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摘要:以互聯網+為契機,結合文科類大學生的專業特性和能力素質特點,從建立健全創業課程體系,組建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創業團隊,開展圍繞“互聯網+”的創新創業競賽以及搭建校內外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四個維度探討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 文科類大學生 創業人才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TQ0-4;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122-01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的提出,大學生創業的熱潮開始涌現。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高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受到諸多挑戰。文科類大學生因其專業特性和能力素質特點,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在創新創業領域有所作為,成為擺在高校創業人才培養面前的一大挑戰。
一、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
(一)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要求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隨后迅速在全國掀起了“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浪潮,并很快形成了“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高校作為培養高等人才的主要場所,特別是《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臺,更是需要高等學校立足其平臺、師資等優勢,抓住互聯網+時代的機遇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
傳統的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不夠完善,學生也缺乏強有力的創新創業內在動力,落后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也阻礙了創新創業的推進。《意見》的出臺為全國上下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更是加大了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更加完善,師資力量進一步加強,平臺建設大力推進,資金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這些都在一定意義上為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提供了保障。
二、文科類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的緊迫性和困境
(一)文科類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的緊迫性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呈現越來越嚴峻的態勢,而文科生的就業更是難上加難。根據相關研究統計,文科生的就業率整體上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而鼓勵和支持文科生創業無疑是扭轉文科生就業率逐年下降的有效途徑。第一,可以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第二,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第三,促進文科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因而,文科類大學生創業人才的培養顯得必要且緊迫。
(二)文科類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的困境
總體來看,文科院校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方面較理工科院校存在較大差距。首先,課程設置較為單一,體系不完善,缺乏系統有效的創新創業實踐。其次,師資力量缺乏。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來看,文科院校的創新創業師資都顯得不足。最后,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缺乏。文科院校往往很少擁有自己的科技園和實驗實訓場地,在創業咨詢等方面作用不完善,很難發揮創業服務平臺的作用。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文科類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建立健全創業課程體系
建立健全“互聯網+”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應凸顯“互聯網”特色,在傳統的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基礎上增加網絡課程模塊,特別是新興的互聯網技術,重點放在培養大學生的網絡應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另一方面,深度融合傳統創業課程和創業實踐課程,搭建網絡課程學習平臺。
(二)組建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創業團隊
文科生的創業較理工科學生,特別是以技術為依托的創業存在先天不足。這就更需要通過組建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創業團隊。創業團隊應重點吸收有想法、懂技術、勇于實踐不怕失敗的成員加入。以“創業論壇”“創新工場”等活動模式,定期邀請成功創業者開設講座,組織開展各類創業策劃和創業訓練計劃,增強創業能力。
(三)開展圍繞“互聯網+”的創新創業競賽
以賽促學是非常好的培養文科生創業能力的形式。通過經常開展 “互聯網+”為主題的創新創業競賽,創造多樣化創業教育空間,增強同學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積極組織文科學生參與到省內乃至全國性的各類科技創新競賽之中,吸引校外項目對口企業及天使基金的主動投資,提升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四)搭建校內外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通過搭建校內外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打通校內外創業的垂直通道。學校應該結合本校實際,充分整合校內的教學資源,成立專門的創新創業學院,組建包含不同學科的“互聯網+”創新創業團隊,并建立專門的“創業園”用于創新創業活動。不僅如此,還要定期遴選優秀大學生創業項目入駐“創業園”,提供資金和業務指導及政策保障
,建立起由校內通往校外的創業實踐通道。
參考文獻:
[1]陳雪鈞.“互聯網+”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2):178-180.
[2]文君. 深化文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5(21):45-4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