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德新+湯婷婷
摘 要:廖世承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開展職業指導實踐活動中,專門對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必要性、目的、功能和實施方法進行較為系統而深入的思考,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中等學校職業指導思想。廖世承關于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獨特認識和深刻理解,不僅對當時中等學校開展職業指導有著重要影響,而且對當前我國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指導活動仍有借鑒與參考價值。
關鍵詞:廖世承;中等學校;職業指導
作者簡介:謝德新(1984-),男,廣東化州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育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史;湯婷婷(1990-),女,四川仁壽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自動化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比較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社科類)“廣東特色現代學徒制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2015WQNCX085),主持人:謝德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34-0092-05
廖世承(1892-1970),字茂如,上海嘉定人,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他先后擔任南京師范高等學校教育科教授兼附屬中學主任,上海光華大學副校長兼教育系主任、附中主任,國立師范學院院長、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上海第一師范學院院長、上海師范學院院長等職務。同時他還擔任中華職業教育社職業指導委員會委員,積極參與由職教社發起組織的“一星期職業指導運動”,主持上海、南京職業指導所的工作[1]。廖世承在職業指導實踐活動中,專門對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必要性、目的、功能和實施方法進行較為系統而深入的思考,這些關于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獨特認識和深刻理解,不僅對當時中等學校開展職業指導有著重要影響,而且對當前我國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指導活動仍有借鑒與參考價值。
一、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必要性
當時,就世界范圍而言,現代意義的職業指導興起時間不久,中國的職業指導活動才剛剛起步。為了提高人們對職業指導的認識,廖世承針對當時中國社會缺乏職業指導的現象以及沒有職業指導的弊害,對職業指導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
廖世承敏銳地認識到,中國社會貧弱的原因不僅僅是外國人所認為的“不知道利用天然的財力”而導致“貨棄于地”的問題,更為關鍵的是“一般國民沒有相當的事業去做”,把有用的精力,消耗在無用的事情上。在青年擇業的問題上,當時社會出現這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學法政的人做官了,大家以為學法政是做官的‘終南捷徑,都去學法政了。一時又看見工程師的薪金很大,以為工程師的事業,很可以干得,又相率而學工程了。學成以后,看見社會上的位置很少,又不得不別作企圖。學法政的,改營教育;學工程的,轉業鹽務。”[2]在他看來,這種“盲從”和“趨同”的現象,導致社會出現“學非所用,用非所長”的問題,主要原因是中等學校缺乏相應的職業指導。他認為國家要“不弱不貧”,必須從兩方面進行努力:一是用科學方法,實現“物盡其用”;二是提倡職業指導,實現“人盡其才”。
為更好地說明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必要性,廖世承從個人和社會兩個方面去分析缺乏職業指導的弊害。對個人的損失,主要體現在能力、健康、時間和興趣方面。其中,人的能力不同,選擇職業不以能力為依據,導致特殊才能的埋沒;人的健康不同,擔任不適合的職業,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用“嘗試錯誤”的方法去選擇職業,造成時間上的浪費;從事的工作與個人能力、身體不服,造成興趣的缺失。在社會損失方面,效率低下影響社會的進步,埋沒天才導致各職業“生氣”消沉[3]。
可見,廖世承根據當時青年擇業茫無目的的事實,指出中國社會缺乏職業指導的現象,分析中等學校缺乏職業指導對個人和社會的弊害,強調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必要性。
二、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目的
廖世承非常關注中等教育,并長期從事中學教育實踐活動,對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目的有較為全面而系統的認識。雖然職業指導涉及的范圍很廣泛,但他認為中等學校作為學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分擔部分職業指導事業。
廖世承認為“職業指導的目的,就在使各人得到一種相當的事業去做”,但他質疑青年花時間去考慮職業選擇的問題。于是1924年,他在申報特刊《教育與人生》專欄“職業指導號”中明確強調,中等學校實施職業指導的目的主要體現在“引起學生職業上的趣味、幫助學生選擇職業、補充職業上知識、增加職業上訓練、引起家庭注意、引起職業界注意、介紹職業”這七個方面[4]。同時,他在《中等學校的職業指導》中,對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目的進行了詳細的闡述[5]。
在職業興趣方面,廖世承指出,大多數青年進入中學后,沒有意識到將來擇業的問題,對讀書的目的沒有明確要求,對社會各界的狀況缺乏相應的關注,等到快畢業的時候,才開始考慮“升學”和“服務”的問題。但由于平常缺乏關注和思考,他們對于升學的學校和科目以及服務機關和職務的選擇問題,往往過于倉促而草率地做出決定,導致出現失敗的嘗試而浪費較多的時間。因此,廖世承希望,中等學校能夠重視青年的職業指導,把學校與社會聯系起來,讓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激發職業興趣,形成關注職業的意識和習慣。
在職業選擇方面,廖世承認為,雖然學校不應干涉青年擇業的志愿,但應在指導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能力,修正錯誤的擇業觀方面擔負起相應的責任,從而幫助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在職業知識方面,廖世承認為,學生如果缺乏職業知識,就很難引起他們的職業興趣,也不利于他們的職業選擇,所以要使職業指導更好地落到實處,學校應為他們補充相應的職業知識。
在職業訓練方面,在廖世承看來,雖然增進職業技能是職業教育的任務,但中學生無論畢業后預備升學,還是直接服務社會,平時要有相應的職業訓練,所以職業指導應當承擔部分的責任,使他們養成職業需要的良好習慣和素養。
在家長觀念方面,廖世承認為,青年擇業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而大部分家長既不熟悉教育理論,又不了解青年的個性,只憑個人的好惡決定,所以學校要對家長進行一定的職業指導,使他們對各種職業有相應的了解,以便改變他們原有的錯誤觀念。
在職業界方面,廖世承意識到,職業界對學校教育缺乏信任,因為學生難以滿足職業界的期望,畢業后不受職業界的歡迎,所以職業指導應增進職業界對教育與職業關系的認識,使學校教育能夠與社會實際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滿足職業界的需要。
在職業介紹方面,廖世承認為,雖然職業介紹只是職業指導的一個部分,而且學校很難完全承擔職業介紹的責任,但也應力所能及地設立職業介紹部,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以便于他們選擇適合的職業。
由此可見,廖世承對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目的解讀,不一定完全囊括職業指導的全部目的,但他從職業興趣、職業選擇、職業知識、職業訓練、家長觀念、職業界和職業介紹這七個影響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目的實現的因素來進行闡釋,無疑有助于學校、學生、家長以及職業界更全面和深刻地認識職業指導的目的。
三、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功能
廖世承非常熟悉中等學校的情況。他認為,盡管中學教育的職能非常繁復,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學是普通教育完成與專門教育開始的時期。而這個階段的學生比較復雜,他們的家庭、年齡、志愿、興趣、智力、心理和能力等方面差異較大,中等學校實施職業指導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意義
當時,中等學校課程的開設,普遍存在與社會隔閡,與生活脫離,與學生興趣不符的問題,而學生被安排學習這些課程,就會處在一種機械而盲目的狀態,自然把學習視為資格的養成,認為學習與生活沒多大聯系,也就難以發現學習的意義。為此,廖世承指出,中等學校除了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對學校的課程進行調整,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選擇之外,還應密切聯系生活,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讓他們知道學習與職業的關系,在應對環境和貢獻社會方面能夠發揮功效。這樣,他們才會對中等學校里的學習產生興趣,才會更好地去理解和體會學習的意義。可見,中等學校實施職業指導能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有利于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和動力。
(二)使學生選擇職業免入歧途
在廖世承看來,“經驗愈深,走路愈審慎,錯誤愈少”,中等學校的學生“經驗薄弱,取舍的標準,全憑一時沖動”。[6]在入學讀書的問題上,他們“完全為了一己暫時的虛榮,或沖動,或受父的指使,或受其他的影響”,“智力優秀的人,或者還能適當地向上進展,智力學力稍差的大都自暴自棄,把自己的天賦能力,無端埋沒掉”。[7]同時,他認為中等學校的學生意志薄弱,“若是遇到一件未曾經歷的事情,定然是茫無頭緒”。盡管廖世承可能有夸大其詞、言過其實之嫌,但他的這些看法大體上能反映出當時中等學校學生在讀書與擇業方面普遍存在共同的問題。
面對中等學校學生的這種狀況,廖世承強調,“職業指導的功能,是在發展個性之特長,適合社會的需要”,如果中等學校對于學生“切身的職業問題,并無相當的預備和指導”,會使他們“很覺得前途渺茫,無所事事”。[8]所以,中等學校實施職業指導,為學生補充有關職業上的知識,引起他們對職業的興趣,有助于他們在職業選擇時減少錯誤、少走彎路,避免走入歧途。
(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品性
在廖世承看來,求學、服務與做人這三者是一以貫之的,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之處。一般而言,“求學切實的人,就是服務勤懇的人,也就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公民。反之,在校敷衍將事、不守校規、不愛惜公物,在社會上服務,就欺騙取巧、營私舞弊。”[9]雖然智識和道德沒有直接聯系,但求智識的態度和動機能夠反映日后的行為。他指出,“我們中國人在商業上的名譽與信用,很不可靠,個人的人格,亦多可議,公德心更是缺乏”,進而強調,“我們在社會上,無論擔任何種職業,對于道德和品性的養成,很是緊要,尤其是現在的一般青年此點更為重要”,“有了智識,沒有品性,非徒無益社會,并且造成種種罪惡”,“所以我們要首先養成各種職業的品性,使一般青年出而服務,有相當的態度和規矩”。[10]因此,職業指導必須重視職業道德的培養與訓練,結合職業界的相關要求,對中等學校學生的立身處世和良好態度加以指導,從而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職業品性。
四、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實施方法
為更好地實現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目的,使其功能得到有效發揮,廖世承對職業指導的實施方法和措施進行系統探討,為中等學校實施職業指導提供重要參考。
(一)改進課程編制,增加教材實用性
課程是職業指導的重要載體。為更好實施職業指導,廖世承要求從增加職業陶冶、力求教材實用和激發學生興趣這三方面改進中等學校的課程,從而更好地實現職業指導的目的。
在職業陶冶方面,廖世承強調學校編制課程時,應多加注意職業陶冶的課程。在他看來,初中的手工、家事、用器畫(注:亦稱“幾何畫”、“工作畫”、“制圖”)等科目都有職業陶冶的功能。同時,初中的混合科目,如混合理科既向學生介紹普通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的大意,又能增進他們的科學知識,使他們對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在選科時不致茫然無知。對此,學校應予以重視,增加職業陶冶方面的課程。
在教材方面,廖世承強調,初中教材要切合學生日常生活的應用問題,注意語言表達和思維方式的訓練,刪減遠離學生生活的內容,提高中等學校教材的實用性。他非常贊賞當時切近學生生活的“童子軍”內容,認為它既可以陶冶學生的良好品行,又能增加學生動手體驗的機會,有利于掌握有用的技能。
在學生職業興趣方面,廖世承指出,中等學校的教師要打破各自為政的狀況,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樣,一方面各科教師可選用切近學生生活的教材,為他們補充職業知識;另一方面,利用學生游戲或團體活動的機會,加強對他們的職業訓練。
(二)改進訓育形式,兼顧職業道德訓練
廖世承指出,訓育與職業指導有密切的聯系,為了更好地實現職業指導的目的,中等學校要注意改進訓育形式,兼顧職業訓練。
在廖世承看來,“青年最重要的問題,為缺乏合作精神,不知愛惜公家財物”,“所以中學訓育方針,應該側重這兩點”。[11]他認為,中學教職員多與學生進行個別談話,是改進訓育的重要形式。他強調,在與學生進行個別談話的過程中,要觀察學生的言語行動,考查他們的志愿性情,探聽他們的家庭狀況。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訓育,感化效果更好,指導也更有針對性。
同時,廖世承強調,“不過道德的習慣,空言不易奏效,應于工作中養成。最好的工作,為課外活動”。[12]他認為,課外活動對學生養成職業界所需要的特質非常有幫助,如編輯周刊、管理廚房、演說辯論、游戲運動等各種集會,都能在不同程度上發展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服務精神和責任心。因此,在改進訓育形式的同時,兼顧職業道德訓練,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養成為服務職業界所不可少的誠實、耐勞、負責任等方面的特質。
(三)進行講演與參觀,引起學生職業興趣
如前所述,引起學生的職業興趣,為他們補充職業知識都是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重要目的,而講演和參觀對實現這兩個目的能起到較好的作用。
在講演方面,廖世承認為,中等學校可以請校內教師、校外名人和職業界人士分別講演選科指導、社會趨勢和職業狀況。其中,從初中或高中開始,請各科教師按每個星期的規定,結合各科目的性質、內容,以及學習的途徑,講演一小時或兩小時,為學生預備選科提供指導;同時,每兩個星期或四個星期,請校外名人講演各種專門學術、農工商業的發展趨勢,以及青年修養的問題;另外,學校還可請職業界人士,專門就他們所從事的職業,講演某種職業發展的狀況。學校舉辦講演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知道擇業的重要性、了解國內人才的需要、明白職業界應有的修養,以及熟悉中外貿易的狀況。
在參觀方面,有本地參觀和外出參觀這兩種形式。前一種可隨時進行,后一種由于經濟、時間方面的限制,只能結合實際需要臨時規定。廖世承認為,參觀可以彌補講演難以表述清楚的缺憾,發揮視覺刺激比聽覺刺激更好的效果。他指出,這些參觀可以引起學生的職業興趣,增進學生的知識,但要注意避免不求實際又走馬觀花的參觀。
(四)獲得家庭的支持,調查職業界的意見
家庭對學生職業的選擇和職業界對學校人才的期望,是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目的實現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實施,一方面要加強與家庭聯系,獲得家長的支持;另一方面,要調查職業界的現狀,了解它對學校辦學的意見。
在與家庭聯系方面,學生入校讀書的目的、就讀科目的選擇以及畢業后的職業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尤其是家長的意見,可見學校職業指導與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廖世承認為,加強與家庭聯系,獲得家長的支持有三種方法:其一,調查學生家長的職業、家中生計狀況,了解家長希望學生升學還是服務社會的意見;其二,召開家長會,學校既可展覽各種成績,增進家長對學生在校讀書以及學校情況的了解,又可請人講演普通問題或職業問題,糾正家長原有的錯誤觀念;其三,與家長進行個別談話,深入而詳盡地了解家長的意見,以獲得他們對學校職業指導的支持。
在與職業界聯系方面,職業界對人才的期望,直接影響到學校課程的開設、教材的使用、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方面。廖世承認為,加強與職業界的聯系,了解職業界的意見,也具有三種途徑:其一,請職業界名人來校講演,既能增進學校師生對職業界的了解,又能加強講演人與學校的聯系;其二,與職業界的人進行談話和交流,既能讓職業界更好地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情況,也有助于學校熟悉社會各種職業的相關內容;其三,調查職業界對學校辦學的意見,對畢業生服務社會的建議,能夠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五)設立職業介紹部,出版職業指導的研究
在廖世承看來,盡管中等學校不能完全承擔職業介紹的責任,但介紹職業是職業指導的組成部分,學校應力所能及地設立一個職業介紹部,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幫助。他認為,中等學校職業介紹部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調查各種職業機關對人才的需求,并與之保持聯系,獲取人才需求的相關信息;二是根據職業的需求,結合學生的實際,為他們選擇適合的職業提供幫助;三是為學生介紹半工半讀、兼職、實習之類的臨時工作。
同時,廖世承認為,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目的的實現,也有賴于對職業指導的研究。他強調,應對為開展職業指導所進行的調查結果、本國職業指導的情形以及外國職業指導的情形加以研究,并把研究所得,或撰寫成文章,公開發表在相關刊物上;或編寫成著作,付諸于出版。這樣,既可以保存已有的職業指導經驗,又可以為社會介紹職業界的最新消息。
此外,在廖世承看來,調查和展覽這兩種方法,也是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實施方法。其中,在獲得家庭的支持,了解職業界的意見時,都運用到調查的方法;同時,在召開家長會時,運用展覽的方式,向家長和職業界展示學校的辦學成績,增進社會對學校辦學情況的了解。可見,調查和展覽貫穿和融合其他方法中,共同實現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目的。
五、結論與啟示
在中國近現代職業指導興起之初,廖世承根據自身早期的職業指導實踐,結合中等學校的實際情形,對職業指導的必要性、目的、功能和實施方法進行較為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中等學校職業指導思想。誠如有學者所說,“廖世承從事職業指導的時間雖不長,但他對職業指導從理論到實踐均作了一定的探討,其豐富的職業指導思想中不乏新穎、獨特之處,不愧是我國近代一位重要的職業指導理論的探索者。”[13]廖世承在中等學校職業指導方面的認識和見解,對當前中等學校開展職業指導仍有一定的借鑒與啟示作用。
第一,正確認識中等學校開展職業指導的必要性。中等學校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社會閱歷不足,考慮問題不夠周到,處理事情不夠穩重。這些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他們對學習目標的認識不夠明確,對人生發展的規劃尚未清晰,對未來職業的選擇缺乏了解。然而,中等教育又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重要過渡階段。因此,學校應重視職業指導的必要性,專門為學生提供學業、教育和職業方面的指導,讓他們在能力、健康和興趣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為他們將來的升學或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他們在成長和成才的道路上發展得更為順利。
第二,充分發揮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功能。在中等學校的課程設置方面,應適當增加職業陶冶的課程,注重課程與教材的實用性,注重教育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發現學習的意義和樂趣。中等學校實施職業指導,為學生補充職業知識,引起他們對職業的興趣,增進他們對社會的了解,減少他們職業選擇的錯誤,避免走入社會歧途。同時,結合職業界的相關要求,重視學生職業道德訓練和培養,指導他們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和職業品性,從而使職業指導的功能得到較好的發揮。
第三,加強學校與家庭的合作,獲得家長的支持。中等學校學生讀書的目的、就讀科目和未來的職業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尤其是家長的認識。而家長的觀念、個人偏好以及對職業的認識,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決定。然而,家長的認識和觀念難免會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實施,要加強與家庭的合作,獲得家長的支持,幫助糾正他們原有觀念和認識上的偏差,從而使職業指導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保持學校與職業界的聯系,了解職業界的需求。職業界對人才的需求,直接影響學校的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育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中等學校要保持與職業界的聯系,加強與職業界的溝通與交流,調查職業界對學校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意見,了解職業界的人才需求信息,把握職業界發展的最新狀況,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學生實施職業指導。
參考文獻:
[1]謝長法,楊紅霞.廖世承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3(5):50.
[2][3][5]廖世承.中學教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385,386,388-393.
[4]廖世承.運用職業指導調查表所得來的幾個意見[J].教育與人生,1924(24):1164.
[6][9][11][12]廖世承.職業指導與中學校[J].教育雜志,1928(3):2,2,3,3.
[7][10]廖世承.中學職業指導的問題[J].教育與職業,1928(96):423,425-426.
[8]湯才伯.廖世承教育思想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6
[13]謝長法.中國職業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403.
責任編輯 宋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