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英
古詩詞語言美、聲律美、畫面美、意境美。所謂“人人眼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詩人們用精煉的寥寥數字,描繪生動的景色,表現深切的情感,蘊含深遠的意義,讓人如臨其境,如會其情。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閱讀、鑒賞古詩詞,深入挖掘深含其中的美學意蘊?
一、反復吟誦,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
詩是凝固的音樂。我國古代的詩詞,自產生之時起,就和音樂結下不解之緣。《呂氏春秋·古樂篇》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古代的詩歌是可以歌唱的,聲調的和諧,音節的流暢都是古典詩詞音樂美的表現。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有助于理解古詩詞的內容,領悟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喻的意境和韻味。
古詩詞朗讀教學要抓準韻腳、節奏、語調等諸多要素,引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律美。詩韻是古詩詞朗讀中潛在的情感語氣,它主要依賴于讀準平仄音、表現好韻腳韻音等。因此教師要適時講解古詩的押韻、平仄,教給學生“一平二平、三四仄,二二一二、有節奏,遇平拉長、遇仄短”這種平仄吟詩法,將平仄音讀正確。如《泊船瓜洲》中的“間”字是仄音,如果讀成平音,就會損傷音節的和諧效果。同時要注意將各韻腳的音節讀得正確中肯。古詩中的絕句和律詩一般情況下奇數句不押韻,偶數句押韻,一押到底,不變韻。朗讀時對韻腳要恰當重讀,非韻腳要讀得輕一點兒,使上下句音節諧和對應,這樣才能產生沁心感懷的韻味效果。此外,詩歌朗讀是介于讀和唱之間的形式——吟誦,為了更好地表現出詩的韻味,朗讀時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適當拖長些,從整體上表現出古詩回環起伏、委婉動聽的音韻美。
二、啟發想象,感受古詩詞的畫面美
我國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與畫之所以能相通,是因為兩者有共同的審美特性,如詩與畫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從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其中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不少。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又如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發、綠柳如煙等特點,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朝氣勃發的早春圖。在品讀古詩時,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啟發學生借助想象,讓詩詞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感,感受到詩詞中的畫面美。
三、調動情感,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
情感是古詩詞教學的紐帶。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情感,竭力縮短學生與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一步步走進詩人所創造的一種特有的氛圍和境界之中,喚起情感的共鳴,從而產生審美的愉悅。
1. 創設情境,音樂傳情。古詩詞與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古詩詞本身就是千古絕唱。教學中把詩人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結合起來,盡可能地把古詩詞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音律,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例如,在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時,我全程播放古箏曲《陽關三疊》。那舒緩、輕悠、惆悵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情感的波瀾,喚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將他們帶到那個細雨輕揚的渭城春早:綠柳如絲,古道旁,客舍中,王維與元二頻頻舉杯,淚眼婆娑,殷殷叮囑,依依不舍……音樂是最美的語言,用音樂來詮釋古詩,既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又讓學生入情入境,感受到詩的意境美。
2. 化詩為劇,遷移感情。對于有人物活動、隱含對話情節的古詩詞,教師可指導學生以表演的方法加深理解。如教《尋隱者不遇》時,可用綠色粉筆在黑板上畫一株參天古松,讓學生上臺表演詩人跟童子松下對話的情景。教學《清明》時亦可用此法。這樣的活動寓教于樂,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