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靜
廣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廣工”)是一所以工學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有近60年的辦學傳統,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2012年,廣工的工程學科進入國際ESI排名,位列全球前1%,這標志著廣工的工程學科已經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在全國的省屬地方高校中,廣工綜合實力較強,屬于“排頭兵”,但高校之間競爭激烈,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現階段正在建設高水平大學之際的廣工,對人才需求較大,因此,學校以內培外引的方式,多措并舉,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
制定多項計劃,完善青年教師隊伍發展體系
2014年,廣工部署實施“培英育才計劃”“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骨干教師國(境)外研修支持計劃”等八大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對校內存量人才培養的力度,為青年人才拓寬視野、提升能力、產出高水平成果、沖擊高層次人才項目創設良好的條件。2011年廣工省級以上人才59人,2016年已迅速增長至176人,且其中58人是由現有人才培養出來的,實現了“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多項人才項目零的突破,高層次、國際化人才迅速聚集。為了加強學校教師的工程應用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拓展其專業服務社會領域,切實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學校不斷探索教師離崗創業、到企業兼職等機制,近期將準備出臺《廣東工業大學兼職、在崗或離崗創業管理辦法》,努力建設一支既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工程應用能力或社會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引進海外人才,提升青年教師隊伍能力水平
學校以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為基礎,根據學科發展和創新平臺建設特點,緊密結合廣東活躍的科技工業市場,明確引才方向,通過實施“百人計劃”“青年百人計劃”和“優秀博士后計劃”,采取崇事業、給待遇、明任務、重考核等措施,高起點面向全球公開招聘高水平、高層次人才,同時引進一大批畢業于海外名校的優秀青年人才,充實到各學科平臺和創新團隊中,形成特色鮮明的學科團隊和學術梯隊,推動學??蒲袑嵙蛯W科水平進一步提高,以此帶動隊伍結構的調整,積聚后發優勢。
科研與教學兩手抓,提高青年教師綜合素質
《廣東工業大學績效工資分配辦法》中明確將教師參與教育教學改革、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等計入本科教學工作量,近幾年的教學績效工資增量(每年500萬)均用于激勵教師開展教研教改。在職稱評審方面,將教師開展教研教改取得的成果列為職稱晉升條件。學校相繼頒布《廣東工業大學教學優秀獎評選辦法》《廣東工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獎勵辦法》等管理辦法,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制定《廣東工業大學“質量工程”項目資助與獎勵辦法(試行)》,鼓勵教師參與“質量工程”項目建設。同時,學校引導教師注重在日常教學中將科研成果等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讓學生掌握最前沿的學科知識;采用本科生進入實驗室或科研團隊的做法,推動科研發展,助力教學水平提高。
平臺與團隊一起建,促進青年教師隊伍建設
為了推進與產業界的深度融合,建設好協同創新平臺,學校提出了“一體雙責三延伸”的新機制?!耙惑w”是指學科、服務、育人三位一體?!半p責”是指大學在建設各類平臺時一定要對地方與學校、平臺與學科、研發與育人實行雙向互動、雙向支持、雙向負責?!叭由臁眲t是通過“向上延伸”,指創新機制聚集國際高端技術資源與人才;“向下延伸”,指必須對接產業轉型重大需求;“向內延伸”,指激活校內多學科創新資源聯合攻關,并利用平臺培養創新人才。近幾年,學校與地方政府和工業界聯合建立了“廣州國家現代服務業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佛山廣工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河源廣工協同創新研究院”等多個跨學科協同創新平臺,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目前學校還努力在精密裝備、IC設計、工業設計、制藥、軟物質等領域構建高水平研發平臺,促進產學研和協同創新取得實質性成果。
為培育國際一流的科研創新團隊,從2011年開始,學校逐步實施了《廣東工業大學團隊平臺重大成果培育基金實施辦法》《廣東工業大學科研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辦法》和《廣東工業大學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倍增計劃》等,加強有組織的科研創新大團隊建設工作。通過完善以團隊為單元的資源配置與考核評價機制,擴大團隊負責人的人事自主權,構建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內部激勵機制,組建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科研創新能力卓越、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科研創新團隊,形成了堅實的整體攻關力量。
【個案鏈接】
“珠江學者”王啟民
王啟民教授,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專家,廣東省高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012年作為“百人計劃”高層次人才引入廣東工業大學工作,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高校引進人才專項等五項科研項目。作為廣東工業大學“先進加工工具與高技術陶瓷研究中心”創新團隊的核心成員,王教授主要研究高速加工工具、模具用先進涂層和汽車、航空航天熱端部件的防護涂層等熱點和難點問題,成績斐然。
該創新團隊依托廣東工業大學“機械裝備制造及控制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納制造技術及裝備”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高?,F代產品設計與制造重點實驗室,已建立起包括國家 “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專家、“千百十”國家級培養對象、“廣東省引進領軍人才”“廣東省珠江學者”、德國“洪堡學者”在內的“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生”的創新科研團隊,團隊成員接近80人。在功能與結構陶瓷研究、陶瓷高溫耐磨涂層技術、高速高效加工理論與工藝、超硬材料刀具制造理論與應用等方面,具有國內領先與國際先進水平。
“長江學者”胡飛
胡飛教授,2013年廣東工業大學“百人計劃”特聘教授,現任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常務副院長。胡教授長期致力于以用戶為中心的集成創新設計研究與實踐,參與從北歐引進的“工業設計集成創新科研團隊”,該團隊2012年入選廣東省第三批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團隊帶頭人及核心成員皆為國際知名工業設計大師。通過聯合共建實驗室、項目合作、國際工作坊、主題培訓、專題講座等多種方式,與廣東制造企業積極合作,獲得業界廣泛好評?!皬V工與美的USD聯合實驗室的建設與探索”獲第八屆廣東省“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鉆石獎(最高獎)。
“如果我是一顆好的種子,現在就到了好的土壤上。”胡飛教授是這樣形容自己在廣工的任教生涯的,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與精心培養,讓他有了更多發揮自己才智的空間與機會。2016年,他獲得“光華龍騰·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并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