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輝+周艷輝+曹友漢
[摘要] 如何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研究生是目前醫學教育研究的熱點。本文對目前制約醫學研究生創新的因素進行詳細分析,并探討了當前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思路,以探索提高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新途徑。
[關鍵詞] 醫學;研究生;創新;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3.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3-0140-03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high quality and creative postgraduate has become a study focus of medical education.The present study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factors inhibi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to provide new ideas about reforms of current teaching models, and aimed to explore new method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Training
目前,隨著醫學事業發展對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醫學研究生教育模式已很難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對當前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新的改革勢在必行,尤其是如何培養創新型研究生已成為醫學教育研究的熱點[1]。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進步,醫學領域的新理論和新技術也不斷涌現,如三維可視化技術、腹腔鏡技術和3D打印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2]。這些新的理論和技術的更新發展取決于不斷創新。然而,目前在醫學領域應用的新儀器和新技術發明仍主要來源于國外,屬于我國的原創性科研成果非常稀少。究其原因,缺乏有競爭力的原創型科研工作者是主要原因。目前我國醫學研究生的研究水平普遍較低,創新能力差。多數課題純屬照搬硬套,部分甚至存在抄襲造假的現象[3],因此,加強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刻不容緩。
1 制約創新的因素
筆者認為,一個優秀的醫學研究生,必須具備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就培養醫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而言,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有許多方面值得反思、研究,具體如下:
1.1 制約理論創新的因素
1.1.1 教育觀念及課程設計落后 目前新的醫學模式強調多學科融合,通過學科間相互滲透,產生創新成果[4]。另外還有學者提出整合醫學的概念,強調將醫學知識理論和實踐經驗與社會、環境和心理整合,使之形成更加符合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的新醫學體系[5]。但是,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研究生教育還沿襲傳統的舊式教學模式,教育觀念滯后,教學模式陳舊,這已遠遠不能滿足研究生的學習需求。“單一學科為中心”,專業限制強,導致許多醫學研究生只注重自己的研究方向,以至于知識面不夠寬廣,知識結構單一,眼界不夠開闊,創新能力不足[6]。這種教育模式影響了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使其缺乏獨立的個性和獨特的個人見解。
1.1.2 教學形式落后 傳統的研究生教學模式主要為“傳授型教育”或“灌輸型教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率低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逐漸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同。PBL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以問題為背景,讓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并通過與老師或同學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7]。基于PBL原理發展而來的以案例為中心的教學法(case-based leaning,CBL)目前正在醫學教育中顯現出其特有的優勢[8]。因此,采用PBL或CBL等開放式和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1.1.3 課程考核方法落后 目前理論考試仍是醫學研究生的最重要評估手段,容易誤導學生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和生搬硬套,不能真正提高醫學研究生的綜合能力。相反,國外的研究生考核方法多種多樣,包括學習報告、階段小結、小組演講討論、課題設計、綜述的撰寫[9]。這些靈活的考核方法可增強學生的活力,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發其創造潛能和創新靈感,提高其創新能力。
1.1.4 信息檢索途徑偏少 信息檢索是醫學研究生必須掌握的一門本領。研究生從事醫學科研的全過程,包括從課題的設計、文獻檢索、實驗實施、數據分析到最后論文的撰寫,都離不開信息檢索的應用。國內醫學研究生往往缺乏信息檢索的途徑,不能及時與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相接觸,限制了其創新能力發展。
1.1.5 缺乏批判性思維 中國傳統的“中庸文化”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影響深遠,根深蒂固。學生從小就被強調老師是絕對的權威,務必尊敬老師,服從老師,反對思想的多樣性和標新立異,使學生從小缺乏鍛煉批判性思維的機會。另外,從教學方式來看,目前國內醫學研究生在課堂基本上是全程接受老師的知識灌輸,鮮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更不可能在課堂上當面質問老師。這種教學方法使得研究生缺乏標新立異、挑戰權威的勇氣,從而也大大影響了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研究[10]指出,提升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夠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1.2 制約實踐創新的因素
1.2.1 過分偏向于臨床,忽視了科研創新實踐 醫學研究生的理論和臨床能力培養固然重要,但同時不能忽視科研能力的培養,應該堅持理論、臨床和科研"三維一體"教學模式[11]。科研是創新思維的最佳載體。科研訓練既是對已學習的醫學基礎知識的運用,又是對未知醫學領域的探索,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12]。從目前我國的醫學生就業現狀來看,大部分醫院的主要任務仍是醫療工作,只有少部分為教學醫院或研究型醫院。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具備較強的臨床實際工作能力與技能的研究生往往備受醫院的青睞,這導致了許多醫學研究生只注重臨床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忽視了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13]。
1.2.2 缺乏創新型導師的指導 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導師的指導貫穿始終。因此,不僅要重視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質量,更要加強導師隊伍的建設[14]。從某種意義上說,導師創新能力的高低也決定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實施創新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但是,目前國內許多醫學院校導師隊伍年齡結構并不合理,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僅將學生看作臨床和科研的幫手,甚至是廉價的勞動力,根本沒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給予學生獨立創新的機會。
1.2.3 缺乏創新的良好環境 促使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轉化為創新成果,必須搭建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15,16]。目前制約我國研究生創新發展的重要方面就是缺乏科研平臺和激勵機制。科研平臺包括:實驗場地、實驗設備、實驗經費、政策扶持等。科研平臺的建設,直接關系到成果的最后產出。就理論知識和科研思維而言,醫學研究生并不比其他專業的科研型研究生差。有的醫學研究生思路開闊,敢于創新,敢于探索較大的課題,但是缺乏必要的科研平臺,最后只能被迫放棄。此外,欠缺必要的激勵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學研究生對科研創新的興趣和熱情。
2 關于創新制約因素的相關對策
2.1 選擇教材
選用國內高水平的優秀教材,并引進一些國外的優秀教材,突出教學內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啟發性。對不同的專業、不同特點的研究生使用不同的教材,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導師在課程講授中展示該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成果。
2.2 教學方法改革
在教學實踐中要靈活多變,充分運用情景模擬方法、階梯式方法、病例分析法、開放討論法等教學方法,以某個學科命題為焦點,積極引導研究生查閱資料,提出創新問題和解決方案。這對于培養研究生的學術敏銳性、探索精神有著特殊的作用和意義。
2.3 課程考核改革
為了能綜合評價醫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應當改變過去以單一理論考試分數的評價標準,引入創新能力的考核。創新能力的考核應重點考察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考核的形式可以包括學習報告、階段小結、小組演講討論、課題設計、綜述等形式。
2.4 完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信息檢索系統
網絡可以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隨機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建立計算機信息中心,免費向研究生開放,方便其查閱文獻資料,及時了解最新的研究進展。
2.5 加強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有研究指出,批判性思維與醫學生人文素養和精神密切相關[17]。因此,從學校方面入手,合理調整培養方案,適當增加人文學科知識學習,不僅能夠擴大知識面,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有助于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從教師方面入手,轉變教學觀念,強調教師與學生身份的平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解放思想,不能以最高權威的形象自居。從學生方面入手,應該獨立思考,不盲目崇拜權威,不照搬書本知識或傳統經驗,敢于質疑,敢于大膽創新,對有疑問的地方應該樹立起足夠的自信,向老師或同學提問,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6 加強科研鍛煉
科研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對于研究生尤為重要。學生順利完成任何一個科研活動,都離不開創新。查閱文獻,了解領域內的最新進展,獨立思考領域內未知或未解決的問題,并提出與前人不同的研究方案,得出新的有意義的結論,這些都是創新的過程。越是熱愛科研的人,越是渴望探求未知,越是容易產生創新性成果。因此,培養高水平的醫學研究生必須堅持臨床與科研相結合,讓他們主動參與科研實踐,在科研實踐中訓練創新能力。
2.7 建立合理的導師梯隊
合理的導師隊伍應具有良好的年齡結構和研究水平,在年齡段上,要適當老、中、青的搭配比例,充分體現學術研究的延續性。導師應當具有良好的學術創新水平和敏銳的科研意識,并且具有足夠的科研經費。所有導師對研究生應制定嚴格的創新培養計劃,定時指導學生研究某個領域的熱點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另外,組織學生定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使學生了解當前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第三,定期組織學生舉辦讀書報告會,匯報自己近期的研究進展或本專業領域的前沿動態;第四,定期舉辦師生討論會,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8 搭建良好的科研平臺,建立必要的創新激勵機制
加大研究生教育的投入,適當吸納社會科技教育資源,改善硬件和實驗室條件,建立良好的科研平臺努力,促進“學、研、產”生態鏈的可持續發展,切實提高醫學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和效益。同時,還應建立合理的競爭激勵機制與淘汰制度,促使醫學研究生加強主觀能動性,不斷產生創新成果。比如,設立專項研究生科研啟動基金或獎勵基金,對醫學研究生的創新成果進行適當獎勵,有助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產生,并形成良好的學術競爭氛圍。
3 結語
雖然目前關于研究生創新教育改革的探討眾多,但全面深入反思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的研究報道尚少。本文詳細探討了各種影響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因素,針對各種因素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對策,期望能夠提高醫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進而帶動整個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哲毅,王遠大,高玉偉,等. 運用創新性教育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J]. 中華腎病研究電子雜志,2016,5(1):35-37.
[2] 方馳華,方兆山,范應方,等. 三維可視化、3D打印及3D腹腔鏡在肝腫瘤外科診治中的應用[J].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5,35(5):639-645.
[3] 王雨絲. 研究生對論文抄襲態度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0(3):140-143.
[4] 姜鵬,王黎,張璽,等. 學科融合信息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以寄生蟲抗腫瘤為例[J]. 腫瘤基礎與臨床,2015,28(6):541-542.
[5] 吳玉章,方建群,李燕,等. 整合醫學理念下醫學教育學科及管理發展的思考與實踐[J]. 醫學教育管理,2016,2(3):509-513.
[6] 朱若夫,楊惠林. 當代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討[J]. 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5,26(4):80-82.
[7] 殷燕,任牡丹,盧新蘭,等. 結合精準醫學的PBL教學法在臨床醫學八年制教學中的應用[J]. 西北醫學教育,2016,24(3):341-344.
[8] 程露陽,趙連志,劉鐳,等. CBL與PBL教學法在醫學免疫學課程中的效果評價[J]. 醫學研究與教育,2016,33(1):74-77.
[9] 張月梅,周文翠. 國外研究生創新教育初探-以德、美、英、日四國為例[J]. 繼續教育研究,2015(2):141-144.
[10] 曲巍,閆佳,姜騰軒,等. 循證醫學對臨床醫學研究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影響[J]. 國際眼科雜志,2014,14(3):523-525.
[11] 楊素清,張晴,閆景東,等. “三維一體”創新型中醫外科學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23):82-84.
[12] 李新民,楊麗萍,李曉冰,等. 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思索[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20):29-30.
[13] 劉壽. 醫學生科研素養現狀和培訓需求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6,(50):238-239.
[14] 羅海龍,王志龍,李東東,等. 加強復合型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 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生培養質量[J]. 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6,37(5):152-153.
[15] 王珅,于金玲,高慎陽,等. 搭建專業化科研平臺促進動物醫學創新型人才培養[J]. 繼續教育,2014(11):43-44.
[16] 蔡曉燕,陳琳瑩,曹越. 醫學院校科研平臺構建模式與運行機制的研究[J]. 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23):7-9.
[17] 向茜, 欒艷, 張晉,等. 醫學教育中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探討[J]. 西北醫學教育, 2015, 23(1):28-30.
(收稿日期:201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