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潮雄
【摘要】德育在小學教育中處于重要的地位,對一個人一生性格和習慣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尤其是當前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新的“讀書無用論”正在農村滋生,如何做好農村小學德育教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小學 德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209-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教育要堅持德育為先。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對一個人一生性格和習慣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根據近年從事德育教育工作親身體會,對農村孩子所處的環境特點與當前農村小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不良表現進行總結梳理,對癥下藥,淺探農村小學生德育新途徑。
一、農村孩子思想情感形成環境的特殊性
有位哲學家曾說過:“對孩子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可見一個孩子性格與思想情感的形成,更多地受到他所處的環境的影響。我校地處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西南與臨洮縣接壤,離城區有30多公里的距離,由于地理條件的不便,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導致我校學生的成長環境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
1.農村環境的特殊性。在農村中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假冒偽劣、封建迷信等社會丑惡現象依然存在,一部分的成年人文化水平低,對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缺少認識,而新的“讀書無用論”也正在滋生,使農村學生在學校接受的道德教育失去社會定位。
2.家庭環境的特殊性。目前,我校大部分學生家庭情況比較特殊,學生家長的文化素養相對較低;教育孩子的方法手段單一、粗暴;并且一部分家長外出打工,照顧孩子的任務就落在爺爺奶奶身上;更有個別孩子的父母離異或患有不同程度的智障等。這些父母或爺爺奶奶一方面忙于農活,能讓自己和孩子吃飽穿暖就已經很不錯了,更不要說還去顧及孩子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缺少家教意識,無法跟孩子溝通,使得對孩子性格影響最大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處于一個自我形成與發展狀態,無法得到很好的引導。
3.學校環境的特殊性
受到諸多方面影響,農村學校教師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結構失衡不合理,教師教育觀念得不到及時更新。一部分教師關注的只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卻沒有留意到學生在思想動態、行為習慣等方面出現的問題。或是發現問題后,給予學生的總是譴責的聲音,而未能真正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教師也失去了學生的信任與崇敬。
二、當前農村學生的不良表現
由于農村孩子所處環境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表現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性格,梳理歸納,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有厭學情緒。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課堂注意力難以集中,不能完成日常學習任務。很少有主動閱讀有益的課外讀物,課外閱讀量少;自愿做課外練習的,學習上處于應付教師檢查的狀態,導致學習成績較差。
2.文明禮儀意識較差。不懂禮貌,破壞公物,愛說臟話,衛生意識較差。
3.以自我為中心意識較強。不管父母、同學、他人的感受,只顧自己的想法,自私、任性。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主義觀念。
4.缺乏自信,社會交往能力差。自卑意識較重,不能主動承擔任務,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不敢承接。
三、農村學校德育工作開展途徑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具有較強的情境性,能啟迪學生的思想,激發情感。幾年來,我校充分利用學校的文化長廊和宣傳欄、黑板報書寫養成教育“三字經”,在校園顯眼的地方懸掛了“行為習慣宣傳牌”,制作了大型“三字經”宣傳牌豎立在學校東邊,形成了養成教育的濃厚氛圍,利用“學校廣播”和“國旗下講話”等陣地開展“每日一學”、“今日榜樣”等活動,讓學生、家長在“國旗下講話”時現身說法。通過榜樣的言行把一些抽象的道德規范具體化、人格化,達到了感染受教育者的良好效果,提高了學生良好的思想意識,激發了良好行為。
2.創建常規特色校園。為了實現“學會做人”這個德育主要目標,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把禮儀和環保節約教育作為主要突破口,促進學生提高禮儀和環保節約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創建“禮儀校園”和“環保校園”。
(1)環保行為養成教育。每年春季,我校都購進綠化苗木、花草,對校園進行美化、綠化,事隔幾年樹木花草郁郁蔥蔥,沒有發現任何殘害的跡象。
(2)文明禮儀教育。我校把文明禮儀教育作為主要突破口,全面開展“文明我先行,禮儀伴成長”教育活動,學校利用“國旗下講話”進行發動宣傳,引發文明禮貌規范用語,張貼禮儀目標,讓學生熟背牢記《養成教育三字經》中《品行篇》內容,從而促進了學生提高禮儀意識,自覺踐行文明禮儀,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一改過去農村小孩那種言語粗野的陋習。現在學生在校外遇見老師會主動行隊禮,在校園內遇見老師會主動說聲“老師您好”,文明禮貌已形成了濃厚的氛圍。
3.更新教育觀念,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現代師生關系應該不僅僅是“教——學”關系,還應該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關系,以及教師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以道德方面影響的倫理關系。有些老師為了在學生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始終與學生保持著距離,讓原本家庭情感缺位的學生脆弱的心靈又少了一份關愛。教師只有與學生拉近心靈距離,從學習上、生活上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學習、成長中遇到的問題,讓他們感受到關愛,體驗到人際關系的美好。以此增強學校、教師對學生的向心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熱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抱著一顆真誠的心去與學生溝通與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徑。
四、以激勵機制為保障
小學生由于自控能力差、興趣情緒變化大,因此行為具有隨意性和情境性,一些思想道德意識不能一下子化為持久的責任行為,必須依靠外在的教育、引導。為此,我校不斷完善對學生的評價、激勵機制,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悅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學校以班級衛生、紀律、出操、路隊、禮儀等常規評比為重點,加強過程管理,加快評價反饋,以每天值日快報,每月流動紅旗評比,學期末先進班級評定。通過這些激勵措施使學生在集體中樹立主人翁意識,培養集體榮譽感,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
總之,在新的發展形勢下,農村小學德育教育應該避免空洞的說教,強化活動實踐和情感體驗。并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豐富內容,創新方法,及時解決學校德育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發揮社會、家庭共同作用,讓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
[2]徐巧英.《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師范教育處組織編寫.
[3]方東玲《更新教育觀念,引領教育發展》.
[4]張衛東《普通心理學綱要》.原子能出版社.
[5]科爾伯格著、柯森譯《學校的道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