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強 康建華 陳仲新等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傳統解剖鋼板聯合自體植骨與鎖定鋼板非植骨療法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中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差異。方法選擇東莞市中醫院收治的6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30例患者。觀察組患者予以鎖定鋼板非植骨療法,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解剖鋼板聯合自體植骨療法;隨訪12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術后并發癥、Bohler、Gissane角、跟骨高度、長度、高度及Maryland評分之間的差異。結果兩組患者的術后引流量及完全負重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非負重下地時間及出院時間分別為(65.1±10.3)mL、(4.7±2.1)d、(13.6±1.2)d,明顯少于對照組的(80.3±8.2)mL、(8.5±1.6)d、(16.1±0.8)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中有7例患者出現取骨區疼痛,與觀察組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前、后的Bohler、Gissane角、跟骨高度、長度及高度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12個月,兩組患者的Bohler、Gissane角、跟骨寬度、長度及高度均明顯大于治療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Maryland評分優良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傳統解剖鋼板聯合自體植骨療法與鎖定鋼板非植骨療法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療中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均具有較好的復位效果及跟骨功能恢復,但鎖定鋼板非植骨療法具有術后恢復更快的優勢,且無傳統解剖鋼板聯合自體植骨療法導致的取骨區疼痛等不良反應,故鎖定鋼板非植骨療法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療效。
[關鍵詞]鎖定鋼板;植骨;跟骨骨折;復位效果;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4-34-04
跟骨骨折是一種復雜的骨折類型,患者以足跟部劇烈疼痛,不能著地行走伴有明顯的腫脹和淤斑為主要臨床表現,治療方法較為多樣,但一旦復位恢復不良,出現后遺創傷性關節炎,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故尋求合理的治療方案極其關鍵。本文通過對比傳統解剖鋼板聯合自體植骨與鎖定鋼板非植骨療法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中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差異,希望為臨床醫師在手術方法的選擇上提供更多可靠資料。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東莞市中醫院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6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30例患者,其中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為(46.9±10.6)歲,SandersⅡ型20例,Ⅲ型10例;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為(45.7±11.0)歲,SandersⅡ型21例,Ⅲ型9例,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分型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可耐受手術治療,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表示自愿加入研究,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
1.2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予以消腫、冰敷等治療,并進行跟骨CT平掃及重建。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解剖鋼板聯合自體植骨療法,患者取側臥位,采用脊髓硬膜外麻醉,在患者損傷的足外側做一“L”形切口,分離并翻起覆蓋的軟組織瓣,顯露出跟骨后關節面、跟骨前突等,自足內側向外整復碎骨,恢復骨折塌陷的跟骨丘部,并復位跟骨后關節面,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盡可能使跟骨長、寬、高度恢復至骨折前程度,采用自體髂骨填充復位后的骨缺損部位,最后復位足部外側壁,應用傳統解剖鋼板固定,檢查滿意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研究組患者予以鎖定鋼板非植骨療法,方法同對照組,只是不采用自體髂骨填充復位后的骨缺損部位,且最后使用鎖定鋼板固定。所有手術均有同一組手術醫師完成。術后予以所有患者常規抗感染、消腫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予以石膏固定及不負重的踝關節功能鍛煉,術后2個月可部分負重,3個月可完全負重。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術后并發癥、Bohler、Gissane角、跟骨高度、長度、高度及Marvland評分之間的差異。
1.4評價指標
患者足部功能采用Maryland評分,對疼痛感覺及功能恢復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大于90分表示優,75~89分表示良,50~74表示可,少于50分表示差。
1.5統計學處理
對采集的患者資料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Maryland評分優良率等計數資料采用例或%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而手術情況、Bohler角、Gissane角等計量資料采用(x±s壤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中、后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的術后引流量及完全負重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非負重下地時間及出院時間分別為(65.1±10.3)mL、(4.7±2.1)d、(13.6±1.2)d,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出現1例跟骨痛,1例跟腓撞擊綜合征,1例感染,對照組中出現4例跟骨痛,2例跟腓撞擊綜合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對照組中有7例患者出現取骨區疼痛,與觀察組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2.3兩組患者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的Bohler、Gissane角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兩組患者的Bohler、Gissane角均明顯大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兩組患者的Bohler、Gissane角間的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3。
2.4兩組患者跟骨寬度、長度及高度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的跟骨寬度、長度及高度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兩組患者的跟骨寬度、長度及高度均明顯大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兩組患者的跟骨寬度、長度及高度間的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4。
2.5兩組患者的Maryland評分比較
觀察組中Maryland評分為優、良的分別為17例、9例,對照組中Maryland評分為優、良分別為18例、9例,故兩組患者Maryland評分優良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5。
3討論
Sanders跟骨骨折分型可知,SandersⅡ、Ⅲ型均屬于粉碎性關節內骨折,故治療原則為解剖復位、牢靠固定和早期功能鍛煉。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嚴重伴有明顯的移位和骨質缺損,Sanders Ⅰ型跟骨骨折不建議行切開復位,預后差;而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相對規則,后關節面較為完整,可在切開直視下獲得精確的復位,故通過切開復位固定治療可獲得滿意的效果。因此本文選擇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傳統解剖鋼板聯合自體植骨與鎖定鋼板非植骨療法的效果差異及安全性。
本文研究發現,兩種術式對患者的術后引流量及完全負重時間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予以鎖定鋼板非植骨療法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非負重下地時間及出院時間要明顯少于傳統解剖鋼板聯合自體植骨療法,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故鎖定鋼板療法利于患者的術后快速恢復,對其跟骨功能遠期恢復無明顯影響;傳統植骨療法患者中有7例出現取骨區疼痛,而鋼板鎖定療法避免了對患者的二次損傷,具有創傷更小的優勢;通過隨訪觀察,無論采用鎖定鋼板或傳統解剖鋼板聯合植骨療法,患者的Bohler、Gissane角、跟骨寬度、長度及高度均明顯大于治療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種術式復位效果彼此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足部功能評價優良率差異不大(P>0.05);因此鎖定鋼板或傳統解剖鋼板聯合植骨療法均可使患者獲得較為滿意的跟骨復位,促進跟骨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傳統解剖鋼板聯合自體植骨療法與鎖定鋼板非植骨療法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療中效果無明顯差異,均具有較好的復位效果及跟骨功能恢復,但鎖定鋼板非植骨療法具有術后恢復更快的優勢,且無傳統解剖鋼板聯合自體植骨療法導致的取骨區疼痛等不良反應,故鎖定鋼板非植骨療法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療效;但在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上也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出發,對于關節面明顯壓縮塌陷,仍應考慮傳統植骨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