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達
自從國家發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后,教育界發生了很多變革,新的理論、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名詞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教學模式”便是其中一員。尤其是在江蘇洋思中學推出“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后,各地學校爭相效仿,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般的景象。從此以后,講教學必帶“模式”兩字,聽課前了解模式,觀課時思考模式,聽課后點評模式,似乎不講模式就不是科學有效的教學。于是,“3046”模式、“3333”模式、“四維課堂”模式、“三導”模式、“2518”模式、“創新式”模式、“以美育人”模式等層出不窮,讓人目不暇接。
這種熱鬧讓人不得不陷入沉思:教學模式究竟是什么?它的研制提出真的如此簡單嗎?“模式熱”下的教學模式出路何在?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和框架,是關于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策略體系。教學模式的研制是為了剔除一些不必要的教學環節和做法,將課堂教學簡潔化、有效化。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首先,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的;其次,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和框架;再次,教學模式是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策略體系。因此,只有符合上述三個條件,才能被稱為教學模式。
但是,現實又是怎么樣的呢?
某學校的“三三六”教學模式,其解讀是課堂自主學習的特點是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自主學習包含預習、展示、反饋三個模塊,課堂展示六環節包含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顯然,課堂自主學習的三個特點并不屬于教學模式范疇。某學校的“2034”教學模式,其解讀是“20”是指80%的知識可以由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得來,20%的知識是需要通過教師的課堂講授而獲得,教師課堂講授的時間不得超過20分鐘?!?”是指教師的“3要”和學生的“3學”,教師要相信學生能學會,要先研先學,要精講和科學設計教學策略;學生要獨學、對學、群學?!?”是指課堂4步,包括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點評點撥、達標測評;教學4環,包括課前研學、編制研學案、課堂教學、課后反思;教學4法,包括先學后教、先教后學、邊教邊學、不教而學。如此繁雜的教學模式,包羅萬象,看似十分完美,但其內容只是對教學的常規要求,欠缺針對性和特殊性。某學校的“三導”教學模式,其解讀是“導學,導練,導發展”,但這“三導”并沒有形成結構框架和程序性策略體系,顯然不能稱為模式。某學校的“以美育人”課堂教學模式,更是把作為教育理念的,較為抽象和上位的“以美育人”,變成了操作性的教學模式。
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縱觀林林總總的“教學模式”,或沒有形成結構框架;或沒有形成程序性體系,板塊不明,難以操作;或違背邏輯關系,彼此交叉,互為包容;或將課外因素牽強納入,借助數字玄乎表述。還有那些不是模式的“教學模式”,讓人眼花繚亂,也讓教師一籌莫展。于是,學校似乎找到了“改革”的路徑,走向“新”的領域。很多學校都認為沒有模式就不算改革,更有一些學校認為“構建”教學模式就算改革了。
但冷靜下來,我們不妨問問,這樣的教學模式有經過嚴格論證嗎?它符合教學模式特征嗎?它好用、簡潔、有效嗎?若是這樣一問,教學模式也就回歸理性了。糊涂的認知,必然帶來糊涂的命名;糊涂的命名,必然導致糊涂的操作;糊涂的操作,必然是低效乃至無效的。教學改革可以有模式,但要慎用“模式”二字。研制教學模式,必須經過嚴格論證,并在實驗比較之后,證實是優質高效的模式才能推廣。
在筆者看來,教學模式的價值取向,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優質發展,應該著眼于教師的教學技能,應該統籌于課堂的有效教學。它應該是有效、好用、簡潔,而不是繁瑣、玄虛、無效;它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科學的邏輯思維,符合模式的基本特征。同時,任何模式都有其局限,因為它是基本規范,不是嚴格定律;是基本格局,不是操作細節;是某些學科,不是全部課堂;是某些課型,不是所有課時。因此,在使用教學模式時,更要強調教師個人的教學能力,靈活變式。如一些擁有較強課堂教學能力的教師,他們可以拋開固定的教學程序、超越規定的框架結構地去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