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祥
要使信息化教育常態化,就必須解決學習終端設備的普及和網絡帶寬提升的問題。在發達地區,上述問題較容易解決,但在欠發達地區,是難以實現學生人手配備一臺學習終端設備的。為此,茂名市龍嶺學校一直探索如何破解學習終端設備的普及難題。經過一年的探索和實踐,我校通過將智能手機與課堂深度融合,充分與家庭、運行商合作,為信息化教育的常態化和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一、有效控制,規范使用
在以往的學校管理當中,無論是學校領導、教師還是家長,只要談到學生帶手機的問題,都是持反對意見的。其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機里面的誘惑太多,其中網絡游戲是智能手機對學生的最大危害。因此,在利用智能手機時,要做到趨利避害,把智能手機里的游戲、娛樂視頻、社交聊天等影響學生學習的網站和軟件進行控制,同時保障智能手機登錄學習資源網和優質資源平臺的暢通。這樣,智能手機就可用可控了。怎樣才能做到可控呢?這個責任要落在手機運營商上。運營商要利用后臺對智能手機的軟件進行控制,使智能手機的功能滿足可控的要求,防止手機軟件對學生學習造成不必要干擾。
我校手機實驗班的做法是利用運營商的軟件,實現運營商和家長同時控制學生智能手機的功能。上課時,手機通話功能被屏蔽,保留教學所需的上網功能;下課時,恢復通訊功能,家長利用自己手機安裝的應用程序,控制學生的上網娛樂及上網時間,而學生學習需要用到的“云課堂”平臺、“人人通”平臺等則保持常通狀態。
二、培訓教師,掌握技術
信息化教育的關鍵是教師。教師在信息化教育中要起到引導、推動、落實信息化進課堂的作用。“云課堂”的功能有備課、上課、課堂練習題、測試、課外作業、評價等。要使“云課堂”與智能手機深度融合,使智能手機的教學功能得到最好的發揮,就要使教師充分掌握“云課堂”資源平臺和智能手機的使用技巧。首先,請專家到學校進行培訓,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讓教師掌握基本的技術操作。其次,通過校本研修學習,讓教師之間互相合作學習、邊做邊學、邊用邊學,重點掌握“云課堂”平臺的各種功能,應用“云課堂”進行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和網上組卷等。同時,促進教師掌握智能手機與課堂深度融合的技巧,為教師在課堂中靈活應用智能手機打下堅實基礎和提供技術保障。
三、培訓家長,爭取支持
在智能手機進課堂之前,必須得到家長的充分認可和大力支持,要讓家長認識到智能手機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許多家長對智能手機已經有很大的恐懼,要說服家長接受和支持學生用智能手機進行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校對家長進行了多次培訓。首先,更新家長的理念。為家長分析現在科技、社會的發展形勢,讓家長了解到智能手機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使家長認識到智能手機不單是一種通訊工具,而且是一種學習工具。其次,體驗智能手機的功能。讓家長通過智能手機體驗學習,為家長進行一次基于智能手機的課程教學,使其感受到智能手機課堂的魅力,消除對智能手機的疑慮。
四、培訓學生,提高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將智能手機與課堂融合之前,需要對學生進行培訓。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智能手機進課堂的意義,要讓學生認識到智能手機是幫助他們學習的工具,是為他們提供豐富優質學習資源的,是讓他們的學習更加自主、更加個性的。其次,教師要教導學生使用“云課堂”平臺進行學習,使其清楚地了解“云課堂”平臺和智能手機的各種學習功能,自主學習和完成課外作業、測試等,并學會分析自己的學習情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創造的能力。
五、抓住機遇,精心設計
一方面,教師要精心備課。利用“云課堂”平臺進行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件新鮮的事情,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教師要抓住這個機會,認真備課,讓學生想學、會學。比如,在上課前,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觀看的微課視頻、練習的內容、課程的問題、發揮學生主體性和參與性的手段等。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智能手機進課堂的優勢,引導學生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要充分利用手機搶答、可視化功能活躍課堂,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利用“云課堂”平臺實現及時反饋、查漏補缺,提高課堂容量和效率,讓智能手機能夠真正地服務教學、服務師生。
責任編輯 韋英哲
見習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