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鳳
【摘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傳統的英語課堂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大多數學校都配備了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和網絡學習中心,加之移動設備上應用軟件及程序的出現,使得大學生面臨著種類繁多的外語學習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如何應對信息技術下的外語學習值得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 外語學習 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5-0016-02
2007年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1]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應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構建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新型教學模式。我國首次以綱領性文件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創建“教學理念國際化、多媒體教學正常化、課程管理三級化和教學環境生態化”[2]的生態化教學體系。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不僅使教學手段實現了現代化﹑多樣化和便捷化,也促使教學理念﹑內容﹑教學方式發生改變。在互聯網時代,計算機技術已成為外語教學不可或缺的現代教學手段。
一、現狀分析
信息化教育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就大學英語教育來說,在全國各大高校,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英語教學已得到有效的推廣和應用。信息化環境下的外語學習模式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并要求學生按照學習計劃完成學習任務。[3]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大學英語學習資源更加豐富,獲取更加便捷,這為大學生提供了便利,但同時也對大學生甄選有效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信息瞬息萬變,新的詞匯、表達層出不窮,學生們應當學會有效地運用信息工具去主動的學習。僅僅依靠每周一到兩次的英語課提高水平遠遠不夠,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輸入和輸出的過程。現如今,大量的輸入不僅僅依賴于課本,更多的來源于網絡和信息技術。
二、理論基礎
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Gardner,R. C)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是教育生態學中的重要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生來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智力強項,有自己的學習風格,教育應該充分使學生的優勢得以發揮。此理論強調人的獨特性和差異,提倡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智力潛能,適應和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
“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該理論興起于 20世紀 50 年代,主要代表人物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他于 20 世紀 60 年代提出了“自由學習”和“學生中心”的教育理念,1969 年出版《學習的自由》一書,系統地闡述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人本主義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自身價值和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
三、大學生 外語學習優化路徑探討
外語學習的內部環境中有學校﹑教師﹑學生三大生態位,本文主要探討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信息技術下如何更好的學習英語。依據以上理論,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了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以及可持續發展性。全國各類高校中學生的外語學習水平和能力不一,很難制定出統一的適合所有大學生的學習模式。所以我們應當因材施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找到適合不同外語水平的學生的教育模式,不同層級的大學生應當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自主學習模式。
1.全國重點大學外語課程的設置比較多樣性,有EGP 必修課程和EGE /ESP 選修課程。學生在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大類的課程中可以按照自身的水平漸進性的進行學習,這類學生英語基礎都較好,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力較強,大多數學生在大學一年級時就能通過四六級考試,他們可以充分的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在完成必修課程后更進一步朝專業化方向邁進,使英語作為他們學習專業理論和國外先進技術的工具,為今后從事更為專業的國際化工作做好準備。另一方面,這些學生有強烈的意愿想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外語水平,他們通過學校搭建的信息平臺,諸如假期去國外的交流項目,在線英語交流,在線電子論壇等增強跨文化意識,為繼續深造打下基礎。因此,對于這一類型的學生他們的信息素養較強,會將信息技術與外語的學習更好的結合。
2.普通本科院校一般開設了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但在課程的多元性和難度上稍遜于重點院校,學生們利用信息技術學習外語,一方面有助于四六級和考研;另一方面,對于通過四六級考試的學生開展專門英語等課程,拓展了學生的學習廣度和深度,有助于外語課堂多元模式的推廣。
3.獨立本科院校及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對于外語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英語學習的基礎較薄弱,大多數學生認為外語學習就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他們大多被動的接受外語學習知識,很少主動地為了提升自己的外語能力去練習聽力﹑口語﹑寫作等,認為外語學習就是一種阻礙他們學習專業知識的攔路虎,與未來從事的工作關系不大。因此,這樣的學生在傳統的外語課堂中就是消極應對,面對這樣的情形,教師使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其實就是在增加趣味性和學生的注意力。
四、結語
當然,以上的路徑優化建議難免有不足之處,各高校應當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計劃﹑課程設置和評價方式,凸顯現代學習方式的自主性﹑移動性﹑隨時性等特點。我們應當意識到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源于學生內在的主觀性、能動性的意識活動,而不是依靠單純的外部力量進行引導。因此,教師應積極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形成自我約束、自我激發和自我完善的內部學習動力機制。教師應側重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的引導,包括課堂內和課堂外的學習,充分了解學生各學習環節的學習狀態和掌握情況,增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個體的最大優勢,讓他們在信息化環境中主動積極地探索學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
[2]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整合——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33-35.
[3]趙晶.大學生外語自主學習研究綜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79.
基金項目: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對信息技術下大學英語教學生態位適度性的研究GS[2016]GHB018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校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以英語應用能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