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翔
摘要:本文針對初級漢語學習者,探討初級階段符合四種造字法規范的甲級字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級漢語 甲級字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H1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159-02
漢字是漢語表達的重要方式,因而是漢語學習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重難點。對于初學者而言,掌握《大綱》所規定的800個甲級字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本文主要針對符合四種造字法(象形、指事、形聲、會意),或者說雖然經過了演變,但今天呈現的字形仍能夠通過理據重構的方法歸于四種造字法的字,探討其教學方法。
一、由字形出發認讀甲級字
(一)針對象形字、指事字——追根溯源法
象形字多是獨體的、筆畫較簡單的字形,且它們多是一些事物的名稱,比如日、月、人、牛、羊、目、女等,這些字剛開始都是仿照具體的事物形態刻畫而成的,與實物非常相似,因此被稱作“象形字”。在教授這類漢字時,不妨直接展示出這“物——字”的過程,比如“目”字,學生可以互相觀察一下彼此的眼睛,都是眼眶中一個圓圓的瞳孔,恰似“目”字古代的字形,隨著時間的推移,字形的方向發生了改變,再加上筆畫被拉直,就出現了現在的形體;“日”也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適當拓展,給學生一個部件的意識,即提示他們,若在今后的學習中碰到帶有“目”“日”的漢字,那么這些字的含義大多和其部件的意思有關,如“眼”“明”等,這樣對他們今后識讀漢字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且有助于日后形聲字和會意字的教學。
但就字形復雜的象形字,上面的辦法是不行的,不僅不能解釋字義,還會在學生的漢字識記上造成不必要的負擔。這時,可以采取另一種方法,即組詞造句法。如“身”字,可以組詞“身體”,造句“我的身體很健康”,這樣學生既明白了漢字的字義,又學會了字詞具體運用的語境。
而指事字,則是象形字上附加了指示符號形成的字,它可以在象形字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比如亦、本、末等,“本”和“末”都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礎上,分別于下方和上方加了一橫,分指樹的根部和梢部,重點突出,意義明確,“樹根”和“樹梢”正是“本”和“末”的本義。在此要注意的是,漢字的本義不一定都是漢字的常用義,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因其實用性要求應重點教授常用義。
(二)針對會意字——合義教學法
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有意義的部件組合而成的。這類字的講解可以先拆字形,分別講清其組合部分的意思,組合后的原字意義就不言而喻了,比如“好、從、明、休”等。“明”字由“日”“月”組成,“日”“月”在我們肉眼看來都是發光發亮之物,合在一處自然就有了“明亮”之義,這時可以給學生造個句子“燈泡很明”,即告訴學生幾乎所有發光發亮的物體在表示其明亮時,均可用“明”。如此形象生動、具體可感的例子和情景,可以增加學習的樂趣,強化學生的記憶。
(三)針對形聲字——形聲分析法
形聲字和會意字一樣多是由兩個或多個部件組合而成,只不過它的部件中有一部分表音,有一部分表意。那么它的教法應和會意字的教法有相似之處,也是將漢字拆分后,點明何處表音,何處表意,而后組合成整字,比如“根”字,“木”表意,“艮”表音,本指草木之根,由此形成了這個漢字,這時學生便可初步形成漢字是音形義結合體的意識了。
至于形聲字中語音演變、音符不能發揮表音作用的字,就不適合以上教學方法了,在初級教學中只能另謀他法,具體字形具體分析,在此不做贅述。
(四)針對簡化字——理據重構法
漢字中另有一部分字體,由于歷史變遷、時代要求等原因發生了簡化或繁化,其原有的構形理據已被破壞,但現存字形卻能通過理據重構的方法,得到新的意義(此意義必須直觀簡潔明了、對對外漢字教學有幫助),這時也可將其勉強歸入以上四種造字法中,再運用上面所述方法進行教學,比如“歡”。它的古字形為“歡”,從欠雚聲,今天為了提高書寫速度,破壞了漢字原有的構形理據,不可再稱為形聲字,但我們可以通過理據重構賦予它新的意義,從而幫助教學:“又”為手,“欠”為“口”,合起來表示“高興時我們會興奮地揮舞手臂或開口大笑”,這樣既可以與一貫教學的部件象形意義一致,強化學生記憶,又可以很巧妙地解釋字義,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漢字的教學不可能只就某一類字形死板地采取某一固定的方法,以上幾種方法的交叉使用對于學生識讀、掌握漢字必定大有裨益。
二、甲級字的筆畫習得方法
漢字書寫是學習漢字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而探索更為有效的教授和學習方法尤為重要。漢字的書寫有四個方面的內容:筆形、筆順、筆畫組合和漢字結構。這些內容繁雜而瑣碎,切不可一堂課機械灌輸,那樣學生不僅學不會,還會產生漢字書寫的恐懼感;只可循序漸進,在每節課的漢字教學中,根據所要教授的字形,一點一滴地滲透,逐漸豐富學生的漢字書寫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漢字書寫意識。本文主要就教授的具體方法提兩點建議:
(一)動態書寫練習法
漢字教學初級階段,學生以緩慢的模仿學習為主,若被模仿的對象能呈現動態變化,那學生就可以更準確地把握漢字的筆勢形態、筆順先后以及筆畫組合和漢字結構,因而教師應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展示漢字的筆畫筆順,或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動態教學。教學過程中需注意的是,應盡量放慢書寫速度,確保所有學生均可跟上進度,同時給學生講解一些筆畫規則,并做示范,對于不符合筆順規則的特殊漢字更應多做強調,以強化學生的記憶。學生應準備田字格或米字格紙,根據教師的展示逐筆書寫各個筆畫,最后組成漢字,同時要注意漢字的結構,不同的部件要寫到相應的部位;課下也應通過臨摹字帖多加練習,從整體上感知漢字筆畫的組合和漢字的結構。
(二)形近字對比法
漢字中有許多字形相近的字體,它們的字形結構基本一致,筆畫數也幾乎相同,比如“本、末、未”“烏、鳥”“已、己、巳”等。形近字的教學只能由教師來主導,教師應有意識地分類整理形近字,引導學生區分不同的字體各自天差地別的含義,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形近字,以期減少以后的誤讀誤寫。
另外,漢字的筆形種類也很多,重要的是有些筆形之間的差異卻很小很小,比如說“風”和“幾”的第二筆,“風”字第二畫為橫折捺折鉤,“幾”字的第二畫卻是“橫折豎折橫折鉤”,這樣細微的差別很多中國學生也不能發現,在書寫過程中得不到廣泛的注意,外國學生更是難以在書寫中區別出兩者,這也是教師應重點教授的。
三、初級階段漢字教學設想
這一部分主要是運用前兩部分所提到的教學方法進行虛擬實踐。教學內容選取了北京華文學院主編的《漢語2》第一課,教學對象主要針對英國的初級漢語學習者,教學以板書教學為主,多媒體設備為輔。
本課漢字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掌握“木”字部首“果、梨、桌、椅、林、森”等漢字,明白它們共有的意義,形成一定的部首意識;掌握以上漢字的筆畫筆順,并能正確書寫。漢字的教授過程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給學生講授漢字的意思,最好對應相應的英語;其次用所學漢字造句,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明白漢字的用法,以便日后進行口語交際;最后一筆一畫地教學生每個漢字的具體筆畫筆順,而學生也用田字格本跟著老師多加練習。比如在教授“果、梨、桌、椅、林、森”等字之前先回顧以前學過的“木”的意思及其筆畫筆順,由此為基礎開始講解。首先“木”字部的字與樹木有關系,那么“林”是兩棵樹,代表著一片樹林,而“森”是三棵樹,“木”的部件更多,那它代表的是更大的一片樹林。這時可以幫助學生造句“我家附近有一片小樹林”“ 我家附近有一大片森林”等,強化其口語交際能力。最后就是教師帶領著學生在黑板上寫“木”字的筆順——橫、豎、撇、捺,最后再組合成“林”和“森”,寫的過程中要提示學生數一下筆畫數,并注意筆畫書寫要先橫后豎、先撇后捺,而整個字的書寫要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同時學生跟著老師的示范和講解在田字本上模仿書寫。這一過程要多次重復示范,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一次次展示,直到所有學生能夠按照正確的筆順寫出正確的漢字。教授“果、梨、桌、椅”等字時方法也一樣,只不過要分別告訴學生和“木”部相關的字可以表示樹上的果實,也可以表示用木頭做成的東西,這時可以分別給學生對應fruit、pear、table和chair,讓學生對詞義有一個更為直觀明確的認識。
作出以上的教學設想后,筆者找到了學校里國際交流學院初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運用以上方法進行了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學習漢字的樂趣,尤其是象形字,他們覺得很有趣,因而學習的積極性十分高,最基本的象形字通過聯想事物形態能夠很快地掌握,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筆者發現這樣的教學給初學者造成了記憶上的負擔,尤其是在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學習上,學生很容易就記混了。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以上所述方法適用的字形有限,有一部分甲級字難以包含在里面,這一部分的漢字只能通過隨文識字的方法,教授學生具體語境下的具體含義,而他們的識讀和書寫在初期也只能靠機械的記憶,等到漢字儲備達到一定的數量再通過教師對字形的總結,尋求巧妙的記憶方法了。
參考文獻:
[1]宋佳佳.《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甲級字教學研究——基于字形的角度[D].河北師范大學,2016.
[2]秦瑤丹.泰國漢字教學中的象形字教學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