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魏威 吳艷麗 武曉萌

[摘要]目的對比不同治療方案對幽門螺桿菌初次根除效果。方法選取在我院行幽門螺桿菌初次根除患者72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c組,每組240例。A組采用7d不含鉍劑四聯療法,B組采用7d標準三聯療法,c組采用10d標準三聯治療法,比較三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根除效果及不良反應。結果A組意向性治療(ITT)根除率顯著高于B組與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符合方案集(PP)根除率顯著高于B組與c組(P<0.05)。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7d不含鉍劑四聯療法可有效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效果,用藥安全性較高,值得在幽門螺桿菌初次根除治療中推廣。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根除效果;不良反應;抗感染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3-
近年來,臨床上關于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帶來的傷痛病例報道頻頻出現,主要感染部位為胃、十二指腸球,發病較隱匿,大多數患者以消化性潰瘍或慢性胃炎等疾病就醫。由兩種抗菌藥物結合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inhibitors,PPI)的三聯治療法被認為是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標準治療手段。隨著抗菌藥物在臨床上的逐漸推廣,已經有研究發現,標準三聯治療法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80.00%,因此,探討更有效的新型治療方案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之一。本研究通過對比7d不含鉍劑四聯療法、7d標準三聯療法與10d標準三聯療法對幽門螺桿菌初次根除效果,旨在為提高該類患者的Hp根除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患者7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C組,每組240例。納入標準:(1)經14C-尿素呼氣試驗確診為幽門螺桿菌陽性者;(2)初次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且未服用羅紅霉素、甲硝唑及克拉霉素等藥物治療;(3)被告知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相關知識及重要性后,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配合本研究。排除標準:(1)近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抗菌藥物、非甾體抗炎藥及鉍劑治療者;(2)有胃部、食管及十二指腸等既往手術史者;(3)孕婦及哺乳期婦女;(4)腸道菌群失調者;(5)肝、心、腎等重要器官衰竭者及惡性腫瘤者。三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及疾病種類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
A組患者給予7d不含鉍劑四聯治療:口服阿莫西林(哈藥集團制藥總廠,H20013267)1000mg、替硝唑片(湖北恒安藥業有限公司,H20063292)500mg、埃索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H20046380)20mg、克拉霉素(浙江震元制藥有限公司,H20058305)500mg,2次,d,7d為1個療程;B組患者給予標準三聯治療:口服口服阿莫西林1000mg、埃索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rag,2次/d,7d為1個療程;C組患者服用方案與B組相同,10d為1個療程。
記錄三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治療結束后行14C-尿素呼氣試驗,對幽門螺桿菌根除效果進行判斷,并對患者治療后的血常規、肝腎功能等進行檢測。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按ITT分析與PP分析,其中,ITT分析對象為符合納入與排除標準,且至少服用1次藥物的未失訪患者,PP分析對象為服用75.00%以上藥物,且療程結束后完成14C-尿素呼氣試驗者。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患者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
A組4例患者失訪,6例未按醫囑服藥;B組6例失訪,4例未按醫囑服藥;C組5例失訪。共695例患者完成療程結束后的14C_尿素呼氣試驗與按醫囑服藥。A組ITT根除率顯著高于B組與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PP根除率顯著高于B組與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與C組在ITT根除率、PP根除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三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所有患者治療后的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檢測結果均正常,出現的不良反應均屬輕微癥狀,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不造成影響,且停藥后1~3d均自行消失,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抗菌藥物耐藥性大、質子泵抑制劑快速代謝及患者治療依從性差等,導致根除率降低至30.00%左右。國外有研究指出,若某地區的克拉霉素耐藥率超過20.00%,則需考慮使用不含鉍劑或含鉍劑的四聯療法進行治療。在國內臨床上治療感染性疾病患者往往采用克拉霉素治療,而近年來人群中的幽門螺桿菌對克拉霉素的耐藥性逐漸上升,許多地區并不在標準三聯方案要求的限制范圍內。在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中明確指出,對幽門螺桿菌初次根除治療患者,可采用含鉍劑的四聯療法,而過去臨床上公認的標準治療手段一標準三聯療法并未被推薦。但鉍劑存在一定程度的腎毒性,它主要通過人體腎臟功能代謝的途徑,使鉍金屬與腎臟發生蛋白結合,因此,腎臟功能受損患者應避免使用鉍劑治療。此外,若長期使用鉍劑治療可導致復發性口瘡、骨關節病、結腸炎及腦病等不良反應癥狀的發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探討不含鉍劑的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方法,以提高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率。
本研究對初次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患者分別采用7d不含鉍劑四聯療法、7d標準三聯療法與10d標準三聯療法等三種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結果發現A組ITT根除率與PP根除率分別為91.25%、93.91%,均高達90.00%以上,且均分別顯著高于B組與C組患者的ITT根除率與PP根除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A、B、C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8.26%、7.39%、9.36%,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文獻果相符,提示7d不含鉍劑四聯療法可有效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但本研究未進行人群幽門螺桿菌對甲硝唑、克拉霉素的耐藥性檢測,因此,對于克拉霉素、甲硝唑雙重耐藥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是否適用該方案,仍有待進一步探究。
目前臨床上關于不含鉍劑四聯方案的療程研究尚無統一的結論,采用不同的療程亦有可能對不含鉍劑四聯療法的根除效果產生影響,有研究指出,不含鉍劑四聯治療方案的療程延長至14d對克拉霉素和甲硝唑雙重耐藥患者的根除率可達到更優的效果,因此,對克拉霉素和甲硝唑雙重耐藥患者采用不同療程的不含鉍劑四聯療法進行治療,是本延吉下一步探究的重點。從用藥方面分析,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阿莫西林對時間的依賴性較強,但考慮到患者服藥2次,d比較方便,且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較高,故本研究在使用該藥物時,仍沿用抗生素每天2次給藥。
綜上所述,采用7d不含鉍劑四聯療法可有效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效果,用藥的安全性較高,值得在幽門螺桿菌初次根除治療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