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炫
【摘要】從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相關理論出發對我國高等教育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問題進行分析,同時給出突破路徑依賴的幾條建議。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 制度變遷 路徑依賴 高等教育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5-0003-02
一、高等教育制度變遷
制度變遷是指制度的替代、轉換、交易與創新的過程。我國學者林毅夫提出了著名的制度變遷的兩種基本路徑,即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強制性制度變遷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實行。”所謂制度的路徑依賴是指制度變遷時對前有制度的一種依賴性,它是一個描述過去對現在和將來產生強大影響的術語,人們過去的選擇會影響現在可能的選擇。制度變遷一旦遵循著某一路徑,就會出現自我強化的機制。
二、高等教育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束縛
1.移植別國高等教育制度。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移植蘇聯高等教育制度。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移植別國的慣性的力量使得高等教育制度移植不斷的自我強化,形成路徑依賴。
2.我國高等教育制度是應急性的制度選擇。這是說,我國高等教育制度的變遷不是自然演化的結果,而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而進行的制度選擇。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全面借鑒“蘇聯模式”在高等教育制度建設上放棄了新中國成立前已有的高等教育制度基礎,轉而全面移植蘇聯模式的高等教育制度。大躍進時期,為了急于擺脫蘇聯的影響,于是全面摒棄了之前移植的蘇聯模式,開始了本土化的制度探索,這些都是應急性的制度選擇的結果。
3.政府對高等教育制度變遷的主導與控制。首先,政府和大學是上下級的關系,大學被納入國家行政序列,大學是國家行政組織的延伸和附屬物。第二,在大學內部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關系上,行政機構成為學校主要領導部門,大學資源由行政權力配置,官本位意識嚴重,學術與行政糾纏不清。
4.既得利益者或集團部門的阻礙。制度變遷的誘致因素在于變遷主體期望獲得最大的潛在利潤或外部利潤。由于外部利潤不可能在現有制度結構中獲取,為獲得外部利潤就必須進行制度變遷。但在此過程中權力會發生轉移與再分配,既得利益者或集團部門的權力將萎縮或喪失使得他們阻礙制度的變遷與創新。
5.制度變遷的交易費用問題。制度變遷的交易費用即包括行為主體可能為之承擔的經濟損失、聲譽風險、權力地位喪失等的變遷成文。制度變遷的成本與收益之比對于促進或推遲制度變遷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當通過制度變遷與創新可能獲得利潤大于為之付出的成本時,變遷主體才會積極推動與實現制度變遷。
三、高等教育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束縛的突破
1.高等教育理念的創新。一個受到普遍認同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發展的最好的庇護者。我們可以移植西方的高等教育制度,但不能移植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沒有了教育理念對教育制度的引領,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發展就會持續不斷地陷入路徑依賴中。我們研究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必須從大學所處的歷史和文化出發,充分考慮大學代表的社會利益,同時重視同社會發展的需要相契合。
2.明確政府的職責,重新定位政府角色。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在職能轉變上逐漸與國際接軌,從管制型政府向掌舵型政府、服務型政府過渡。這就要求政府退出一些領域,集中精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在高等教育領域,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調整職能范圍,重新劃分權力分配關系,從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控制轉向為之服務,作高等教育質量和公平的監督人。
3.建立制度變遷的動力機制,調動高等教育微觀主體的熱情。首先,設計高等教育制度變遷等級基金。高校制度創新方面的不積極表現,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制度變遷與創新不確定的交易成本。為此,政府可以根據變遷范圍、程度設立不同類型級別的獎勵基金。其次,加大制度變遷主體的聲譽支持與精神鼓勵。
4.健全多元監督機制。“現代政府轉向‘更以社會為中心和強調‘協作和自我治理的新治理形式,更能適應環境的劇烈變化。公共權威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門(社會)之間共享,更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因此,要建立健全多元監督機制,三方就高等教育辦學目標、課程設置等問題展開溝通和磋商,以滿足多群體的需求。
5.賦予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以往我國高校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指示辦學,服從上級安排,高校的辦學主體地位很難彰顯,高校辦學積極性差,不能滿足公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賦予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將高校內部的管理權、資金使用權、教師聘用權等下放給高校,同時加強監督與績效機制,充分調動高校辦學積極性,讓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定位學校的發展模式與進展。
參考文獻:
[1]盧現祥,朱巧玲.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楊克瑞.教育制度經濟學引論[M].中國言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