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榮++吳昌盛
摘 要:目的 探討非線性教學模式應用在醫學影像物理學中的教學效果。方法 以2016級醫學影像1班48名學生(對照組)與2016級醫學影像2班45名學生(實驗組),對比兩組學生的期末學習成績,并對兩種教學模式進行評價分析。結果 實驗組的學生期末成績總分為(77.405±15.666)分;對照組為(69.106±13.629)分,其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在問卷調查方面兩組除對“基礎知識系統性掌握”的評價無明顯差異外,其余方面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非線性教學模式應用到醫學影像物理學教學過程中,可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且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創新能力、促進對臨床應用知識能力的提高等多個方面優勢顯著,應予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非線性教學模式 醫學影像物理學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b)-0200-02
醫學影響物理學是物理學與醫學影像互相交叉的學科,旨在研究并解決和醫療診治及人體基礎治療所相關的問題[1]。由于其橫跨多個學科領域因此學生掌握起來難度較大,目前的線性教學模式顯然已經無法適應于這一學科的復雜性,因此亟需開展相關的教學模式改革工作。該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醫學影像物理學的教學效果,其中實驗組學生在接受了非線性教學模式后,取得了十分滿意的教學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6級醫學影像1班48名學生(對照組)與2016級醫學影像2班45名學生(實驗組)為研究對象。兩組學生在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教學課時均為24學時,其中理論課程20學時,實驗課程4學時。對照組:采取理論講解與推導,以口述為主。實驗組:采取非線性教學模式,具體包括:PBL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實踐性教學法、多元化教學法等多種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穿插應用。
1.3 評價方法
(1)期末考試成績。對兩組學生均采取完全相同的考試試卷,具體包括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與計算題等四種題型。其中基礎知識共60分,綜合應用共40分,滿分100分。(2)問卷調查。設計調查問卷,其中共包括“提高學習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創新能力、提升自學能力、促進對臨床應用知識能力的提高、提高報告撰寫能力、基礎知識系統性掌握”等8項內容,每一項具體分為“較好、一般、無”3種評價選項,發放調查問卷90份,收回90份,回收率1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取(%)表示,以x2或t進行組間對比驗證;對比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的期末成績對比
將兩組學生的期末成績進行對比分析,實驗組總分為(77.405±15.666)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106±13.629)分,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問卷調查結果
實驗組學生認為非線性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習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創新能力、提升自學能力、促進對臨床應用知識能力的提高、提高報告撰寫能力”等方面其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在“基礎知識系統性掌握”評價方面,兩組差別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即表明,學生在獲取基礎性知識方面仍較多依賴于傳統教學模式。見表2。
3 討論
在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的當今時代,相關的醫學影像技術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與進步,對于影像技術性人才的所提出的要求性也越來越高。對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相關的醫學影響物理學教師便應當結合課程特點與學生興趣,來不斷探索出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以便能夠更好的完成醫學教學任務,并以此來提高對高技術醫學影像人才的培養水平[3]。
在該次研究中,接受非線性教學模式的實驗組學生在基礎知識得分方面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即表明此兩種教學方式在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方面效果基本一致。而在綜合應用得分方面,實驗組便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顯示了非線性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整體綜合能力方面效果較為顯著。由表2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在教學效果方面更加認同于非線性教學模式,總之非線性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效果尤為顯著。
在影像專業醫學生所學習的專業課程當中,醫學影像物理學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基礎課程,其在醫學教育體系內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作用[4]。學科內容涉及領域眾多,有著多學科交叉的特征。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就可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情況來將PBL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實踐性教學法、多元化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予以綜合應用,引導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之中,促進對自身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增長知識視野、提升專業素質、加強科研能力、增強人文關懷,將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予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并最終實現對非線性教學的增益效果。
綜上所述,將非線性教學模式應用到醫學影像物理學教學過程中,可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且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創新能力、促進對臨床應用知識能力的提高等多個方面優勢顯著,應予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丁曉東,王紹武,蓋立平,等.醫學影像物理學探究性教學探討與實踐[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4(5):5220-5222.
[2] 喬麗華,趙瑞斌,吳艷茹,等.醫學影像物理學教學內容改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2):97-98.
[3] 丁曉東,王紹武,蓋立平,等.提高醫學影像物理學教學效果的探討[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3(4):114-116.
[4] 許建梅,王瑞軍,林卿,等.醫學影像物理教學中引入研究性教學的探索[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3(4):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