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見偉+張哲

摘 要:大學生就業方向的調查與分析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是十分必要的,就業難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我們將怎樣選擇就業方向已經成為社會關心的一個話題。因為這不僅關系著我們的未來,也關系著整個社會的穩定。面對當前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對于我們來說,有正確的就業觀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觀念 對策
在這次校園調查中,針對京津冀周邊五所民辦高校在校大學生做了隨機抽取式的1000份調查問卷,通過分析調查問卷了解大學生對就業方向的選擇情況,分析趨勢和原由,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
(一)性別和年級方面
男生占20%,女生占80%。大一的占25%,大二的占60%,大三的占15%。
(二)在看待自己強項方面
說明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認識比較清晰,這需要日常中不斷地學習培養的。作為大學生,在即將就業的壓力情況下,到底應如何提升自己職場競爭力呢,一個人專業技能當然是職場競爭力的基礎,是一個人的硬實力,但是除了專業技能之外,要成功還需要很多軟實力方面的配合,比如職業素養、溝通能力、談話方式等等方面,這些方面就是你的競爭力所在。
(三)在對職業生涯是否有規劃方面
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它包括大學期間的學習規劃、職業規劃、愛情規劃和生活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的有無及好壞直接影響到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質量,更直接影響到求職就業甚至未來職業生涯的成敗。
(四)在認識當前就業形勢方面
見下表:
由以上數據可知當前較多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的認識還是不算清晰,只有極少數的認識得清,認清就業形勢對就業的影響作用很大,因此我們要必須明白當前的就業形勢做到適時出擊,為以后的人生開好頭。
(五)目前的就業意愿方面
由于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就業難度也日趨加大,直接就業的人數還是占了大部分比例。一些具有創造力敢于承擔風險,挑戰自我的大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的道路。深造的目的也是就業,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就業機會以及就業競爭力,也占有相當大比例。
(六)在對就業是否有信心方面
(七)在對單位最看重因素選擇方面
選擇是因為工資待遇好收入可觀的占33%,因為工作條件好的占28%,工作條件舒適的占17%,因為單位發展前景好的占53%。有上述數據分析得知目前大學生就業主要是傾向于工作待遇方面的好壞,這也是一個很實際實質的問題,社會在進步生活質量在提升,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得舒適,而一份好待遇的工作則是物質生活的保障。
(八)就業意向方面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發現選擇金融證券保險的比例很大,其次是商貿,再其次是政府部門,對于像政府機關國有企業學校及科研機構的都有比較穩定的工作環境和收入,這就說明大學生比較關注以后的工作是否穩定,但是其它事業單位卻可以得到比較高的待遇。從此亦可以看出待遇的高低對大學生的擇業也用很大的影響。
(九)在擇業是考慮最重要的因素方面
從以上數據可以得知大學生在擇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前途方面、經濟收入和穩定。由此可見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大學生對經濟這一因素的考慮已經是相當重視。
(十)在選擇就業地區方面
回家就業同學占比例增加,說明大城市的生活壓力促使大學生就業觀念開始轉變,仍有1/3的同學期待大城市夢想。其他地區選擇性較低,也說明了就業觀隨時代發展的分化嚴重。
(十一)是否能接受去小鄉鎮就業
樂于接受的占34%,實在沒辦法就接受的占50%,堅決不接受的占16%。
(十二)在薪酬期望方面
在此次調查中 我們發現大學生正在逐步走入開出高薪的誤區,僅48%的受調查者將薪酬定在3001~4000之間,有極大部分大學生對薪酬的期望過高,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可能是由于對就業形勢認識不清,這不僅會導致他們在擇業是會面臨很多困難,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十三)在首選職業是否與專業對口方面
在其中41%認為有關,9%認為無關,還有看情況的占50%。大學生在自己黃金歲月里努力學習的專業是否會在未來的工作中學以致用,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大學生還是希望將自己所學能夠在將來的工作中應用。
二、調查結果總結分析
通過這次調查讓我們對當代大學生在就業時對于首選職業和面對職業時的一些觀點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發現了一些優點和需及時糾正的問題。大部分同學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做了一些規劃或設計,但是還不夠明確,少數同學不知道職業生涯規劃如何去做。
通過數據分析:首先,當代大學生就業的心理正日趨成熟,并走向理性化成熟化的階段。當代的學生大多都能夠面對自身能力水平狀況的就業市場方面的一個正確的認識與分析評估,進而選擇。但是有時也會因為對就業市場分析不到位認識不清和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太高也會使他們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進而影響擇業。因此高校應該在大學生還沒有面臨擇業時就針對這些方面進行一些經驗教訓和對應的策略進行講授,使他們在頭腦中對當前就業情況有一個清晰地認識,冷靜地面對未來。第二,針對大學生就業過于集中地區的問題,這也是長久以來困擾多方面的問題,為此,政府社會各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解決,但收效并不明顯,畢業生集中區東部經濟發達的趨勢有增無減,今年來隨著東部地區外資企業的數量的增加,此趨勢更是迅速增加。第三,在求職時面臨的缺乏經驗,不善溝通,面試緊張等問題方面,這就要求我們要更多的與社會接觸,多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培養我們的交流能力,在生活中多積累經驗。第四,大學生擇業時對薪酬都要求得比較高,我覺得我們各地的生活條件及不同水平形成一種正確的看待薪酬的態度,畢竟由于大學生剛畢業不久,對工作缺乏經驗,若對工資要求過高則會影響用人單位的用人態度,從而影響自己的就業,最后面對激烈的競爭殘酷的淘汰。
大學生要積極提高個人的素質與能力,為自己選擇職業打下基礎,贏得機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下,經濟競爭的實質就是對人才的競爭,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是社會發展,經濟進步的動力之一,因此如何面對壓力,把握機遇,挑戰自我,是實現自身價值就業的關鍵。
三、完善大學生就業觀的建議
(一)大學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21世紀經濟、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市場經濟條件下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主要是綜合素質的競爭,大學生在大學三年應提前做好擇業準備。培養自己的交際能力、創新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畢業生要進行擇業心態的自我調整
在擇業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挫折、矛盾和沖突,畢業生應學會全面了解社會,客觀地分析、評價自我,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統一起來,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關系,根據社會需求正確解決自己就業定位問題,調整自己的擇業心態。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還要通過兼職、實習等途徑注意培養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艱苦奮斗精神等。
(三)學校應加強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
學校要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與靈活就業、困難家庭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就業生就業見習基地建設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高校還應大力加強就業技巧指導,提高服務質量,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
(四)社會和畢業生家長要給予積極的關注和引導
完善就業市場,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競爭機制,是對大學生擇業心態調適的最有力的措施。另外,家長和親友要主動關心畢業生擇業期間的心理變化,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緩解心理壓力,使他們有積極、健康的擇業心態。
參考資料:
[1]麥可思研究院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
[2]杜玉波 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R]
作者簡介:
趙見偉,1980年生,河北三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張哲,1986年生,河北三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