改善中德兩國在認知上不平衡這一狀況?筆者認為,加強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及大力促進中德青少年、特別是學生交流是一個有效的路徑。因為這一機制的建立,使人文交流與政治互信、經貿合作一道成為中德關系發展的“三大支柱”,對于促進中德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信任,推動中德兩國共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文交流沒有“速成秘方”,必須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增進年輕人的相互了解,其實是讓人文交流“接地氣”。在中德留學生互派方面也有著巨大赤字:中國在德學子有約4萬人,構成外國在德最大學生群體,而德國派往中國的留學生僅有8000人。提高中國留學的吸引力,加強中德高校之間的合作和溝通,促使更多的德國學生來華,應是我們近期工作的一大任務。▲
(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主任,中德人文交流機制研究中心負責人)
環球時報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