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全
我國的傳統節日眾多,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這些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對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意識、行為習慣等,產生積極的影響,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引導中小學生學習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對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傳統節日教育受到了弱化,成為了一塊明顯的“短板”。
首先,消費主義將傳統節日教育物質化。傳統節日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質載體才能得以顯現和傳承,如春節的湯圓、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等。然而,隨著現代社會商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消費主義的大行其道,人們從對節日內涵和文化意義的向往轉變為對物質消費和符號價值的追求,傳統節日逐漸成為了消費節日和象征符號:寓意新生之初的春節變成了“紅包節”,緬懷歷史傳統的清明節變成了“旅游節”,彰顯愛國情感的端午節變成了“粽子節”,象征團圓美滿的中秋節變成了“月餅節”。因此,學生難以從物質化、消費化的傳統節日中體會到節日的文化意味,無法接受節日的文化熏陶。
其次,西方節日將傳統節日邊緣化。社會的不斷開放帶來了多元的文化。近年來,媒體對西方節日的大肆報道和商家為了盈利的商業炒作,使得西方文化中的愚人節、萬圣節、情人節、圣誕節等節日在我國備受關注,逐漸受到中小學生的歡迎和追捧;與此相反,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關注逐漸下降。傳統節日的文化意蘊在西方節日娛樂化的沖擊下逐漸淡化和遠逝,難以對學生發揮教育作用。
最后,教師對傳統接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認識不清,使傳統節日教育流于器物的表面和娛樂的形式,大多數學生對于傳統節日的歷史起源與文化底蘊一知半解,從而導致了學生對傳統節日認同感的降低,削弱了傳統節日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正如民俗學家劉魁立先生所說:“文化內涵是節日的靈魂、節日的本質所在。”教師對傳統節日的讀不懂、吃不透,必然會導致觀念和行為上的偏差,會將傳統節日教育置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削減傳統節日的教育功能。
面對中小學傳統節日教育的弱化,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傳統節日教育在弘揚傳統文化、塑造理想信念、規范道德行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讓傳統節日教育回歸中小學教育中,成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對中小學生發揮積極的教育作用。一方面,在國家將傳統節日規定為法定假日的利好基礎上,讓傳統節日教育進課程,挖掘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開發傳統節日教育校本課程,構建系列化的傳統節日教育內容,設置相應的課程學習目標,提出適當的學習要求,引導中小學生了解各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相關的習俗。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讓學生了解粽子的由來,感受屈原的愛國精神,引導學生在緬懷先賢的同時,形成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愛國精神和道德品質。另一方面,要將傳統節日教育儀式化和活動化。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著獨特的儀式活動,如清明掃墓、端午節劃龍舟、中秋賞月等。如同國慶閱兵儀式,這些節日儀式活動潛在的教育功能非常強大,其教育影響力是一般的說教式教育難以企及的。因此,中小學校在傳統節日期間,可因地制宜地舉行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日教育儀式活動和實踐活動,如清明節組織學生祭掃紅軍墓、參觀烈士陵園,重陽節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看望、慰問孤寡老人等,從而避免傳統節日教育淪為抽象、空洞的說教和簡單的知識傳授。通過傳統節日儀式活動,不僅為學生接受傳統節日教育創造平臺和機會,也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傳統節日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從而彰顯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育人價值,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
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教育功能,要用好傳統節日這塊原料,補上傳統節日教育的這塊“短板”,彰顯傳統節日的文化意義,傳承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羅 峰
見習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