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敏
【摘要】手工活動是直接用雙手或操作簡單工具,對具有可塑性的各種形態的物質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間的、可視且可觸摸的、多種藝術形象的一種教育活動,強調的是“感受與表現”,教師的指導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我們要善于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利用環境與材料,激發手工制作活動的興趣,鼓勵幼兒多看、多想、多動手,為幼兒提供有效的構思和創作線索,重視制作過程技能性的指導,合理評價并處理幼兒的作品,讓幼兒的手工創作欲望能持續性發展,引導幼兒喜歡并進行大膽地有獨特創意的手工制作,提高他們的審美表現能力,讓他們成功邁向藝術領域的第一步。
【關鍵詞】手工制作 有效 創意 持續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35-01
手工活動對孩子來說是一項很有意義的藝術活動,它能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直接用雙手或操作簡單工具,對具有可塑性的各種形態的物質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間的、可視且可觸摸的、多種藝術形象的一種教育活動,同時,也是培養幼兒動手、動腦,啟發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手段。但是,現在很多幼兒園老師在手工制作的指導中,往往太過理論化而忽視了幼兒自身的感受。根據《3—6歲兒童發展與指南》精神,幼兒藝術教育強調的是“感受與表現”,教師的指導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教師如何有效地運用策略對幼兒的手工活動進行指導,才能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表現美,就成為了探索有效教學的方向。
一、善用環境與材料,激發手工制作的興趣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在開展創意手工的教學活動中,首先要為孩子創設一個豐富多彩而充滿童趣的藝術生活環境,可以發動孩子收集一些形狀各異、顏色多樣的小石頭,各種干果殼,各地的小工藝品,大小不一的瓶瓶罐罐等,分類擺放在各個角落,讓幼兒能隨時隨地欣賞,隨時隨地與同伴交流。如在擺弄果殼中拼出一只小烏龜或一朵小花,這種體驗對幼兒來說是新鮮而有趣的,幼兒就在這種不斷的欣賞、把玩和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豐富了審美經驗,激發了創作的興趣。
二、多元指導,豐富創作經驗
1.多元引導,激發創作欲望。
持續的興趣是幼兒創作的動力,教師要利用多種方式調動幼兒的積極,如:讓幼兒說一說,用童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想一想,用聰慧的腦袋展開無限的遐想,做一做,用靈巧的雙手掑、貼、拼、畫,大膽嘗試,玩一玩,放松心情體驗材料組合變化的藝術過程。
2.多元創作,提升創作技能。
幼兒創作受手指動作發展的影響,制作的作品往往比較粗糟,影響作品的藝術美,所以指導幼兒進行手工創作還需進行必需的技能學習。為了避免技能學習的枯燥乏味,可以結合完整的作品創作,從簡到繁逐步進行。如,在開始時可以進行簡易作品的創作,如撕貼畫,剪紙、石頭畫等單一材料的藝術創作學習撕、貼、畫等技能,再逐步開展拼貼和運用多種材料組合作等,讓幼兒從中學習手工的造型、色彩、構成等藝術手法。
3.創設良好的手工活動環境和心理氛圍。
(1)開展幼兒手工創作活動,要把握好其開放性和變通性,創設開放的創作環境,提供開放可變通的材料和工具,讓幼兒可自由取放材料,自主學習,促進每位幼兒在創意手工活動中有個地發展。
(2)營造安全心理環境,保護幼兒創作積極性。
羅杰斯認為“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創造活動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在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營造一種寬松融洽和被肯定和接納的心理環境,為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一個自由馳騁的空間。教師讓幼兒把材料與自己的經驗聯系起來,根據自己的意圖選擇材料進行多次操作,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對于幼兒的作品給予接納和肯定,允許幼兒進行反復嘗試,不把自己主觀意愿左右幼兒的創作,保護幼兒創作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三、合理評價,提升幼兒審美及創作水平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會聽到老師這樣評價幼兒的作品,“你今天捏的小豬真像,”“你怎么跟老師粘的不一樣呢?”, 最典型地表現在用“像不像”作為評價幼兒作品的唯一標準。如果以這種標準來衡量孩子,孩子不能親自感受美、創造美的樂趣,也失去了體驗成功的快樂,喪失創作的積極性。
1.正確評價幼兒的作品,幫助幼兒獲得成功感。
幼兒作品里的每一塊材料,形狀,色彩都充滿了幼兒獨特的觀察力、理解力和想像力。每一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做了同一件事,效果一樣好,但所表現出來的優點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就不能用同一句大眾化的語言去評價所有的幼兒。評價幼兒的作品,不僅僅要評價其出來的效果,更重要評價過程中的創作。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稚嫩而新穎的創造性表現需要教師以真誠、喜悅之心去發現、去接納、去欣賞,在成人的眼中開來,他們做起來雖然很簡單,但都是全身心去投入的,做得很認真。當我們讓幼兒對著自己的作品,編出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他們的故事都會很長很動聽,說明他們制作時,都是用“心”去做的。所以,我們評價幼兒的作品,更要肯定他們無窮無盡的好奇心,以及在制作過程中自由地、創造性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并通過雙手將自己的想象變成具體成果,這些都該是我們評價的內容。
2.合理處理作品,給予幼兒肯定鼓勵。
教師對其作品的重視、積累和應用,是對幼兒能力的一種肯定。處理方式多種多樣,可作為教玩具、可作為藝術品裝飾環境,也可作為禮物送給家人或客人等,使幼兒的努力與創造體現出相應的價值。更利于保持幼兒對手工的創作熱情,讓其得到持續性的發展。
因此,我們要善于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利用環境與材料,激發手工制作活動的興趣,鼓勵幼兒多看、多想、多動手,為幼兒提供有效的構思和創作線索,重視制作過程技能性的指導,鼓勵幼兒學習各種常見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在練習中訓練手的靈活性,合理評價并處理幼兒的作品,讓幼兒的手工創作欲望能持續性發展,引導幼兒喜歡并進行大膽地有獨特創意的手工制作,讓他們成功邁向藝術領域的第一步。需要我們每個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去探索,只要我們在手工活動中,真正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為幼兒提供自由創造、自由表現的時間和各種材料,鼓勵他們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礎上積極地動腦動手、給幼兒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一定會讓幼兒在美的天空中,創造出整個世界。
參考文獻:
[1]《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之《論手工制作對兒童創造力開發的獨特性》2001年01期
[2]《3—6歲兒童發展與指南》;《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