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晉蓮
正所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是人們的基本行為準則,同時也是踐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此時踐行“孝行”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新時期環境下,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或者其他社會不良因素影響,這種傳統優秀文化逐漸被小學生群體所漠視,影響了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不珍惜父母的養育之恩,只會一味向父母索取,甚至頂撞父母或者做出忘恩負恩、傷害父母的事。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育經驗,擬定組織“別樣的孝行教育活動”,以期使學生在經歷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做到“識孝”、“談孝”和“行孝”。
一、“別樣的孝行”教育活動的目的
(1)讓學生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對父母產生感恩之情、常懷感恩之心;
(2)引導學會大膽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學會對父母說“謝謝”,學會與父母溝通、換位思考,以實際的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3)鼓勵學會自立,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別樣的孝行”教育活動的實施過程
(一)感受關愛,激發情感
1.為了了解學生對他們父母的了解程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自主擬定“感恩調查問卷”,具體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爸爸、媽媽每天早上幾點起床?幾點上班?晚上幾點下班?
(2)下班回家后,還要為你做些什么?
(3)爸爸媽媽每月為你花費的錢占了工資的多少?
(4)爸爸媽媽每月為自己花費的錢占了工資的多少?
(5)在你的學習上,你爸爸媽媽給過你幫助嗎?
(6)你父母知道你生日嗎,給你過生日嗎?
(7)你幾點起床?父母幾點起床?
(8)你回家后為你父母做過什么?
(9)你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嗎?知道他們最喜歡吃什么?最喜歡什么顏色?
(10)在父母的工作上,你給過他們什么幫助嗎?
(11)你能為父母分擔憂愁嗎?你知道父母的最大的煩惱是什么嗎?
(12)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狀況嗎?
2.在課下通過書報、電視、廣播、網絡等信息渠道,為學生搜集、整理、摘抄一些以“父愛”和“母愛”為主題的相關詩文、歌曲和故事。然后開展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詩文朗誦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吟詠《游子吟》、《感謝》等感恩詩文;引導學生歌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念親恩》、《媽媽的吻》等感恩歌曲;為學生聲情并茂地講述“驢子孝”、“黃香溫席”和“陳毅探母”等感恩故事,從而幫助學生充分感受親情的溫馨,母愛和父愛的偉大。
3.組織學生收集、介紹古今中外有關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使學生在活動中切實感受普通人、名人、偉人孝敬父母長輩的動人事跡,能夠深化和鞏固對孝敬父母長輩意義的認識。
4.開展“算算親情賬、感知父母恩”主題征文活動,要求學生回家通過向家長詢問的方式,列出自己從出生到現在父母為我們所花費的金錢和、時間,制作親情賬單;并通過向父母寫一封信的方式向父母發示感謝,在信中書寫自己對于父母的種種感激行為。
(二)感受親情,學會溝通
1.每日一刻。規定學生每天在茶余飯后抽出一點時間和父母聊一聊,可以是當天學校中的趣聞趣事,也可以是學習中的煩惱或同學間的不快等等,以便使學生父母可以充分了解他們孩子生活和學習中的點點滴滴。
2.留下我的悄悄話。有時候,孩子與大人之間難免會發生爭執或意見分歧。于是,我建議學生在這時候不妨把自己的心理話或所受的委屈寫在小紙頭上與父母交流,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沖突。
3.定期在學校開展家長會,通過組織學生共同殘余教學活動來拉近學生同他們父母之間的關系,增加他們親情的牢固性,解決孩子同家長之間存在的矛盾。
(三)升華親情,學會感恩
1.“感恩父母四個一”:從最基本的做起,引導學生每天要做到如下內容:“向父母問一聲好,為父母倒一杯茶,為父母夾一筷菜,幫父母捶一捶背。”下發告家長書,增強家長意識,求得家長的贊同及配合,做到學校與家庭雙管齊下,一起提醒、督促、肯定及贊賞孩子的“四個一”行動。每個學生回家認真實施“四個一”,然后要及時通過家長和學生了解“四個一”的落實情況,鼓勵學生繼續把四個一行動持之以恒地做好。
2.倡導“六個心”活動。即常問好,講禮貌,讓父母舒心;少空談,多幫忙,讓父母省心;求上進,走正道,讓父母放心;勤學習,爭佳績,讓父母開心;遇難事,善溝通,讓父母稱心;遇矛盾,能寬容,讓父母順心。
3.取得家長的支持,讓孩子與父母交換角色,開展“今天我當家”的活動,做一天爸爸或做一天媽媽。洗衣疊被、買菜做飯、打掃衛生、預決算開支等,體會父母工作生活的辛苦。在真切體會之后,學生都能有感而發。然后開展“感恩父母——寫給爸爸媽媽的信”的書信活動,讓孩子把信寄給父母。鼓勵家長回信,促使活動更加感人,更加精彩。
4.播放“孝行”視頻。在教育活動上要先播放公益廣告“FAMILY”,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父母之愛,感悟“孝”的含義;接著聆聽有關孝道的故事,感悟到親情摯愛的力量;教師可以說:“相信大家都被溫暖的故事所感染,你們想用什么樣的方式實踐孝行呢?”同學們紛紛討論著,有的說:“平時要主動問候父母,道一聲溫馨的祝福”;有的說:“給父母一個深情的擁抱”;有的說:“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最后,教師點題說:“是的,感動只是暫時的,我們不能只有孝心,更多的應該體現出孝行。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去孝順父母。”
5.以中國傳統節日和紀念日為載體,開展孝行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蘊涵著我們民族獨特的精神價值觀,應該抓住每個特殊節日的契機,精心組織學生開展孝行教育。基于此,筆者設定了如下幾個項目:
(1)教師可以利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重陽節等有紀念意義的節日,開展向父母長輩談心解憂愁、做好事分擔家務、進行節日問候、與父母同慶生日、向長輩贈送小禮物等活動,體現子女對父母的尊重之情;
(2)結合“老人節”和節假日定期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開展送溫暖、送祝福活動;開展“學雷鋒紀念日”,組織少先隊員到敬老院開展“獻愛心”活動,用省下的零花錢為老人買雞蛋、奶粉、保暖內衣等物品,并為老人打掃衛生,用歌聲、舞蹈向老人們獻上文藝節目,向老人祝福,老人們真正體驗到了家的溫暖和真情的祝福,學生在活動中也受到了感恩長輩的教育;
(3)在教師節時候,號召學生為老師做一張教師節卡片,表示對老師的敬意。同學們動起小手,細心地為老師們制作賀卡,并寫上自己最想和老師說的話,表達濃濃的尊師、愛師之情。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將廢舊包裝盒、卡紙、膠(下轉221頁)(上接212頁)帶等材料適當剪裁,用各種漂亮的色彩進行裝點。他們用稚嫩的小手、無邪的童心,在賀卡上寫下了對老師最深的祝福。
(4)寒暑假期間,開展“走進父母的工作崗位,體驗父母工作的辛勞”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認真填寫實踐報告單,讓學生在體驗中養成孝行習慣。
(5)在“父親節”和“母親節”的時候為學生布置愛心家庭作業,具體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①送父母一句溫馨的祝福;
②送給母親一個深情的擁抱;
③給父母講一個開心的故事;
④給父母過生日,贈送親手制作的禮物;
⑤給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腳;
⑥為家里做四件家務:打掃衛生、疊被、洗碗、洗衣物。
(四)踐行孝行,爭當孝星
許多孩子膚淺地以為“盡孝道”似乎應該是長大以后的事情,他們感性地以為孝敬父母就是讓父母享受優越的物質生活。殊不知,孝順父母,應該從小時候做起,從小事情做起;“盡孝道”不光是讓父母享受優越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從心理上、精神上關愛父母。基于此,我組織全體學生認真做好如下孝行行為:(1)家庭孝行,即:“進門忙問候”、“出門打招呼”、“睡前道晚安”、“分別說再見”“謝謝爸爸媽媽”等;(2)禮讓孝舉,看電視讓頻道、就餐讓座位、吃菜讓佳肴等;(3)回家三個一,即:一句問候話、一杯茶、一件家務事;(4)假期三件事,即:送父母一件小禮物、幫父母當一天家、寫一篇孝敬內容的日記;從“孝行”抓品行,以“孝心”培養責任心。另外,為了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孝行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可以將“孝敬父母”納入周評和期未操行評定內容,通過評選出“十佳小孝星”,并在校廣播站、宣傳窗對“十佳小孝星”作專題宣傳,號召全體學生向“十佳小孝星”們學習,通過形成制度、督促踐行、表彰先進、持之以恒,把孝心教育活動不斷引向深入,必能讓孝道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
(五)總結評價,長懷孝心
通過“別樣的孝行”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使學生深切體會到了父母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付出的心血與汗水,體驗到了父母之愛的圣潔無私,最后教師可以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對孩子們寄語——父母的愛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永遠的守望與呵護,希望同學們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將感恩付諸行動,孝敬父母、回報社會,成長為善于表達、懂得感恩、具有情懷的人。如此一來,就可以在孩子和家長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在同學們心中埋下了感恩的種子,讓他們的心靈得到了洗滌和升華,有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讓感恩、孝敬之心在學生的心田中生根發芽,使學生從小養成懂得孝敬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另外,隨著歷史的發展,“孝”的含義也得以拓展和豐富,除了侍奉自己雙親之外,還需要將“孝”升華到對社會上的所有長輩。孝順父母是基礎,但是孝文化不單單是對自己的父母,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這種“孝”升華到對社會上的所有長輩,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個人事業上的成功來反哺整個社會,報效國家和民族,從而真正實現個人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